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開封食品產業發展的現狀
1.1以農副產品加工為主的食品產業集群
當前,河南開封農副產品加工體系完善,涵蓋糧油加工、肉類加工、乳制品加工、飼料加工等多種類型,各縣區因地制宜,主要以杞縣糧食作物、祥符區油料作物、尉氏縣淡水產品養殖等為主。同時,益海嘉里食品工業產業園區、杞縣大蒜產業園、尉氏縣大紅門肉類深加工產業園、蘭考縣杜寨蜜瓜現代農業產業園、白象食品產業園等,也為開封食品產業提供了厚實的基礎,通許的“中國酸辣粉之都”、杞縣的“中國大蒜之鄉”在助力鄉村振興的方向上加速發展壯大,發揮出更高效的運營效果、產生更高的經濟效益。另外,糖果糕點、休閑食品等食品制造業企業發展勢頭良好,雖然數量僅是農副產品加工業的一半,但是近年來的利潤總額可達農副食品加工業70%,且產量增速超過20%,未來可期,是不容小覷的組成部分。
1.2科技創新有所突破
農產品加工業是開封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的重要領域。目前,開封市已有市級(以上)高新技術企業5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33家、重點實驗室9個、創新型科技團隊21個、星創天地25個。其中,開封市唯一一個國家級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是依托開封市茂盛糧食機械有限公司建立的河南省糧食加工裝備工程技術研究中心,著力研發減少營養損失的工程化技術、實驗用糧食加工裝備等技術。
1.3全面監管嚴守安全底線
開封市市場監督管理局通過培訓會、整改會和宣貫會的形式,加強行政人員業務本領;以抽檢幫扶的形式,例行“你點我檢、你送我檢”,利用新興傳媒工具抖音開通官方賬號的形式,發布權威政策信息、披露突擊檢查結果、宣傳安全監管工作。截至2023年11月底,開封市市場監管局完成食品抽檢48978批次,發現陽性食品1119批次,均依法予以處理。
2.開封食品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
2.1資源利用不足
①農副加工類產品單一,精深加工處于初級階段,且各加工企業在加工環境、安全性、技術設備、管理模式方面差異較大,不利于精細化發展。②特色產品市場發育不佳,難以快速打開外地市場的銷路。日前,河南省綠色食品種類共2520個,其中,開封市有235個,占比9.3%,排名第3,但經濟效益未有實質性提升。
2.2集群效應不強
①產業鏈缺乏銜接能力,相關龍頭企業未充分發揮“鏈主”的作用;中小企業過分追求利潤而忽視品質。②標準化生產優勢不強,各企業因實施成本過高、政府政策支持不足、經營主體文化程度低、生產者年齡過大導致接受能力較差、標準文本可操作性不強且執行難度大、優質不優價、市場信息服務體系不完善等原因,排斥進行食品標準化生產。
2.3創新投入后勁不足
①對功能性食品開發和研發不足,存在原料用量差異大、添加劑用量把控不足、衛生質量不過關的情況。②對科技平臺建立投入不足,目前開封市僅有食品產業相關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科技成果轉化效益不突出。③人才培養上缺少市場需求導向,職專院校學科設置缺少特色專業。④營銷模式創新效益不佳,銷售渠道相對局限。
2.4食品安全案件頻發
開封市目前食品生產加工企業小而散、食品經營企業多而亂,直接導致食品安全案件頻發,大問題鮮有、小問題不斷,暫未造成社會性群體危害。近年食品安全事件的問題集中于農藥殘留、未履行進貨查驗義務以及銷售超過保質期的產品、采用的預包裝食品未標明生產日期、規格等信息三個方面。究其原因,一是生產經營主體缺乏責任意識、法律意識;二是安全監管工作不到位,未形成長效監督機制;三是對食品事件的追溯能力欠缺。另外,當食品生產企業出現安全問題后,下游銷售檢測發現問題溯源到開封市生產商,涉及新疆、深圳、成都、宿遷等多個省市,影響惡劣。
