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溯張雷的設計之路,其起點可追溯至25年前,那時的他懷揣對汽車設計的憧憬,但鑒于中國汽車設計專業尚未成熟,他選擇在浙江大學攻讀工業設計專業。然而,畢業后他雖嘗試進入汽車設計領域,卻未能如愿。2003年至2004年間,正值中國作為“世界工廠”的時期,制造業盛行但中國原創設計創新難以轉化為商業成果。2004年至2009年間,張雷涉足智能產品設計,因受限于當時尚未普及的移動互聯網,這些創新設計最終未能獲得充分的市場認可。2009年,面對創新設計的困境,張雷深感迷茫,于是決定前往意大利深造汽車設計,也希望實現最初的夢想。“在米蘭,我有幸參與了米蘭家具展及設計周,這次經歷極大地拓寬了我的視野。我意識到,設計的精髓不僅在于技術層面的革新,更在于其背后所蘊含的文化創新的豐富內涵。而在意大利學習汽車設計期間,我逐漸察覺到自己在造車文化上與意大利同學存在的差異。盡管我對汽車懷有滿腔熱忱,但在造車文化的深厚積淀上,我仍顯不足。這促使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職業道路,并最終決定回國,致力于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在設計上的創新之路?!痹谶@個過程中,他遇到了兩位志同道合的合伙人—設計師Christoph John和設計師Jovana Zhang,他們在意大利共同創作,并在回國后于余杭創立了新品牌,啟動了“FUTURETRADITION傳統未來”研究計劃。這一轉變,不僅是對他個人夢想的重新審視,更是開始了他對中國傳統手工藝文化在現代設計中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探索。


傳統未來研究計劃起初旨在探索中國傳統手工藝,并以此為基礎進行創作。兩位合伙人王幸澤和盧靖毅的加入,共同塑造了品物流形PINWU合伙人架構。此后,品物流形PINWU與多個國際及中國品牌合作,創作藝術裝置、產品設計及材料設計等。“我們堅決反對簡單復古,即簡單回歸中國古代風格的設計,而主張深入學習傳統,最終創作出具有未來感的設計。在此理念的指導下,我們創作出眾多富有創新性的作品。例如,‘鞍’椅就是將中國自然染色與拼布工藝應用于木材上,創造出前所未有的椅子形態,既數字化又未來感十足,卻又不失傳統材料與工藝的魅力。另一作品‘AVANT GARDEN妙境花園’源于我們對編織中套鎖的研究,通過創新套鎖結構重新設計庫存面料,形成獨特的藝術裝置。此外,‘張燈結彩’項目則是將傳統扎彩子的方式以全新語言呈現,運用新骨架結構、面料和設計語言,為上海蟠龍天地建筑物賦予新形態,既繼承傳統文化,又展現未來感。”融設計圖書館自2018年起,圍繞不同的材料和工藝做長期的專題研究,其中針對中國傳統的磚瓦陶瓷進行了為期3年的研究。最終,由品物流形PINWU的設計團隊將這一研究成果轉化為一種創新的巖板建筑材料,這是一個極具意義的項目。張雷介紹項目時說:“在研究過程中,我們深入了解了中國的傳統制磚工藝。例如,中國常用的灰磚,與西方普遍使用的紅磚形成鮮明對比?;掖u不僅因禮制原因成為大眾顏色,更因其強度高于紅磚而備受青睞。灰磚的制作過程尤為獨特,需在紅磚燒成后進行引水工藝,使窯內充滿水蒸氣,引發還原反應,將紅磚變為灰磚,這一過程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充滿了無盡的詩意?;谶@些發現,我們設計了一套‘磚瓦詩賦系列’的建筑材料。將中國傳統磚瓦元素和工藝,如磚雕、經線絞胎花磚等,轉化為現代高科技工藝,并應用于建筑材中?!边@些作品均體現了品物流形在傳統手工藝研究中的創新應用,不僅保留了傳統文化的精髓,更賦予其新的生命和未來感。將傳統手工藝延伸至未來的生活方式和設計語言中。通過不斷探索和創新,創造出更多獨特的案例。
2015年,張雷和合伙人創立了非營利組織—融設計圖書館。融設計圖書館是品物流形PINWU從“解構傳統手工藝”的原理出發,衍生出的中國首家非營利傳統手工藝材料圖書館。在這里,來自全國各地名目繁多讓人目不暇接的工藝和材料,仿佛圖書館里等待檢索的書目。而來這里“翻書”的,則是來自全世界的藝術家和設計師們。2017年至2018年間,融設計圖書館與品物流形PINWU的30余人團隊遷移至杭州北部的青山村,同時開啟了鄉村創業的征程?!白?017年起,我們不僅積極參與水源保護,還扎根青山村,擔任其美學總監,致力于鄉村的全面建設與發展。在青山村,我們深入推動了設計創新與藝術裝置項目,并實施了手工藝人培養計劃。通過這一計劃,我們已培訓了多名當地手工藝人,他們積極參與藝術裝置創作,與我們形成了緊密的合作關系。這一舉措不僅促進了手工藝技藝的傳承,還顯著提升了項目的執行效率與質量。同時,我們鼓勵設計師深入鄉村生活,大多數設計師選擇居住在青山村的村民家中。這種融入方式不僅加深了設計師與村民之間的交流與理解,還為鄉村注入了新的活力,尤其影響了鄉村的孩子和老人,激發了鄉村的整體朝氣?!睆埨渍f。



