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北京冬奧會、冬殘奧會的圓滿落幕,我國冰雪運動將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如何因勢利導,推動我國冰雪運動的成功轉型是后冬奧時期需要關注的重要議題。本研究采用文獻資料法以及邏輯分析法等方法,對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實踐中面臨的突出困境進行研究,提出相關實踐路徑。研究認為,當前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面臨著多元歷史契機,有助于推動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實踐困境包括冰雪項目普及程度不高、冰雪項目發展地區差異較大、冰雪產業政策制定不健全等。研究提出優化路徑:不斷推進“北冰南展”戰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項目普及發展;重視發展冰雪體育旅游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重視冰雪產業人才培養,拓寬人才培養渠道;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關鍵詞:冰雪運動" 冰雪產業" 體育產業" 體育經濟
中圖分類號:G8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6-8902-(2025)-01-070-3-ZQ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群眾體育和競技體育全面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強國”,可見進入新發展階段體育強國建設目標更清晰。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我國冰雪運動發展不斷推進,冰雪經濟激發了新的消費需求,體育強國建設步入新局面。自2015年北京成功申辦冬奧會以來,全國居民參與過冰雪運動的人數為3.46億人,冰雪運動參與率為24.56%。如今,冰雪運動正在實施“北冰南展西擴東進”戰略,形成了東南西北遙相呼應、四季經營的各具特色、冰上雪上全面開花的新格局。2019年9月,國務院印發《關于促進全民健身和體育消費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意見》,提出力爭在2022年冰雪產業實現超8000億元總規模,推動實現“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目標,要加快發展冰雪產業。實踐證明,冰雪運動產業是激活我國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動力,能夠有效配置體育產業優勢資源,實現資源互補、優勢互通,打造新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格局。當前,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面臨著諸多發展契機;同時,亦存在較多現實困境,制約我國冰雪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新時期,深入探討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路徑,對于助力全民健身以及推進體育強國戰略具有重要意義。
1、新時期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歷史契機
1.1、全民健身戰略不斷深入推進
