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目的】研究甘肅農業文化,以促進優秀文化的傳承發展,為富民興隴,建設美好幸福新甘肅提供現實發展依據。【方法】以甘肅農耕區為研究對象,采取觀察、訪談、問卷、文獻法等方法,了解到甘肅農業發展現狀及前景。【結果】“十四五”期間進一步發揮甘肅地域優勢,以科技求創新求發展。從傳統中汲取營養,營造生態新文化。拓展文化富民特色新產業,提升地域特色文化品牌認可度,助力鄉村振興。挖掘地域文化價值資源發展旅游,構建全域旅游環境。【結論】立足地域特色求發展,打開新階段甘肅農業文化發展新局面。
關鍵詞:甘肅;農業文化;新階段;發展對策
甘肅是一個多民族、多文化形態的省份,經濟發展雖不如東部地區,但農業文化類型因地區差異而有所不同,這為甘肅農業文化的多樣性開發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當下,家庭精耕細作式農業已經不適應集約化現代化農業發展,如何發揮農耕文明中農業傳統文化的全方位優勢,以文化帶動社會發展,助力甘肅經濟騰飛,值得關注和研究。
1 新階段甘肅農業文化發展優勢
通過在甘肅農耕區實地考察,并對甘肅各農耕區的農民工、鄉村干部以及家在農村的農業院校學生采取線上問卷調查方式,了解甘肅農耕文化和農業文化傳承發展情況。通過調查,發現甘肅農業總體發展緩慢、農業集約化程度不高、創新性不足,其中地域條件依然是限制發展主要因素[1]。但甘肅農業有著明顯長處,具體歸納如下。
1.1 農業傳統保留多
甘肅農業在長期的農耕生產實踐中,創造了完善、有效的農業生產系統,留下了豐富的農業文化遺產和可借鑒的持續發展因子,體現為尊重自然、農時趨時、辨土施肥、變廢為寶等富含傳統精神的農業思想和系統有效的農耕技術。甘肅農耕區廣泛使用的北方旱地農業耕—耙—耱精耕細作技術,梯田、砂田等土地利用之法,自然方法選種引種育苗,輪作套種等立體多元種植法,生物防治病蟲害等技術,都沿襲或創新傳統方式,為提高土地使用率,發展農業,改善環境,對現代農業持續循環發展提供借鑒。
1.2 衍生文化種類全
中國用不到世界總耕地的10%,養活了13億多人口,長久以來形成的精耕細作農業傳統,留下了豐富的優秀農業文化[2]。甘肅文化類型多樣,衍生文化種類齊全,分布于民間,融入了生活。耕讀之余,人們用智慧和巧手制作麥秸畫、工藝品、剪紙、刺繡、香包、泥塑、皮影、雕刻、書畫,將傳統技藝和民間審美融為一體,裝扮生活,豐富精神世界。節慶禱告祝福,衍生出富有地域特色的社火、秧歌、道情、曲藝等民俗表演,形式活潑,百姓喜聞樂見。
這些多樣的文化類型,不僅彰顯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人們的精氣神,而且是振興鄉村,開發旅游的著眼點。
1.3 特色農業前景美
甘肅地理類型多樣,生態資源豐富,近些年發展“牛羊菜果薯藥”六大優勢特色產業,打造“甘味”農產品有成效。各地因地制宜,發揮本地優勢產業,全省形成了多個優勢特色產業區。甘南、慶陽環縣等地畜牧養殖規模化發展。薯都定西的馬鈴薯產量多、品質好,研發銷售加工全產業鏈發展,推動當地經濟快速發展。黃河、渭源、涇河等內河流域及徽成盆地水量充足,形成多個高原夏菜種植基地、西菜東調基地,生產的無公害、綠色蔬菜銷往全國。甘肅中部東部旱作農業區是小雜糧、中藥材生產基地。河西走廊有祁連山雪水灌溉,光熱充足,不僅是西部糧倉,而且是重要的制種基地,玉米種業發展已具模式。隴南山地氣候濕潤,經濟林果、中藥材產量高,在國內有影響力。平涼、天水等地的蘋果、蜜桃、櫻桃品質好,成片種植,成為當地經濟增長點之一。
新時期甘肅要加快鄉村振興、全面致富,就須立足區域優勢,在菜果薯藥的種植和規模化方面下功夫,加大特色農業深化持續發展。
2 新階段甘肅農業文化發展現狀
2.1 基礎條件制約,農業發展慢
甘肅受干旱少雨、山地多、土地分散、機械化推廣率低等農業基礎條件制約,一直以來糧食種植投入大、收益小。又因為良田少、資源有限,為提高種植產量,加大了農藥、化肥等化工產品的使用,降低了土壤肥力,加劇了生態環境惡化,對脆弱的生態系統造成了不容忽視的影響。
