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些“80后”“90后”的記憶中,閑暇時用MP3播放器聽音樂是難忘的場景之一。你知道MP3是誰發明的嗎?
MP3曾是一種非常流行的音頻文件編碼和有損壓縮格式,它能大幅度地降低音頻數據量,將音樂以1∶10甚至1∶12的壓縮率壓縮成容量較小的文件。它的出現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現代數字音樂的發展,改變了人們聽音樂的方式。
MP3的全名叫動態圖像專家組音頻層-3(MPEG-1 Audio Layer III)。其中,MPEG代表動態圖像專家組,該組織是國際標準化組織(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EC)于1988年成立的一個專門制定媒體編碼(包括音頻、視頻、圖片以及各種應用程序的傳輸和文件格式)標準的組織。
成立之初,動態圖像專家組的專家便對一種被稱為聽覺掩蔽的現象(當對一種聲音的感知受到另一種聲音的影響和損害時,就會發生聽覺掩蔽)非常感興趣,他們希望借此開發出一種高效的編碼工具,并將其應用于高質量的數字音頻和視頻傳輸。
這時,一位重要人物走進了人們的視野,他就是后來被譽為“MP3之父”的卡爾海因茨·勃蘭登堡。
20世紀80年代初,勃蘭登堡在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研究心理聲學,并提出一種高效的音頻壓縮算法——頻域最優編碼(OCF)。后來,他成為助理教授,與德國弗勞恩霍夫集成電路研究所合作繼續開展研究,并與紐倫堡大學建立了合作關系。在研究所中,勃蘭登堡和其他幾位工程師一起對OCF進行了改進,制作出自適應光譜感知熵編碼(ASPEC)編解碼器。
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動態圖像專家組收到了很多團體關于采用他們提出的編碼方法的提案。動態圖像專家組將這些提案中的編碼方法合并為MPEG-1 Audio Layer I、MPEG-1 Audio Layer II和MPEG-1 Audio Layer III三種格式。其中MPEG-1 Audio Layer III主要就是基于ASPEC技術。
后來,勃蘭登堡和弗勞恩霍夫集成電路研究所的工程師一起開發了MP3編碼和解碼所需要的軟件和硬件。1993年,勃蘭登堡正式加入弗勞恩霍夫集成電路研究所,成為其中的一員,擔任音頻/多媒體部門的負責人。
2000年,因MP3的成功發明,勃蘭登堡等三人代表整個團隊獲得“德國未來獎”。2007年,美國消費電子協會(CEA)將勃蘭登堡和另外兩名主要貢獻者列入了CEA名人堂。
MP3出現后迅速風靡全球,它的發明引發了音樂領域的一場顛覆性革命,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盜版問題,受到了當時部分音樂界人士的抵制。如今,MP3已退出歷史舞臺,但它帶給人們的音樂體驗是無法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