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讓更多人了解莫扎特的音樂作品,本文以《B小調柔板K.540》為例,在簡單了解莫扎特鋼琴演奏風格之后分析了《B小調柔板K.540》鋼琴作品的創作背景,并著重討論了《B小調柔板K.540》鋼琴作品的演奏技法。實踐表明,相應演奏技法的應用可以有效提升莫扎特音樂作品演奏水平。
[關鍵詞] 莫扎特;B小調柔板K.540;演奏
[中圖分類號] J657"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1-0091-04
莫扎特的鋼琴音樂曲目屬于古典派鋼琴奏鳴曲,是意大利歌劇風格滲入音樂的各個領域后結出的成果,帶動了古典音樂的發展。莫扎特的鋼琴奏鳴曲主題大都深切地寄托著作者對個人生活經歷的感受,情感表達非常真摯動人。《B小調柔板K.540》是莫扎特晚年的作品,不同于早期的歡快、自由,這首鋼琴曲目風格則相對憂郁,旋律表達也非常莊重、肅穆。為了提升該作品的演奏效果,有必要加強演奏方法的探索,有效增強其藝術表現力。
一、莫扎特鋼琴演奏風格分析
在演奏莫扎特的鋼琴作品前,應先了解他的鋼琴演奏風格。從音樂發展史來看,作曲家處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在作曲藝術風格方面必然會受到相應歷史時期流行的文化、思想、社會風氣的影響,他的作品也因此會被打上時代的烙印。莫扎特正處于維也納古典主義時期,這一時期正是鋼琴藝術蓬勃發展的關鍵階段,不同藝術風格的鋼琴曲作品不斷涌現。這些鋼琴曲目在演奏藝術表達方面均蘊含著作曲家們充沛的內心情感,鋼琴音樂作品的韻味藏于演奏風格之中。莫扎特鋼琴作品音樂演奏風格非常純正,情感表達真摯、美好、直率。莫扎特的鋼琴作曲散發著一種高潔、淡雅的氣質,作品本身的內在邏輯自洽,表達著內心美好的理想,訴說著內心的渴望,整體的演奏風格藝術特色十分鮮明。莫扎特的這種鋼琴演奏風格逐漸替代了呈塊狀靜態特征的巴洛克風格,成功創造了一種可感的新維也納古典風格。
從作曲家自身來看,作品的演奏風格通常還會受到自身的性情、認知、思想、行為、氣質、情感等因素的影響。18世紀70年代,莫扎特繼海頓之后,創造出有別于巴洛克風格的鋼琴奏鳴曲藝術風格,整體演奏風格呈現更加大眾化、通俗化。這種演奏風格特征表現為以下幾點:(1)在自然狀態下構建完整的音樂表達方式[1]。莫扎特才思敏捷,富有人文主義情懷,所以在鋼琴演奏方面,將目光對準了“平凡人”的情感需求,而不是虛無的宗教性內容。莫扎特贊揚人的正義,歌頌人的優秀道德品質,崇尚人的尊嚴,善于展現人內心的情感,讓鋼琴演奏表達更加接地氣、更加完整。(2)鋼琴演奏作品旋律性豐富,形式結構嚴謹,織體非常細致。在鋼琴音樂表達方面,更加平易近人,包含的思想感情富于詩意,更能夠打動人心。(3)采用主調音樂代替復調音樂。莫扎特的鋼琴作品演奏以旋律以及和聲背景表達為主,通過主調音樂代替復調音樂,但主調音樂中的復調依然比較廣泛[2]。與此同時,莫扎特在鋼琴曲創作方面大膽采用了離調、轉調手法,有效提升了和聲語言的豐富性,調式多樣,旋律形象特色表達更加鮮明,富有張力與美感。(4)奏鳴曲式代替了傳統的古組曲、二部性古奏鳴曲等曲式。在莫扎特鋼琴作品演奏中,大量采用變奏曲形式技巧,這一技巧屬于古典裝飾變奏形式的延伸[3]。
二、《B小調柔板K.540》創作背景
1788年3月,由莫扎特創作的歌劇《唐·喬瓦尼》在維也納首次上演。同一時期,《B小調柔板K.540》也被莫扎特創作而出,但這并不是莫扎特的“人生高光時刻”,恰恰相反,此時的莫扎特正處于人生的“灰暗時刻”。一是莫扎特因為自身的追求與當時的社會發展追求格格不入,不愿意同流合污,導致自身面臨著重大的經濟危機,二是此時的莫扎特疾病纏身,再加上親人離世的打擊,自身面臨著生活以及精神的雙重壓力。在1788年,維也納的王公貴族開始出走他國或者回到自己的封地,對音樂的需求越來越少。加上當時的社會動蕩不安,導致人人自危,很多貴族、資本家不再舉辦各種音樂會,導致莫扎特失去重要的經濟來源。再加上當時社會各種改革政策的實施,進一步增加了民眾的生活成本,相較于精神需求,民眾越來越注重滿足自己的物質需求,音樂藝術不再受人們追捧,音樂市場發展一蹶不振。莫扎特作為藝術家,自身的社會地位也因此受到影響,很多資本家不再為莫扎特提供經濟方面的支持。