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于20世紀60年代初的北京琉璃廠地區延壽寺街,張忠強的童年在大雜院的熱鬧氛圍中度過。在那個物資相對匱乏的年代,孩子們的娛樂多源于自制玩具。張忠強出身技藝世家,自幼心靈手巧,他的爺爺和父親都是手藝人,他從小就用黏土捏成栩栩如生的小動物。
“小時候,街坊鄰居的孩子湊在一起玩,黏土就是我們的寶貝。我用黏土捏的小動物栩栩如生,小伙伴們都眼饞,紛紛找我討要,就這么著,我成了孩子群里的‘小名人’,也漸漸迷上了捏泥玩意兒。”正是這份對黏土創作的熱愛,讓他在懵懂間踏上了泥彩塑之路,而兔兒爺那獨特的形象,自此在他心中扎下了根。
早年,張忠強雖跟隨父親從事毛筆制作工作,但心中對泥彩塑的熱情從未消減。“握著毛筆時,心里想的還是泥巴的觸感。最終,我還是順從內心,一頭扎進了泥彩塑的世界。”20世紀90年代,他的第一家兔兒爺店在市場的期待中開業,邁出了傳承兔兒爺技藝的堅實一步,也開啟了他與兔兒爺商業緣分的大門。

隨著對兔兒爺制作技藝的深入探索,張忠強深感自身技藝提升的迫切需求。2016年,經友人牽線搭橋,他有幸拜入民間工藝美術大師、國家級泥彩塑北京兔兒爺第四代傳承人雙彥門下,正式成為北京泥彩塑第五代傳人。“師父毫無保留地傳授技藝,他的每一個手法、每一次點撥,都讓我對兔兒爺制作有了全新的認識,讓我明白這門手藝的深度與廣度。”在師父的悉心指導下,張忠強系統地學習了兔兒爺制作的傳統技法與工藝精髓,為傳承之路奠定了堅實基礎。



兔兒爺制作工序繁雜精細,選料環節極為考究。“以前,陶土泥多取自垂楊柳,如今城市變遷,只能遠赴門頭溝等地尋覓。泥土拉回后,需歷經一年室外晾曬,飽經風吹日曬、雨淋冰凍,方能去除膠性。此后,浸泡、過濾,去除雜質與植物根系,留下細膩黏土,再按比例混入棉花,反復摔打至均勻無顆粒、不粘手,制泥工序才算完成。”制坯過程中,打坯、修坯、洗坯、上底色等步驟環環相扣,每一步都需全神貫注。“打坯后要自然陰干,絕不能暴曬,否則坯體易裂。洗坯后上底色,需均勻涂抹4遍白色顏料,確保色澤純正。”彩繪環節更是關鍵,素有“三分坯,七分繪”之說。“開臉是彩繪最難之處,眉眼的形態決定兔兒爺的神韻。每一筆都要精準,稍有偏差,兔兒爺的精氣神就沒了。”張忠強憑借多年經驗,從桌上眾多毛筆中精準挑選,蘸取顏料,寥寥數筆,便能賦予兔兒爺靈動鮮活的神態,使其似有靈魂附體,將傳統技藝的精妙展現得淋漓盡致。
在堅守傳統技藝的同時,張忠強積極探索創新路徑,力求讓兔兒爺與現代社會接軌。他巧妙地將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兔兒爺設計,創作出北京中軸線系列、北京風情系列、北京老字號系列等佳作,賦予兔兒爺更豐富的文化內涵。“中軸線系列兔兒爺,以北京中軸線建筑為靈感,將兔兒爺與故宮、天壇等標志性建筑元素相結合,讓人們在欣賞兔兒爺的同時,領略北京中軸線文化的魅力。”此外,他還將兔兒爺與春夏秋冬、二十四節氣、北京二十四城門等元素融合,如立春-東華門款兔兒爺,以節氣與城門的獨特搭配,展現老北京的文化底蘊與歲月變遷。
緊跟時代步伐,張忠強緊扣社會熱點話題與新聞事件,設計出一系列主題款兔兒爺。在載人航天事業取得重大突破時,他創作了中國載人航天主題兔兒爺,將航天元素與兔兒爺形象巧妙融合,展現科技與傳統的碰撞;世界杯期間,世界杯主題兔兒爺應運而生,身著足球服、手持足球的兔兒爺憨態可掬,為體育盛事增添文化韻味。“這些主題款兔兒爺,能讓人們在不同的社會熱點中看到兔兒爺的身影,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活力與適應性,吸引更多人關注兔兒爺文化。”
為培育兔兒爺技藝的傳承后備力量,張忠強積極投身“非遺進校園”活動。在椿樹館小學等學校,他定期開設課程,手把手教授孩子們彩繪兔兒爺。“看到孩子們眼中對兔兒爺的好奇與喜愛,我深感責任重大。通過這些課程,讓孩子們從小接觸兔兒爺文化,感受傳統技藝的魅力,為非遺傳承注入新鮮血液。”在校園里,孩子們在張忠強的指導下,用稚嫩的雙手塑造兔兒爺,歡聲笑語中傳承著非遺文化的火種。