近年來,政府引導各地實施了向糧食種植適宜區集中、特色農業發展助力的發展方式,已形成一定規模。但面臨著一系列問題:農業基礎條件弱,傳統農業省份農業效率低,種植農業收入不高;中低產田面積占比高,糧食生產僅實現自求緊平衡;對自然災害的應對能力弱,沒有固定通暢的農產品銷售通道;全省區域農業發展不平衡,缺乏具有競爭力的品牌;化肥農藥使用量大,大部分地區機械化程度低等。
糧食是國計民生的大事,是國民經濟的命脈。近些年,現代農業的發展,不僅解決農民吃飽飯的問題,而且帶動農村經濟發展。以“牛羊菜果薯藥”為龍頭的生產區域和基地,優勢強發展快,對提振經濟、保糧增收形成了有力補充,形成了因地制宜求發展的新時期農業文化。今后農業要高快發展,一要依靠科技保糧增收求發展;二要借鑒傳統,提升農產品品質,形成綠色健康和諧農業并借助新農業文化為鄉村振興做貢獻。
2.2 農業文化有開發,深廣度不夠
甘肅是農耕文明發源地,大量的歷史遺跡和古籍都證明了先民開拓播種的事跡。千百年來繁衍生息在這片熱土上的人們,淳樸樂觀、堅守隱忍,秉持與人為善、和諧相處的人文精神和自強不息、勤儉質樸的生存智慧,他們用智慧和勤勞的雙手創造了可持續發展的民間文化,不僅成為文化傳承的基石,而且成為能人創業項目的基礎。甘肅在加大文化扶貧力度、加深扶智扶志、振興鄉村方面下功夫,一些地方鼓勵農民致力于麥秸畫、草編、柳編、雕刻、刺繡等農業衍生文化產品開發,其中以公司+農戶或合作社的方式開發農業文化衍生產品,成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的途徑和脫貧致富的舉措之一。但產品品種有限、時尚度不夠、品牌建設及品牌附加值尚須提高。
甘肅多樣的文化類型和文化形態是休閑游、深度游的良好資源。民眾在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下,在災難和貧窮面前,苦中作樂,創造了屬于甘肅文化特色的豐富多樣的民俗民間文化,形成了經久不息滋養和慰藉人們心靈,豐富生活的民間文化河流,是發展旅游的良好資源。傳統農業生產活動及習俗中蘊含有益的農耕文化和諧因素[3],是新時期發展旅游,有效服務農業、農村持續和諧綠色發展的基礎。但目前民俗民間文化助力鄉村旅游貼合度和力度均不夠,農業旅游開發率低,優質農產品助益有限,農家樂設施和服務質量良莠不齊,游客舒適度體驗感有待提高。
甘肅經濟發展讓廣大農民生活有了很大改變,但要長期保持脫貧者能致富,致富者不返貧,生活水準穩步發展,一是需要注重文化產品地域特色,把農產品和農業衍生品加工生產作為產業,發展鄉村經濟,吸引農民返鄉,讓返鄉農民有事做,有技藝傍身;二是需要充分發揮甘肅資源豐富優勢,多渠道多類型發展全域旅游。
3 新階段甘肅農業文化發展對策
3.1 基于科技形成新農業
糧食是衣食之源、生存之本。保糧增收離不開新技術新品種的研發助力。甘肅丘陵多,適宜灌溉的田地有限,需要繼續加大農田基礎設施建設,發展水利,修整田地,提高農業效益,加快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同時,發揮龍頭企業和科技示范園對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的引進、試驗示范和推廣作用,打造一縣一業的金牌示范點,帶動當地特色產品種植基地建設,通過產業專業技術人員和廣大農民科技水平和知識水平培養,增加特色產品的科技含量。
讓科技參與農業生產鏈。通過科技創新,研發適合現代設施農業與智慧農業的優良品種,通過大面積推廣實現科技成果轉化,提高產出,確保糧食安全和農業經濟發展。依靠農業科技,鼓勵農民發展種養結合,循環立體的農業生產方式。利用科技,種植過程流程化、規模化。在現有半機械化,水利設施條件下,創新制造農機具,維修拓展水利設施,推廣信息化數字化手段,轉變農業增長方式,使生產高效率發展。通過科技改善生態環境,發展綠色循環農業,推進農業產業體系建設現代化。
后疫情時代,農業在效率、資源利用率、環保、安全、綠色發展方面要求更高,科技參與農業發展越來越深入。充分依靠科技,提高農業的產量和農業產業化水平,實現甘肅農業專業化、特色化、規模化、品牌化基本格局。
