摘 要: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在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背景下,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主動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建設。鄭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既有先天優勢,也存在一定的制約因素,建議做好找準城市定位、培育獨特文化品牌、加強交流傳播等工作。
關鍵詞: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城市形象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文化建設已經成為新時代國家重大發展戰略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加大文物和文化遺產保護力度,加強城鄉建設中歷史文化保護傳承。在國家高度重視傳統文化傳承弘揚的背景下,鄭州作為國家中心城市,主動對接國家和省區域發展戰略,推動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建設,對于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弘揚,提升鄭州城市文化影響力和競爭力具有重要意義。
一、鄭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的基礎條件
(一)區位優勢得天獨厚。鄭州市居“天下”之中,歷來便被譽為九州腹地、十省通衢,擁有其他很多城市不可比擬、得天獨厚的區位優勢。它位于中國東、西部地區之間,處在隴海經濟帶和京廣經濟帶的交匯點上,具有承東啟西、貫通南北的橋梁和紐帶作用,區域戰略地位十分重要,古有“雄峙中樞,控御險要”、“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說。四面輻射、四通八達的各種交通通達條件,有利于吸引全國東西南北的文化資源在此交叉匯集、擴散傳播,這構成了鄭州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最具競爭力的優勢。
(二)文化資源豐富厚重。鄭州在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曾五次為都八代為州,自上古時期歷經夏商周一直到北宋時期,長期處于我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位。鄭州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是黃河文化的中心,是中國八大古都之一,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國家文明城市,國家中心城市,世界歷史都市景觀聯盟成員城市,國家重點支持的六個大遺址片區之一。悠久的歷史使得鄭州地區匯聚和留存了厚重的文化資源。
(三)文化遺址遺跡眾多。距今8000年的裴李崗遺址,6800年的大河村遺址,5300年的雙槐樹遺址,4100年的王城崗遺址,3600年的商城遺址,是對華夏文明孕育、創新、發展的全景展示。鄭州無論是文物古跡的總量,還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數量,不僅在河南遠遠排在第一,而且在全國也位居前列。豐富而巨大的文化遺產優勢讓鄭州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具有無可比擬的文化優勢。
二、鄭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的制約因素
(一)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不清。鄭州城市的文化主題不明晰,城市的文化形象不清晰,城市記憶不強,城市面貌模糊,沒有展現出獨特的城市個性和色彩。主要表現為:一是具有可辨識度的城市主題文化形象模糊,鄭州城市建設在諸如經濟、交通、產業等方方面面由于文化元素融入不充分,文化與城市發展的融合度低,導致城市主題文化形象模糊;二是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不清晰。相對而言,國內城市文化形象叫突出的城市都有自己清晰的定位,如“千年古韻”的北京、“東方神韻”的西安、“世界博覽”的上海都是立足自身、面向全球的戰略定位,而鄭州則缺少兼具自身特質、世界眼光、國際視野的形象定位。
