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社會和城市管理的現代化,政府對城市的一切事務,扮演越來越中心的角色,這應該是國家現代化和城市管理現代化的一個必然結果。而且這個趨勢,是在20世紀初的清末新政就開始了,民國時期繼續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后進一步強化。在改革開放之前,人們端著社會主義的“鐵飯碗”,生活在一個單位之中,例如工廠、學校、機關等,單位要負責個人和家庭的工作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住房、食堂、娛樂等等。就是說,社會只有私和官兩個領域,中間缺少了一個中介:公的領域。
資源多數在政府手中,政府負責城市的一切事務,這也導致了政府的不斷擴大,權力的不斷集中。其實,政府太強大,控制太多的資源,反而不利于治理。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的主要職責應該是服務。
我們還應該認識到,即使是再大的政府,也不可能無所不能。有人說,中國的事情難辦,所以需要一個強大的政府,這是認識的一個誤區。中國的事情,如果能調動社會的能動性,其實不難辦。中國人特別是中國農民,勤勞、聰明、樸實、肯吃苦,他們知道怎么做,怎么持家,怎么經營,無須政府操心。當政府缺乏經濟和社會干預的時候,就是發展的機會。這是歷史反復證明了的。
例如宋代,是軍事力量最弱的王朝,卻是經濟和文化發展的輝煌時期。20世紀也是這樣,1917—1927年的北洋十年,軍閥混戰,中央政府衰弱,卻是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的“黃金時代”。社會主義時期也是這樣,國家的全面指導和介入,組織人民公社,吃大食堂,取消自留地,造成嚴重的后果。劉少奇從1960年底開始實行“三自一包”,即自負盈虧、自由市場、自留地和包產到戶,準許農民到自由市場賣產品,允許農民有點自留地,解開了一點農民被束縛的手腳,很快經濟就復蘇了,全國人民的日子都好過了。但是“文革”中,權力又強行介入,甚至農民種什么農作物、怎樣種,都要由上級來決定;而工廠則成為“社會主義的鐵飯碗”,效率低下。經過反復的折騰,國民經濟陷入了崩潰的邊緣。
1978年開始的改革開放,政府退出經濟和社會控制的許多領域,中國迅速從一個貧窮落后的國家變成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今天我們仍然需要讓市場去主導經濟,也就是堅持市場經濟,減少政府干預。改革開放,在經濟上,就是讓市場決定生產。從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讓市場這個“無形的手”來對經濟進行調配,所以中國才一步步發展到了今天。
其實,中國經濟最穩定,發展最迅速的時期,人們收入增加,市場和貿易空前繁榮的時期,恰好是政府相對作為比較少的時代。即跨入21世紀的十多年,政府放松哪個領域,哪個領域就發展,無數例子證明了這一點。歷史常常是這樣:政府不強力進入,很可能就是它對社會的最大貢獻。我這里不是要低估國家的作用,政府的作用應該是在法律、安全、公平等方面,保障人民的權利,公平競爭,而不是決定經濟怎么發展。我們經常聽見有人說,中國人太多,地域太大,所以事情難辦。但是他們似乎不懂得,一切都靠政府,事情焉有不難辦之理?
這里我想問一個問題:前蘇聯與中國幾乎同時改革,為什么它的經濟發展不如中國?過去很長時期,我也有這個困惑。大概十幾年前在美國當教授的時候,一次我與同事——一位俄羅斯歷史專家聊天,我們便扯到了這個問題上。他告訴我,為什么俄羅斯的經濟難發展,為什么俄羅斯的事情難辦?是因為過去帝俄時代,俄國是農奴制度,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在莊園里為地主干活,他們沒有自給自足的經濟,不會經營。十月革命后,直接進入集體農莊,也沒有經營的任何經驗。蘇聯垮臺以后,集體農莊解散,他們無所適從,家庭企業很難發展。
而中國的情況卻不一樣,為什么中國可以很容易發展家庭經濟、私營企業?因為中國農民有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傳統。在過去,他們除了務農,還做小生意,家庭手工業,他們知道怎樣經營家庭經濟。而中國的經濟起飛,除了引進外資,私營企業是主力軍。政府松開對他們的束縛,他們就知道怎么辦。我們都知道,浙江溫州商人非常會做生意,把生意做到了全世界。他們的成功,如果說和國家有任何關系,也就是國家不再束縛他們的手腳而已。自由經營是他們的權利,這種權利長期被剝奪,一旦還給了他們,他們就可以爆發出無限的發展動力和創造力。