3.2 基于文化傳統營造新生態農業
農耕文明處處蘊含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的和諧。中國幾千年來的發展,形成了農為國本的重農觀念,精耕細作技術體系,農藝、農具、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生產率提高方面的優秀傳統,奠定了中國傳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性和強大生命力。農耕文明演進中形成的農業優秀文化成果和發展理念,對新時期甘肅新農業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依然有借鑒意義。
新生態建設需要優秀文化傳統加持。幾千年來,中國農業遵循天人合一、人和自然和諧相處之道,“斧斤以時入山林,林木不可勝用也”(《孟子·梁惠王上》),注重用養結合,體現“天地人”的守則與和諧。農業傳統中保護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土地良性循環永續使用,讓地力獲得補充和恢復。一些農村通過糞土和秸稈還田、廢棄物循環利用,使農業生產系統內部物質互利共生、良性循環,減少對生態環境的污染,形成和諧共進的鄉村生態系統。遵循從氣候和動植物的生長活動習性出發,把握時機,進行農耕,適應風土,培育作物,遵循“順時”“合宜”原則耕作。辨土肥田,換茬播種,保墑防旱,實現土地有效持續利用。這些傳統農業和諧思維,活態農業文化遺產,為新時期甘肅生態建設奠定了良好的文化認識論基礎,也為保留鄉土風韻,保護自然綠色生態,依托綠水青山開發富民產業奠定了發展基礎。良好生態是經濟發展的支撐點,種質資源保護、文化傳承、景觀旅游開發等都離不開良好生態環境。
良好生態環境助益鄉村發展。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離不開以人為本發展理念和傳統文化和諧觀念,文化賦能甘肅綜合發展,要正視和諧發展的正向文化榜樣作用,秉持天人合一理念,順應自然,遵循規律,保護環境,實現精神文明和物質文明并進和諧發展。農耕文明演進中存留下來的對自然、生命、生活的樸素認識,表現出甘肅大地上生活的人們追求人與天地萬物和諧的自然觀,追求生活美滿和諧的人生觀,追求生命萬物和諧生長的喜悅感。新時期,甘肅用和諧發展的良好生態環境留住鄉愁,尋找發展之路,可以創建鄉村文化主題館,依托鄉村傳統特色美食的綠色健康,民間工藝的環保舒適,傳統節慶的歡快清新,開展美麗鄉村文創、農創,呈現鄉村生態美、自然美、人文美,為鄉村振興提供了智力方向和動力資源。
后疫情時代,消費者對健康越發重視,對食品的有機綠色要求增加。通過對投入的農藥化肥進行適時指導和監管,讓傳統種植與現代化工業產品使用保持一個合適的度,穩步提高糧食和蔬菜供應安全綠色生態,滿足新時期人們對生活品質的要求,對身體健康的關注。基于此種需求,有條件的縣鄉開發有機農業種植園、綠色生態觀賞農場、康養基地等滿足人民身體健康需求的產業。農耕生產有特色的鄉鎮,將農耕文化與民俗風情、田園景觀結合,打造宜居、宜業、宜游的鄉土風情。有農業文化遺產的地區可借助遺產,指導生態建設,拓展功能,發展生態農業和休閑農業,實現與二、三產業的融合,帶動當地農民就業增收。傳統農業文化有益于生態環境建設,良好生態環境形成可反哺傳統文化創新發展,助益鄉村振興。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不僅指恢復與保護青山綠水,而且要讓青山綠水帶動鄉村振興,成為金山銀山。甘肅農業文化和諧長久發展,新生態農業繁榮昌盛,離不開尊重自然,汲取農耕傳統文化精華,人和自然和諧共生,自然生態良性循環。
3.3 基于文化資源創新謀發展
甘肅要走出自然條件阻礙農業機械化和現代化進程,文化資源多但開發不夠的困境,農業發展要走因地制宜,可持續發展的特色發展道路。文化發展要創新聯動,既有區域特色,又形成連片互動。