提高全民體質健康水平一直都是我國體育事業發展的重要動力,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全民健身戰略作為新時期我國民眾體質健康促進的重要綱領性戰略,具有重要指導意義。在全民健身不斷深入推進的大背景下,不斷推動民眾體育參與已成為必然之舉。在此背景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迎來重要契機。參與冰雪項目能夠提高人體多項運動素質,如力量、柔韌、耐力等,長期參與冰雪運動有助于提高體質健康水平。目前我國冰雪項目開展依然較為滯后,呈現出顯著的地區發展不均衡態勢,冰雪人口依然較為匱乏。通過推動更多民眾參與冰雪運動,能夠帶動相關體育消費,提高體育消費占比。例如,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冬奧會舉辦以來,圍繞冰雪運動相關體育裝備產業迅速發展,增長率已達到85%,成為重要體育產業增長點。因此,新時期,在全民健身戰略不斷深入推進背景下,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將快速發展,成為體育產業領域的重要動能。
1.2、經濟高質量發展與冬奧會舉辦的歷史機遇
近些年來,我國關于經濟社會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不斷轉變發展動能,這既是我國實現高質量經濟社會發展必然之路,同時亦是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向往的關鍵舉措。一方面后冬奧會時代,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走在世界前列,相關體育用品制造業、旅游業得以快速發展。另一方面,2014年北京在申辦2022年冬奧會時做出“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的承諾,這無疑在為冰雪產業注射了一針強心劑的同時也向其提出了更高的目標要求。冬奧會極大程度上提高了冰雪運動影響力,讓更多人了解冰雪項目,繼而參與冰雪項目,促進冰雪產業發展。諸多實踐證明,冬奧會對于一個國家冰雪運動產業發展成效是顯著的,突出表現在項目普及程度高、相關產業發達,同時國內冰雪運動參與熱情較高。在經濟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入推進以及后冬奧背景下,冰雪運動產業將不斷進行結構化變革,實現高質量發展。
1.3、體育產業已成為我國支柱性產業
我國多次強調要不斷推動體育產業發展,提高體育產業發展活力,不斷提升體育產業在國民總產值中占比,將體育產業發展成為支柱性產業。從國外經濟來看,體育產業在國民總產值中占比較高,如美國體育產業占比高達5%,成為支柱性產業。新時期,在諸多利好政策引領下,我國體育產業發展將迎來快速發展階段,不斷推動冰雪運動產業高質量發展。體育產業作為一個綜合產業體系,其涵蓋較為多元,既包括旅游、裝備制造、體育服務等核心產業,同時亦包括以冰雪運動為核心的新興體育產業。當前,體育產業正不斷發展成為綜合帶動性產業,在強調以體育產業為核心的基礎上,不斷探索多樣化產業融合,以期實現多產業協同發展。
2、冰雪運動產業發展面臨的突出問題
2.1、項目文化內涵薄弱,普及度不夠
近些年來,在冬奧影響下,我國部分地區冰雪運動產業發展態勢較好,但從整體上來看,我國冰雪運動發展依然較為薄弱尤其是在群眾體育發展中,冰雪運動遠遠落后于其他項目。冰雪運動更多屬于體驗式的一次性消費,群眾對其了解程度不高,參與運動主要以體驗為主,參與黏性不高。同時由于冰雪項目入門較難,絕大多數參與者難以掌握正確的技術動作,由此造成各類運動損傷,如扭傷、拉傷,給參與者留下“不好”印象。此外,目前我國冰雪運動項目文化內涵不足,對于相關冰雪項目宣傳不夠,冰雪體育文化影響力不足,民眾對冰雪認識程度不夠深入,參與積極性不高。同時由于宣傳缺失,相關項目文化建設滯后,運動項目普及程度不高,項目文化內涵較為薄弱,民眾對冰雪項目文化內涵認識不充分,較大程度上影響冰雪運動可持續發展。例如,無論是在學校體育中還是群眾體育中,當談及冰雪運動時,人們認為其只是簡單的滑雪或是滑冰,對項目認識過于簡單,缺乏人們對項目文化內涵認識。
2.2、冰雪項目發展存在地區差異,發展不均衡
由于我國自然地理資源豐富,我國北部地區具有較好的冰雪體育資源,能夠較好地開展冰雪運動。例如,東北地區、新疆地區冬季溫度較低,降雪量較大,具備得天獨厚的冰雪開發優勢。從我國冰雪運動發展來看,東北地區無論在項目普及還是競技體育層面,均在全國前列,具有諸多優秀冰雪運動員。然而我國南方地區降雪量較少,溫度條件難以滿足冰雪項目的開發建設。目前我國南方冰雪運動發展較為薄弱,參與人口較少,同時相關冰雪場館較為匱乏,無法為項目普及提供相關場館條件。一方面,缺乏場地條件設施。盡管部分民眾具有較高的參與動機,但由于場地價格較為高昂,使其難以承受。另一方面,學校體育中冰雪項目的開展較為匱乏,學生層面普及程度不夠。作者在對江蘇省某地區調研中發現,該地區僅有一所冰雪運動場館,且僅在冬季開放,場館條件設施較為落后,同時門票價格較高,在較大程度上影響了其可持續發展。