3.開封食品產業發展的路徑選擇
3.1整合資源,補齊產業鏈短板
①推進三產融合發展,補齊基礎設施短板。(1)與一產“雙園區”協同發展,實現現代農業園區、食品產業園區的信息共享。合理借鑒廣東省惠州市經驗。將農業產品采購、倉儲、檢測等全鏈條統一規劃進入食品產業園區,與綠色農產品生產供應基地簽訂長期供銷合同,帶動園區內大中小企業梯度發展。(2)與三產環環相扣,提高現代物流能力。允許各縣區村集體在避開農田范圍的基礎上投資建設現代物流產業園區,簡化審批流程,自然規劃局牽頭布局,農業農村局牽頭建立產業融合發展清單,村委會或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提出用地申請并公示等。(3)發力中央廚房建設,提高標準化水平。鼓勵全市龍頭企業投入到中央廚房建設,由屬地、交通運輸局、科工局、人社局協同給予資金、技術、人才的支持。同時,利用好物聯網、區塊鏈技術,建設“智慧食安數據駕駛艙”平臺,數字化監控與運營。
②加快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利用,補齊創新科技短板。(1)高水平引進、高質量培養農業科技工作者,下放對技術研發人才職稱評定權限。持續推進科技特派員送“技”下鄉、“四個一”制度,第一時間幫助農戶解決問題。(2)利用高校教育資源,加強功能食品的研發。利用河南大學、開封大學等平臺,增加食品智能加工技術專業、食品生物技術專業等專業,加強特色食品的功能性開發,以菊花入酒、燉湯、熬粥、入面膜,開發蒜素酒、成品蒜泥、大蒜油、大蒜類食品防腐劑和飼料添加劑等。(3)利用先進生產工藝,對皮渣、麩粕等循環利用。依托開封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的發酵食品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等平臺對小麥、玉米的秸稈機械化還田、離田收儲,對麩粕、豆粕則采取微生物發酵法改善儲存時間、提高活性物質的釋放。
3.2文化支撐,培育區域公用品牌
①講好開封故事,培育質量發展文化,打造區域性公用品牌。(1)強化食品高質量發展的正面宣傳。以“大地的禮遇,花式的待遇”“炒菜不放蒜,營養少一半”等朗朗上口的標語,正面引導社會層面對我市農副產品的關注。以“老字號”的工匠精神樹立行業質量標桿,壯大培育一批“新字號”,以興盛德“麻辣花生”幫帶第一樓“藤椒花生”,做出更多有影響力的品牌。(2)注重知識產權保護,打造區域性公用品牌。強調食品的產地屬性,通過“企業+協會/政府+農戶”的產學研模式打造區域公用品牌。以杞縣大蒜為例,初級階段以杞縣大蒜國際交易市場為支撐,建立區域公用產品標準,通過產業園區的科技平臺進一步提升農產品附加值;成熟階段則深挖融合發展元素,打造食品產業與宋文化、生態旅游、大健康的多元業態。
②利用品牌意識加大宣傳力度,規范并擴寬銷售渠道。(1)積極擴展線上銷售渠道。加大數字營銷宣傳力度,引進互聯網推廣公司組建直播團隊,通過“慢直播+達人短視頻”的方式,一慢一快,挖掘農作物隨著二十四節氣變換的故事,通過抖音、快手、小紅書等種草平臺直達消費者。(2)優化線下渠道的布局。線下門店要打造原料種植體驗、食品品鑒等體驗互動式消費場景。利用鄭州航空港區貨運優勢開拓國際市場,定期舉辦食品類“設計大賽”“吃貨節”“食品博覽會”,加大推介力度,發力線下團購集采和專業禮品商渠道。(3)注重綠色農產品的品牌建設。以金融信貸、期貨交易為支點,依托鄭商所“保險+期貨”試點項目,為綠色農產品價格投保。蘭考縣啟動的花生“保險+期貨”項目就是最好的借鑒,值得更加全方位、深層次的推廣。