作為青山村的美學總監,張雷還致力于助力鄉村美學創新和文化的傳承,并在設計方案的選擇與評判上提供專業意見。為此,他們邀請了10多位國內外知名建筑師參與青山村的建設,包括黃明建、陳浩如、高威、任衛忠等建筑師設計師設計的青山學堂村民活動中心、訪客中心、青山自然學校,以及多家建筑事務所完成的龍塢里青年公寓、塔邊菜市場等。這些項目不僅各具特色,還共同塑造了青山村在建筑與設計上的超前形象。
在青山村的建設過程中,張雷團隊始終堅守五項基本原則:物盡其用、實用之美、就地取材,以及對村民和自然的最小化干預。這些原則作為他們的行動指南,確保了所有建筑活動都能在不破壞鄉村原有風貌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提升鄉村的生活品質與文化內涵。每當建筑師們到來時,他們都會詳細介紹這些原則,確保青山村的每一步發展都朝著更加和諧、可持續的方向前進。

在張雷看來,保護和傳承傳統手工藝對于設計師而言,應視為一種靈感源泉。設計師如同啄木鳥,雖非出于保護樹木的目的去吃蟲子,但其行為客觀上有助于樹木的健康。同樣,設計師在創作中融入傳統手工藝,并非單純為了傳承,而是在追求設計卓越性的同時,自然地融合了傳統文化的精髓。張雷說:“中國設計師應當深入探索傳統手工藝,領悟其內在機理與智慧。這樣的探索不僅能夠促使設計師在創作時不經意間融入傳統元素,更能激發豐富多樣的創意靈感。評價設計作品時,也不應僅僅著眼于它對傳統文化的承襲程度,而是要綜合考慮其整體的藝術水準、市場反響以及所傳達的思想內涵。傳統手工藝如同設計師的靈感源泉,正如烹飪離不開精選的食材。在創作過程中,設計師應充分挖掘本土文化的獨特魅力,并謹慎避免過度標簽化,以免阻礙創新的步伐。中國設計應當追求多元共生、百花齊放且充滿青春活力的風貌,同時也不應忽視西方設計體系的可取之處,力求在本土文化根基與國際前瞻視野之間找到恰當的平衡點。手工藝的傳承是一個充滿活力的演進過程,它需要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溝通、碰撞與交融。中國的手工藝不僅是中華民族的瑰寶,更是全人類共同的財富。我們應當以同等的尊重與熱情去傳承世界各國的手工藝,并鼓勵不同國家和民族以各自獨特的方式去守護和發展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產。在這一過程中,我們無須過分強調保護的形式,而應讓手工藝在自然的流傳與繼承中煥發出勃勃生機與新的活力?!?/p>
年輕人投身于傳統文化的研究與創作,這一行為具有極其重要的標志性意義,它不僅是當代年輕人關注的焦點,更可能是未來社會發展的關鍵所在?!拔覀儚哪贻p時起就致力于將傳統手工藝推向設計與時代的前沿。這樣做的目的在于,越是將傳統手工藝置于前沿位置,就越能獲得年輕人的認可與共鳴,從而吸引更多年輕人加入其中,而非僅僅局限于宋式或唐代的復古風格。若我們僅僅保留復古風格,或許能吸引部分年輕人的關注,但難以形成廣泛的社會主流。手工藝應當具備向前和向上的力量,而非向下和向后的力量。這里的‘向前’指的是引領未來,而非回歸過去。當然,我并非否定考古工作或故宮修復等專業工作的價值,我所強調的是在設計創新層面,我們需要有面向未來的勇氣和決心。”張雷說。

傳統手工藝不應僅僅停留在歷史的記憶中,而應成為推動社會進步和文化創新的重要力量。通過越來越多人的參與和創新,可以讓傳統手工藝煥發新的生機與活力,為未來的社會發展注入更多的文化元素和創新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