(二)文化品牌的影響力不足。近年來,鄭州市高度重視城市文化品牌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與國內知名城市如北京、成都、西安、武漢等相比,目前仍缺少具有全國性影響力的專屬特色品牌。有如下幾種突出表現:一是完整的、完善的、完備的文化品牌培育、宣傳、管理體系尚未構建出來。其結果是鄭州的“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黃帝故里拜祖、少林武術等文化品牌在全國甚至全球雖然具有一定的影響力,但是因為是以單個品牌的形象獨自出現,就難以通過合力的形式提升城市的整體影響力。二是文化品牌的定位清晰度不高。鄭州市文化資源稟賦充足,文化品牌也較多,但是由于核心定位不明晰,導致各個文化品牌呈現偏、弱、亂、散的特征,沒有激活品牌的整體市場競爭力,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均差強人意。三是文化品牌開發沒有形成合理梯度,缺乏層次。
(三)傳承展示方式相對滯后。總體來看,鄭州的文化傳承展示方式相對比較滯后,傳承展示還存在諸如方式單一、內容辨識度不高、技術落后等突出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文化傳承展示的方式相對單一,創新能力不足。文化沒有做到與科技的深入融合,文化的現場體驗區數量有限,文化遺產的展示方式缺乏多樣性,歷史文化的整體感受力和沖擊力不強。二是傳承展示的內容不明確。鄭州豐沛的文化遺產有不少仍然處于半封存狀態,沒有建立起具有科學性、系統性、完整性、超前性的傳承展示體系,結果就是在文化展示上的有實無“名”。三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展示能力有待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工作機制尚未建立健全,保護工作人力財力投入不到位,傳承策略有待進一步豐富完善。
三、鄭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的可行路徑
(一)找準城市定位。從核心資源視角來看,鄭州應重點整合大河村遺址、商城遺址、杜甫故里、北宋皇陵、石窟寺等各類文物遺存,少林拳、萇家拳、黃帝拜祖大典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天地之中歷史建筑群”、大運河(鄭州段)等世界文化遺產,豫西抗日獨立支隊司令部舊址、二七罷工紀念塔、花園口事件記事廣場、河南軍區舊址、董天知將軍故居等革命遺址。鄭州還要把黃河的自然文化形象和歷史文化形象統一起來,加快推進鄭州黃河歷史文化主地標建設,推進黃河文化遺產的系統保護。2021年,鄭州市市長曾以“山、河、祖、國”介紹鄭州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而后鄭州、開封、洛陽以“三座城三百里三千年”攜手聯動舉辦中國(鄭州)黃河文化月活動,諸如此類令人耳目一新的文化活動都是立足于鄭州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對核心資源的生動運用,也為未來鄭州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提供了思路。
(二)培育獨特文化品牌。對外要不失時機地依托鄭州“米字型高鐵”的交通優勢,充分挖掘利用好空、陸、海、網“四條絲綢之路”協同發展的良好契機,做好文化旅游推廣、介紹、宣傳工作。對內要謀定而動、快速運作,加大文旅融合步伐,為鄭州旅游業的健康發展提供深厚的歷史文脈支撐,深度挖掘更多能夠體現中原風貌和鄭州特色的文化旅游資源,通過有效的舉措,助推全域旅游實現跨越式發展和文旅產業高效能轉型升級。以主題公園、名勝、名鎮、名村、名人故居、旅游演藝等為載體,圍繞中華文明溯源、歷史遺跡探尋、中國功夫體驗、生態養生休閑、大河風光體驗等不同主題,形成一批富有中原特色的精品線路和旅游產品,讓域內外游客在旅游體驗中更好認識、學習、理解、認可鄭州厚重的歷史文化。
(三)加強交流傳播。建設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重地,要把文化傳播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采取多種手段提升優秀文化的傳播力、影響力,讓優秀的文化內容深入人心。一是建設鄭州華夏歷史文化“走出去”的基地。鄭州應主動作為、躬身入局,積極參與到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設中去,通過培育一批對外文化交流知名品牌,爭取步入國家第一方隊,展現鄭州華夏歷史文化的獨特魅力。二是創新鄭州華夏歷史文化“走出去”的形式。要通過“請進來”與“走出去”雙輪驅動的形式,積極、充分借助國際成熟的文化市場制度,不斷提高鄭州文化產品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傳播宣傳鄭州華夏歷史文化。三是要拓寬鄭州華夏歷史文化“走出去”的平臺渠道。充分利用國際著名的電影節、藝術節、博覽會等平臺,積極推介鄭州華夏歷史文化產品和服務;充分利用報紙、雜志、電視臺、廣播等傳統媒體推介宣傳的同時,積極推進三網融合,讓手機、互聯網、動漫、游戲等新興媒體成為傳播鄭州華夏歷史文化的有效載體。
課題項目:本文系中共鄭州市委黨校2024年教研一體化課題“鄭州打造華夏歷史文明傳承創新基地中的全國重地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