3.3綠色有機,突出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作用
①改善農業生產方式,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化。(1)減少化肥、農藥等化學品的投入。充分發揮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帶動作用,轉向果蔬有機肥、農家肥等安全施肥方式,對玉米應用種肥同播機、側深施肥機等機械模式,對花生則推廣接種根瘤菌劑、增施硼鉬等微量元素肥料。(2)創新綠色防控技術手段。測土了解土壤養分含量,采用機械深耕將基肥埋于根部,結合秸稈還田保證農作物對肥料的吸收。用天敵鳥類、真菌細菌等方式治理蟲害,對于玉米蚜采用麥棵套種玉米栽培法,針對玉米灰飛虱可控制蜘蛛、線蟲、菌類的數量對其進行抑制等。
②精準對接“小農戶”與“大市場”,推動訂單農業的發展。(1)龍頭企業牽頭,實現農業產業化的聯合體。引導坤盛牧業有限公司、潘安食品有限公司、正大有限公司等企業聯手農民合作社、家庭農場組建農業產業化聯合體,以“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戶”“合作社+基地+農戶”“龍頭企業+基地+農戶”“合作社+基地+龍頭企業+農戶”的形式,實行一體化經營。(2)開展訂單農業,促進新型經營主體間的協作。針對農副產品,以節會活動為契機,利用農產品集散中心發布龍頭企業及消費市場需求信息,優先優價解決銷售問題,促進合約的正規性,錯開不同季節植被種植,打造一批彰顯地域特色、飽含農耕文明、承載鄉村價值的特色食品原料供給基地。
3.4嚴防嚴控,強化全過程安全監管
①形成長效的監管機制,一以貫之。(1)針對小微食品餐飲企業,開展“每月一周查網紅”監督檢查活動,邀請人大代表、媒體代表、志愿者、消費者等共同開展“不打招呼,直奔現場”活動,促進網絡餐飲合法合規經營。(2)對于外賣平臺,以專項檢查的形式實地核查,違規嚴處,多例違規則累加處罰;以開展行政約談的形式,讓商家主體、外賣人員簽訂依法合規經營承諾書;以宣傳引導的方式,引導商家和平臺合理設置餐品起送價格、滿減促銷規則,預防食品浪費。(3)加強宏進農貿市場、勞動路農貿市場等的監督檢查力度。壓實多方責任,對農貿市場明查暗訪,列入各縣區年度綜合考核。改造基礎設施,以標準化、智慧化的要求對農貿市場進行升級改造。另外,要擴大并規范違法違規行為的信息公開程度,嚴懲食品安全案件,提高違法成本。
②建立健全食品追溯體系,完備信息規制。(1)推動食用農產品“合格證+追溯碼”上市銷售。開展承諾達標合格證“進學校、進市場、進超市”活動,推廣應用國家追溯平臺和河南省食品(農產品)安全追溯平臺的應用,對可查的“合格證、追溯碼”企業現場考核,給予一定資金獎補。(2)要注重農產品地理條件的檢測。由農業農村局牽頭,對全市農作物種植基地進行土壤理化性質檢測、土壤墑情監測、重金屬元素檢測、農藥殘留檢測等,提前制定種植方案和灌溉制度。(3)強化可追溯系統規制的作用。政府負責正能量的宣貫,給予政策指導、資金補貼,規上龍頭企業發揮模范帶頭作用,提高企業參與追溯體系的構建意愿,評選追溯體系示范企業,在監督抽檢工作中可減少抽檢頻次等。同時,探索食品追溯系統與認證體系的有機結合模式,讓記錄系統有效共享,降低建全追溯系統的運行成本和不必要的重復性工作,減少企業負擔。
作者簡介
萬嘉旭(1992-),女,漢族,河南開封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產業經濟學、消費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