2.3、冰雪產業體系發展不健全
冰雪運動產業作為一個巨大的產業體系,包含諸多方面,如冰雪旅游、冰雪裝備、冰雪場館等。然而從目前冰雪運動產業發展現狀來看,整體上主要以單一的體驗式觀光旅游為主,在裝備制造等方面較為滯后。例如,黑龍江部分地區擁有著名的冰雪場地,吸引國內外大批游客前往,但游客主要以體驗式旅游為主,參與黏性不高。從裝備制造來看,盡管目前我國已有諸多企業不斷投入到冰雪裝備研發中去,但由于缺乏自主知識產權,同時相關技術條件落后,裝備器材質量難以與國外媲美。以冰雪場館運營為例,我國冰雪產業發展速度雖快,但產業自身發展并不充分,冰雪服務產品單一化,四季經營模式亟需增速提質。較多場館在旅游淡季缺乏有效生存途徑,場館虧損較為嚴重,盈利模式單一,無法實現全周期可持續發展。此外,部分地區冰雪場館之間存在惡性競爭,盲目參與“價格內卷”,由此帶來的是客戶參與體驗不佳,難以獲得較好的運動體驗感,長遠來看將不利于場館可持續發展。
2.4、冰雪產業利好政策不足
隨著當前我國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不斷深入推進,相關利好政策正不斷出臺,成為助力體育產業發展的重要力量。然而在冰雪運動產業領域,相關政策制定顯著滯后,政策缺乏有效執行性與針對性,這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地方性冰雪運動產業政策較少。目前我國有關冰雪運動產業相關政策主要以國家宏觀層面為主,如國家體育總局出臺相關政策,在地方性層面較少出臺相關政策。由于不同地區在發展冰雪運動產業方面具有各自的優劣勢,在實際發展中相關宏觀政策引導性不足,無法有效契合冰雪運動發展實際需求。各地區未深入探究本地區冰雪運動發展實際現狀,從而無法取得理想的效果。例如,東北地區冰雪運動產業政策細分度較為明顯,對于不同產業各自發展側重點、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劃。然而南方地區冰雪產業資源較為匱乏,需要制定更有針對性的發展政策。第二,政策執行度不高。由于當前我國冰雪運動產業尚未形成制度化與集群化,諸多產業發展較為滯后,在貫徹落實當下冰雪運動發展政策過程中各主體缺乏積極性,政策執行完成度不高。
3、新時期我國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實踐路徑
3.1、不斷推進“北冰南展”戰略,推動我國冰雪運動項目普及發展
高質量發展冰雪運動產業的核心基礎在于我國要擁有規模龐大的冰雪運動人口,否則推動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將無從談起。目前我國冰雪運動項目普及程度依然不盡如人意,冰雪運動人口規模依然有待壯大。今后發展冰雪運動關鍵在于我國南方地區,需不斷實現南北均衡化發展。第一,強化政策引導性,為我國南方地區發展冰雪運動打下基礎。南方地區發展冰雪運動關鍵點在于解決冰雪場地不足的問題。由于氣候原因,南方地區冰雪場地主要以室內場館為主。作者認為,我國南方地區在推動冰雪運動發展過程中,應重點給予相關企業、個人利好優惠政策。例如,對于相關冰雪運動企業,在場館建設、運行管理等方面開“綠燈”,同時給予稅收減免政策等,激發企業參與冰雪項目發展積極性。此外,我國體育部門應積極作為,加大冰雪運動項目普及力度,加強宣傳,在社會上營造良好的全民冰雪運動氛圍,鼓勵更多民眾積極參與冰雪運動。總之,今后應重點擴大冰雪運動人口,不斷推進“北冰南展”戰略,為冰雪運動產業發展助力。
3.2、重視發展冰雪體育旅游產業,帶動相關產業發展
目前我國冰雪運動產業依然以冰雪旅游產業為主。例如,我國東北地區冰雪旅游產業較為發達,具有較強的吸引力,能夠有效帶動本地區綜合經濟產業發展。推動冰雪旅游產業發展應重點從以下幾個方面展開。第一,加強旅游目的地基礎設施建設。圍繞冰雪旅游,在加強冰雪運動相關發展基礎上,應重點關注于當地基礎設施建設,如交通、住宿、餐飲等,為游客提供較好的參與體驗。同時,針對于不同地區冰雪體育旅游資源優勢,打造特色化旅游資源。例如,東北某滑雪場以“冰雪+賽事”觀光作為主要招牌,通過相關冰雪項目、大型冰雪運動賽事,為游客提供多樣化參與體驗。第二,打造特色冰雪旅游產業內容。當前,圍繞冰雪旅游,部分地區盲目“抄襲”,服務內容較為同質化,游客體驗感不佳。究其關鍵,在于缺乏自身特色化冰雪旅游資源。因此今后相關企業應加大創新,圍繞游客實際參與需求,不斷轉變發展思維,從而打造自身特色服務內容,避免陷入“內卷”狀態。其關鍵點在于,發展冰雪旅游產業時,應關注于自身核心服務內容創新,結合地區自然地理資源優勢,同時不斷探索產業融合路徑。