2020年,由于受疫情嚴控的影響,許多人生計面臨困難,成都允許占道經營,兩個月增加就業崗位10萬個以上。但是我在2020年12月北大的博雅講壇上指出,希望這不是政府的權宜之計,而是一個長期的政策。我在《街頭文化》中,就描述了街頭小商小販和夜市是一個城市充滿生機的表現。城市要有生活氣息,就是我們所說的“煙火氣”。要把日常生活空間,歸還給城市居民。例如泰國的曼谷、清邁,那里真是夜市的世界。就是西方發達城市,占道經營也都是常見的。哪怕是美國華盛頓的白宮前面,也有賣熱狗的流動攤子。
對于城市中的流動攤販,政府所應該做的,不是去簡單地一刀切地禁止,而是進行有效的管理和提供必要的服務,如確保他們不阻礙交通,保持清潔衛生,等等。在中國城市中,城管的粗暴執法,引起了無數的糾紛,敗壞了地方政府的形象,疏遠了官民之間的關系,影響了普通民眾的生計,既浪費了資源,又讓無數小民失去了生計,可以說是損人不利己。還有一些城市治理,造成許多小飯館、咖啡館、小商鋪、雜貨店等等不得不關門。本來好好的服務設施以及完備的社區,又變得蕭條。周邊居民的生活,也受到極大影響。
還有就是不少城市所謂統一店鋪招牌的運動,出現這種狀況真是匪夷所思。這哪里是審美,為什么這種政策能夠實行?這個運動,浪費了資源,丑化了城市。多樣性,才是城市的生命。如果全國城市都是千城一面,或者一個城市每條街都是一樣的面孔,那將是多么可怕的景象!
中國社會有自治和能動的傳統,如果能夠調動起來,就可以做到政府所不能做到的事情。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2020年武漢“封城”期間的那個順豐快遞小哥汪勇的故事。他開始是發現抗疫的醫護人員沒有交通工具回家,于是用汽車送他們回家。然后憑一己之力,建立起了一支志愿者隊伍。還擴張車隊,去跟摩拜單車、滴滴公司、其他網約車公司的負責人聯系溝通。汪勇想辦法募集了2萬元錢,給這些醫護人員買來了方便面、餅干、礦泉水。兩家飯店表示每天愿意給金銀潭醫院的醫護人員,提供100多份免費盒飯。汪勇志愿者餐廳每天產盒飯700份,后來發展到每天提供盒飯15000多份,還著手解決醫護人員的其他生活需求。
但是這種只是靠個人的能力,是遠遠不夠的。“封城”期間,那些滯留武漢無家可歸的人只能在街邊、停車場睡覺,處境很困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武漢有強大的社會力量,有社會組織出面,情況一定會好很多,他們就不會受那么多苦。我們應該在平日就發展社會的功能,而不是說需要的時候才臨時招募志愿者。一個健全的社會,就是社會自治能力非常強的社會。如果任何事情都必須政府辦理,說明這個社會還不成熟,不成熟的社會經受不了任何打擊。
舉一個不恰當的例子:猶如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小孩,怎么能走到世界上去闖蕩呢?如果這個小孩永遠長不大,父母當然要負責任。為什么說這個例子不恰當,因為我反對說什么政府官員是父母官,其實人民才是官員的衣食父母。但是我所有表達的意思是:中國社會和公共領域不發達,政府要負責。其實政府權力太大,那么責任就大,包辦一切,是政治、社會和管理不成熟的體現。而且容易產生依賴。公民參與社會管理,應該說是職責,是義務,而且他們經常比政府管理得更好,因為這實際上涉及他們的切身利益。如果政府能夠將一些社會自己能夠做的事情,交還給社會,這樣更有利于社會的管理。其實這里所說的社會,就是指公共領域,就是市民(也包括那些城市新移民)組織起來的社會。
我們經常聽這樣一個說法,中國這么大,人口這么多,政府管不了那么多事情,這說的也應該是實情。但是,接下來的問題就應該是,既然政府管不了那么多事情,難道不應該交給社會去管嗎?分擔和分散責任,才能讓這個社會運轉得更好。其實中國改革開放本身,沒有什么成功的秘訣,而恰恰是權力下放的收獲。國家退出一些行業和領域,讓個人和社會承擔自己相應的角色和責任。不僅僅是城市,農村也是這樣,撤銷人民公社、實行家庭承包制就是最關鍵的一步。然后在城市中允許發展私有經濟,國營企業也被迫納入市場經濟,這樣才開始了城市的經濟改革。
選自《走進中國城市內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