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夏民族傳統文化的百花園中,有一枝獨放異彩的仙葩,那就是拓印工藝,或曰全形拓。因為在古代沒有照相機復印機,為傳達物體的形態外形信息,便產生了拓印工藝,它運用特殊的方法和材料,將器物的表面紋理形狀完整清楚地復制出來,它以極其精確的復制能力來傳達物體表象信息的唯一手段,被社會廣泛采用,為推動社會的文明和生產力的發展起到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拓印之術以其特有魅力和內涵成了社會文明傳達信息的載體,也為今人留下了無數歷史寶相。由于社會的動蕩變革,許多實物如石碑佛像等損壞或失傳,假使留有拓片就可為我們了解這些實物提供真材實據了。這就是全形拓印的歷史功績。隨著時代進步和科技發展,用全形拓印來傳達信息的功能逐漸被照相機復印機所代替,但拓印術卻在文化領城煥發出極大的青春活力,它的藝木價值再一次體現獨特的風采。在這方面許多先輩大師都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和心血,他們不僅掌握了一般的傳拓技術,更在實踐中不斷創新,彌補不足,使其更加的完善和豐富多彩,并把它從實用價值轉型為藝術欣賞價值。
吳昌碩就是這方面的主要代表,他把拓印入畫,使得文人畫的書卷氣有了金石味,更是豐富了中國畫的藝術語言,拓展了國畫的表現形式,讓山水花鳥畫的精氣神為之一振,呈現別具一格的嶄新氣象。先輩大師運用拓印之術別創一格,也為我打開了一扇藝術之窗。
多年來我在繪畫中努力將拓印與山水花鳥畫融合起來,取得了非常欣喜的效果,比如畫牡丹時,先拓印毛公鼎,然后將牡丹花畫于之上,相擁一體,牡丹象征富貴繁榮,尤其它的貴氣榮耀無花可比,而毛公鼎則是我國三大青銅鼎位居榜首,它器型碩大,紋飾簡潔,渾厚古樸,凝重莊嚴,兩者相配入畫,一掃畫牡丹易成媚俗之氣,畫面即刻八面生風儀態萬端。
古人是非常有情趣的,他們在制作石磚時上面大都刻有花紋或警句,我把秦磚上\"宜子孫″拓印入畫,這樣的畫不僅有形美的藝術價值,還有賜教于成風化人的寓意,它給觀者的思考一定是沁人心靈的感受。常言道“詩言志”,其實畫也“言志”,山水花鳥經過丹青之手所展示的畫面就是畫者情感的表達,如運用全形拓三維工藝將物件拓印入畫,不但豐富了畫面,更能展現所拓物件背后的信息使觀者受益,在宣紙上層出不窮的展現著歷史波濤和現代潮流,讓傳統文化中的兩兄弟(繪畫和拓印)珠聯璧合融會貫通,一定會極大地提高觀感值和藝術美,讓觀者受益,思者有獲。
實踐證明,全形拓印術要傳承與創新相輔相成,還要與其它文化融合,才能使這一古老而獨特的技藝得以延續并不斷發揚光大。
近日,“風自海上——2024建筑藝術作品展覽”在中華藝術宮舉辦。展覽通過展示近百位建筑師的優秀建筑成果,彰顯建筑藝術的美學意蘊,以及其在城鄉發展與城市建設中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展覽從藝術的角度解讀建筑,將建筑師視為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