3.3、重視冰雪產業人才培養,拓寬人才培養渠道
目前我國在冰雪人才培養方面較為滯后,與當下冰雪產業不斷蓬勃發展之勢相矛盾,難以滿足我國冰雪產業發展實際需求。今后應重點提高人才培養數量,加強其專業能力建設。第一,拓寬人才培養渠道。高校尤其是體育學院作為冰雪產業人才培養關鍵平臺,為我國冰雪人才培養做出了突出貢獻。今后,在不斷強化體育院校人才培養核心基地基礎上,應重視探索多樣化人才培養渠道,如鼓勵相關管理學專業學生跨專業學習、實行社會化人才培養等,拓寬人才培養模式。目前已有相關社會性培訓,培訓人員主要為冰雪產業從業人員,具有從業經驗。通過相關專業人才培訓,從業人員能夠較好的勝任冰雪產業發展需求。此外,高校在人才培養中,應重點關注于學生社會實踐能力,鼓勵學生積極參與企業實習,真正參與到冰雪產業發展中去,了解產業發展現狀,學習產業管理技能,為今后從事相關產業打下良好基礎。第二,優化人才培養質量。從實踐調研來看,冰雪產業領域依然有較多管理人員缺乏專業能力,對相關現代冰雪產業管理理論與實踐了解較少,使自身發展較為受限。因此,今后我國相關冰雪產業協會、地方體育部門等應重視開展相關業務能力提升培訓,針對管理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進行專項培訓,提高從業人員的綜合業務能力。
3.4、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大力實施品牌戰略
作為冰雪產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冰雪裝備產業的高質量發展不可或缺。針對冰雪裝備產業較為薄弱的基礎,需要加大對冰雪裝備中關鍵技術的研發力度,塑造核心品牌。一方面,適當引進國外先進技術,加快對裝備核心要素的掌握,并提升裝備企業自主創新意識與自主創新能力。體育用品制造企業應積極強化與相關科研院所的合作,圍繞產品更新、科技賦能冰雪設備等方面進行創新,提高冰雪裝備制造業科技水平。對于冰雪裝備制造業而言,必須堅持不懈貫徹落實科技化理念,不斷提高自身競爭力。同時政府應發揮政府政策調控力,完善多元主體協同參與的發展格局。在此過程中,政府部門應積極構建企業與學校、科研院校之間合作機制,使科研院所提升科研成果的應用性,強化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對冰雪裝備的科研攻關實力,調動中介組織對科研成果的倍增作用。同時,隨著人工智能技術不斷推廣普及,在今后的冰雪裝備制造業發展中應關注人工智能技術的應用,提高裝備智能化水平,更好地服務于冰雪項目實踐。
參考文獻:
[1]周曉旭,鄭國華.冰雪體育旅游IP運營邏輯及其傳播路徑探究——以“爾濱”現象為例[J].體育與科學,2024,45(02).
[2]秦浩,張士波.后奧運時代冰雪競賽場館可持續發展研究[C]//中國體育科學學會.第十二屆全國體育科學大會論文摘要匯編——專題報告(體育產業分會),2022.
[3]魏嵩.北京冬奧會大型冰雪體育場館賽后可持續發展策略研究[J].冰雪體育創新研究,2020(11).
[4]蔡志強.北京冬奧會場館運營管理模式對大眾冰雪運動場館發展的啟示[J].冰雪運動,2022,44(01).
[5]陶明明,鄭家鯤.全民健身公共服務可及性:概念內涵、價值意蘊與提升路徑[J].成都體育學院學報,2024,50(02).
[6]王恒,宿偉玲.冰雪運動與區域旅游融合發展的條件、測度及路徑——以東北地區為例[J].價格理論與實踐,2023(02).
[7]張磊,郭子暄,涂芝儀.我國冰雪運動發展歷程、新時代特征及未來展望[J].體育文化導刊,2023(02).
[8]王蓓,張楠,謝慧松.北京冬奧會背景下京津冀地區冰雪體育旅游業發展困境與對策[J].體育文化導刊,2021(10).
[9]李在軍.冰雪產業與旅游產業融合發展的動力機制與實現路徑探析[J].中國體育科技,2019,5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