張忠強頻繁攜兔兒爺作品參與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在世界舞臺上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在芬蘭大使館的“文化旅游年”慶祝活動中,兔兒爺一亮相便吸引眾多國際友人目光。“外國朋友對兔兒爺充滿好奇,當我講述兔兒爺的歷史文化故事時,他們驚嘆于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那一刻,我為自己傳承的技藝感到無比自豪,也更堅定了將兔兒爺文化推向世界的決心。”每一次國際交流,都是兔兒爺文化的一次對外傳播,讓世界認識到這一北京特色非遺的魅力。
春節期間,老北京兔兒爺迎來銷售熱潮。在張忠強的店里,形態各異的兔兒爺琳瑯滿目,前來選購的顧客絡繹不絕。“以往兔兒爺多在中秋受到關注,如今春節也成了它的重要節日。人們把兔兒爺請回家,不僅為增添節日喜慶氛圍,更是對傳統文化的尊崇與傳承。”他精心設計的乙巳蛇年新春兔兒爺備受青睞,形如如意的瑞蛇寓意吉祥,左邊鯉魚躍龍門,右邊玉兔伴桂樹,象征著新年的美好期許。
“春節前夕,店里忙得不可開交,一天能賣出上百只。看到這么多人喜愛兔兒爺,尤其是年輕人對傳統文化的熱情,我打心眼里高興,覺得所有努力都值了。”在采訪過程中,不斷有前來北京旅行的游客被張忠強位于前門大柵欄楊梅竹斜街19號的兔兒爺小店的獨特魅力所吸引,紛紛踏入店門。游客們滿懷對美好生活的希望與誠摯祝愿,在形態各異的兔兒爺展品前駐足挑選。張忠強始終面帶微笑,用充滿親和力的溫暖語言,為游客們詳細講解兔兒爺的悠久歷史。他拿起兔兒爺,指著兔兒爺身上的精美花紋圖案,講述著圖案蘊含的文化寓意,從傳統的吉祥符號到與老北京民俗的緊密關聯,游客們聽得津津有味。
每當游客有購買意向時,張忠強會細心詢問這份禮物是準備送給何人,了解接受禮物者的年齡、性別、職業等信息,以便更精準地推薦最契合的兔兒爺款式。對于孩子,他會推薦造型活潑可愛、色彩鮮艷的兔兒爺;若是送給長輩,則挑選更具傳統韻味、神態祥和的款式。游客完成選購,張忠強還貼心地為每一位顧客制作精美的兔兒爺紀念卡片,并認真地在卡片上手寫祝福語,每一句話都飽含著對顧客的美好期許,無論是“愿平安喜樂常伴君身”“祝學業有成”,還是“祝吉祥如意福運連連”,都讓這份帶有老北京特色的禮物增添濃濃的人情味,也讓游客們帶著滿滿的溫暖與回憶離開兔兒爺小店。
展望未來,張忠強滿懷憧憬:“我畢生最大的夢想就是建成一座老北京兔兒爺博物館,在那里匯聚形形色色、風格迥異的兔兒爺作品,全方位展示老北京兔兒爺所蘊含的獨特文化習俗、深厚歷史淵源。我期望通過這座博物館,能讓廣大民眾深入認識兔兒爺,領略老北京泥彩塑的藝術魅力,進而由衷地鐘情于這歷經數百年歲月沉淀而留存下來的珍貴文化遺產。在這座博物館里,國內外游客來到北京后,除了能夠領略科技的飛躍與社會的蓬勃發展,更能深切感受到傳統文化的一脈相承。”
在張忠強看來,身處社會文化多元共生、中西文化相互交融的時代浪潮,非遺手藝人肩負著至關重要的使命,應該全力守護、精心培育并完整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張忠強希望并始終堅信,憑借非遺傳承人及大家的不懈努力,一定能讓中國傳統兔兒爺文化走進更多人的視野,甚至走上國際舞臺,贏得更加廣泛的喜愛與深入理解。
結束語:從兒時的興趣萌芽,到拜師學藝的技藝精進,再到創新發展的勇敢探索與文化弘揚的不懈努力,張忠強用一生詮釋著對非遺文化的堅守與熱愛。張忠強與老北京兔兒爺的故事與傳承,為中華古老非遺文化在現代社會的傳承、創新與發展提供了生動范例。在張忠強的手中,兔兒爺跨越時空,既保留著傳統的古樸韻味,又煥發出新時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