針對農村年輕人多外出打工,村莊發展后勁不足的情況,鼓勵大學生、成功人士返鄉,在家鄉致富,經營文化富民產業,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政府擴大有示范帶頭作用的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技術的高新技術示范區建設,將土地種植與無土栽培結合,簡化種植流程,推廣蔬菜無土栽培,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格局尋求發展路徑,依托科技,因地制宜發展更多特色農產品。創辦或健全各種專業合作組織,發展初、深加工,擴展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進行價值轉化。加快集約化農業進程,倡導更多人基于當地經濟發展優勢,形成知識密集產業,提效益抓發展,吸納更多人員就業,就地消化大量農村剩余勞動力。
農村已有的農業衍生文化產品要與時俱進,不斷挖掘文化元素與現代人審美結合,開發出人們喜愛的新產品。提升現有文化產品的種類、規模、質量、時尚感,形成品牌效應,讓其成為一部分人的致富途徑。通過互聯網平臺擴大宣傳,讓優質資源、產品、環境名聲在外,吸引消費者,擴大銷售渠道。靠近鐵路公路的各鄉鎮,興建設施先進、功能完善的大型農產品專業市場或批發市場,暢通大宗貨物出口,帶動連片農產品的銷售和流通。
以市場帶動地毯、香包、剪紙、刺繡等衍生文化的傳承發展,全省各非遺扶貧就業工坊發揮文化“扶志”“扶智”作用[4],積極吸納返鄉農民參與傳統工藝學習培訓,農村致富技能技藝的學習。鞏固衍生文化的效用,挖掘文化因子在新時期的影響,為致富發展尋商機。
鄉村振興、吸引農民返鄉創業,鄉風文化建設不可忽視。良好的鄉風民風是解決理想道德缺失、思想文化素質偏低和勞動技能缺乏的主要途徑。要營造良好鄉風,提振鄉村文化正向影響力,需加大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播傳承和發展創新宣傳,通過身邊榜樣力量引導,優秀文化因子的挖掘、拿來、創新、實踐等途徑,傳承發展,弘揚創新,重構道德風尚,重構和諧守望相助的人際關系,提高精神生活品質,改善人居環境質量,使人們生活得體面尊嚴、富裕幸福。
總之,吸引農民返鄉謀發展,需尋求當地特色農業發展優勢,充分利用土地和當地資源優勢,“一縣一業”“一村一品”、人無我有,走好特色+文化的合作化、集約化之路。通過有效舉措,促進甘肅農業欣欣向榮、農業文化蓬勃發展,讓鄉村成為宜居宜家的美好家園。
3.4 基于資源創旅游品牌
甘肅優秀傳統文化類型,富有地域特色,富含民俗文化獨特性、多元性、開放性和兼容性的和諧內質和社會和諧的具象表現,體現甘肅民俗文化的統一性和諧要素[5]。古人根據古代天文、歷法知識,隨季節、時序變化,確定節日慶祝,形成了歲時民俗。以火、鼓聲為媒介表現驅邪崇、保平安的主題民俗和節日,比如春節的爆竹和燎天蓬(燎疳)、端午的旋鼓舞等,祈福主題的巧娘娘節、迎婆婆儀式、張貼春葉等,表達娛樂歡慶的社火、觀燈等習俗,均可作為帶動當地經濟發展方面的旅游資源。甘肅地域特色鮮明民間民俗文化十分豐富,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優秀民間民俗文化更是不勝枚舉,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就是要在加強保護的基礎上,盤活農村歷史文化資源,挖掘各地不同的文化資源,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鄉村旅游文化產業和品牌,構建全域旅游環境。不僅讓民眾領略甘肅文化風采,助力文化多樣性保存和創新性發展,而且可帶動地方經濟發展。蘭州旅游季常態化演出大型舞劇《絲路花雨》就是很好的范例。新階段發展,甘肅更應該將有影響力的文化資源展示展演作為富民興隴的增長點,助益全域旅游,引導消費升級。
培養一批懂旅游運營、經營管理、市場營銷、規范服務等方面的人才。甘肅新階段鄉村旅游開發需凸顯個性化和獨特性,基層政府在挖掘境內文化資源,打造宜觀宜游休閑旅游產業中積極探索,將其獨特文化在鄉村文化廣場充分展示,將藝術美與傳統文化元素結合,從旅游項目設施完善、舒適、安全性,經營水平專業、高效、人性化等方面提升質量。
基于農村農耕民間文化,要將古村落特色開發、節令節慶文化開發、農產品健康綠色開發、非遺特色技藝開發、名勝古跡旅游升級開發結合,打造本地特色鮮明、上檔次的體驗休閑農家樂旅游產品。深度開發鄉村旅游,將當地文化變成可欣賞、可體驗、可品嘗、可購買的產品,凸顯旅游景點的自然人文元素,呈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畫卷。甘肅除了已經開發的旅游資源,還需依托地域特色,挖掘旅游潛力。甘南可以在主打草原文化基礎上,開展藏族文化展示。隴南可以在主打小江南賞景和乞巧文化基礎上,打造吃在隴南、住在隴南、游在隴南。莫高窟、丹霞地貌讓河西有了一定知名度,河西佛教遺存可打造成一條游覽長廊,可以在其間穿插民族文化展演,民族特色展示。作為古代少數民族割據的涼州,古代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開發主題。隴東作為農耕文化發源地,廣袤的董志塬,嘗試麥田畫觀賞與采摘農業,突出農耕底蘊。中部干旱地區依托中草藥種植發展康養小鎮。總之,結合資源、人文、產業、發展健康相關的旅游,升級精品品牌,推進農業與特色文化、現代科技、健康養生、旅游休閑融合,利用中藥材優勢,發展康養產業和旅游,多樣內容滿足游客選擇,提升游客舒適體驗和獲得感。
將每個縣保留的、從內容到形式均較為完整的傳統節日習俗、非物質文化遺產、富有地域特色的歲時節日、文化生活、民間信仰等利用起來,形成系列、廣泛、典型化展示。各縣依托具有樸素自然、平和豐富的和諧特質和地域傳統民族文化特性的文化種類,激活傳統節日、民間藝術、民俗表演項目、創意文化產品,將文化資源與旅游消費需求對接,開發各族各地人民共通共融且共同喜愛的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產品,以非遺保護規劃為統領,展示展演為抓手,對外文化交流為突破,擴大鄉村游的方式方法。靠近城市的農村,有青山綠水,有生態綠色食物,有獨特異質化文化,均可以打造專題鄉村旅游地,發揮城市后花園短期鄉村游或研學基地作用。
將農業和旅游業復合開發,提升改造農家樂餐飲、民宿品質,增加游客吃住行的選擇性和舒適度,特別打造天藍、地綠、水凈、樂業、宜居的休閑美麗鄉村。在省內,甚至在全國打造品牌知名度,帶動當地經濟發展。
4 結束語
文化的內容和形式雖隨著時代變遷會有一定的變化,但內涵和精神實質是不變的。只要立足地域發展,創新發展農耕文明成果,甘肅在推進文化建設,富民興隴,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方面定能開創出新局面。
參考文獻
[1] 郭曉雯,張紅玉.秉承農業傳統精髓 立足地域謀發展——甘肅農耕文化在當代的傳承與發展的調查[J].中國農業文摘-農業工程,2020,32(5):50-52.
[2] 葉琦.全球農業共享中國智慧——以15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位居世界首位[J].世界農業,2018(5):200-201.
[3] 王革,景琴玲.中國傳統農業文化對建設和諧社會的啟示[J].中國鄉鎮企業,2013(9):74-78.
[4] 馬廷旭,戚曉萍.甘肅藍皮書:甘肅文化發展分析與預測(2019)[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1-13.
[5] 馮小琴.甘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域特征與人文精神內涵[J].西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141-1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