失去經濟收入的莫扎特在生活上捉襟見肘,經常迫不得已四處借錢。而王公貴族均對莫扎特“避之不及”,這種冰冷、現實的態度讓莫扎特深刻感受到了統治階級的虛偽、冷漠與無情。除了物質方面的壓力,自小體弱的莫扎特還受到疾病的困擾,生活變得更加困苦不堪。但現實生活并沒有因此放過莫扎特。莫扎特的父親因為重病離開人世,遠在他鄉的莫扎特因為身體遭受病毒感染,纏綿病榻,無力回到父親身邊看父親最后一眼,甚至父親的葬禮莫扎特也沒能到場,這進一步加重了對莫扎特的精神打擊。莫扎特的姐姐因為莫扎特沒有參與父親的葬禮,對莫扎特極為不滿,兩人還因為遺產分配發生激烈的爭吵,從此不再相互聯絡。莫扎特與姐姐從小感情深厚,兩人的這次不歡而散對莫扎特而言又是一次沉痛的打擊。
在這一背景下,為了打破姐弟二人的隔閡,緬懷自己的父親,莫扎特特地為自己的父親以及姐姐創作了《B小調柔板K.540》鋼琴曲。這首鋼琴曲目與以往的鋼琴曲目在創作風格上有很大的差別,以往的鋼琴曲目自由、輕快、陽光、隨心,而這首鋼琴曲目風格則相對憂郁,旋律表達也非常莊重,曲式結構嚴謹,具體如表1所示。從中可知,《B小調柔板K.540》采用了奏鳴曲形式,段落結構分明,主題旋律以b小調為主,主復調自由結合,整體旋律的表達非常莊嚴肅穆,曲調柔和舒緩,給人一種靜謐感,情感呈現也非常真摯,嚴肅而又不失生命力,這首鋼琴曲作品飽含了莫扎特對父親與姐姐的思念以及愧疚之情,且富有鮮明的浪漫主義色彩,成為莫扎特創作生涯中一首經典的親情作品。
三、《B小調柔板K.540》演奏分析
(一)演奏速度控制
在《B小調柔板K.540》鋼琴曲中,做好演奏速度的控制,可以提升整個音樂藝術作品的表現力。在古典主義時期尾聲,隨著節拍器的大量應用,再加上貝多芬晚年創作的幾首鋼琴曲目作品中采用了“絕度演奏速度”。受此影響,莫扎特的鋼琴作品在速度控制方面帶有一定的特殊性。演奏家不同,對《B小調柔板K.540》的藝術理解不同,所以在演奏速度方面也有一定差異性。比如演奏家傅聰的演奏速度為42—43bpm;克勞迪奧·阿勞演奏速度為25—27bpm;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的演奏速度為54—55bpm。不同的演奏速度造就了不同的演奏時間,具體如圖1所示。對比之下,只有弗拉基米爾·霍洛維茨的演奏與“Adagio(慢板)”最為接近,演奏耗時477s。但這與標準的“Adagio(56—65bpm)”相比,依然有一定的差距。筆者在演奏實踐中,通過采用“Nikko”節拍器,這種節拍器標注的標準“Adagio”為63bpm,在嘗試達到上述“Adagio”的演奏速度時,因為《B小調柔板K.540》中很多十六分與三十二分音符,所以在最終演奏效果呈現方面與奏鳴曲快板樂章比較相似。根據上述創作背景,這顯然不符合莫扎特創作這首鋼琴曲的情感表達初衷。所以,雖然莫扎特標注了標準的“Adagio”演奏速度為(56-65bpm),但在實際演奏時,依然要將演奏速度控制得更慢。
譜例1:《B小調柔板K.540》第一至第六小節
(二)演奏力度控制
在《B小調柔板K.540》中,莫扎特標記了大量的演奏力度記號,本文重點關注標記演奏力度記號比較密集的區域。如譜例1所示,在第一至六小節中,樂句從第一小節第一拍開始,演奏力度標記為“弱(p)”,后續的演奏力度仍是“弱”的演奏力度,進入第三拍多聲部后,開始出現了“突強(sf)”標記,隨后又恢復成為“弱”的演奏力度[4]。從中可知,在第一至第二小節中,整體演奏力度為“弱”,但在進入兩次多聲部的部分,演奏要進行“突強”處理。所以在上述整個樂段演奏的過程中,應保持“弱”的演奏力度,在突強時演奏力度不能過大,要與整體弱的趨勢保持一致,在演奏情感呈現方面,才能表達出憂郁、肅穆的藝術情感特征。在第五至六小節中,出現了3個“中強(mf)”演奏力度標記記號。在實際演奏的過程中,不能采用相同的演奏力度處理三個同樣的mf。究其原因在于,與第五節第一拍相比,第三拍多了一個“弱(p)”的演奏力度標記記號,并且在兩個樂句之間,彼此相互模仿。所以在實際演奏時,第五節的第四拍“mf”的演奏力度比第二拍的“mf”演奏力度稍弱一些。從第五至第六小節的旋律發展趨勢來看,整體演奏力度呈下行趨勢。所以在演奏最后一個“mf”時,演奏的力度要比前兩個“mf”更弱。
(三)多聲部的演奏
在《B小調柔板K.540》中,多聲部的創作是一大亮點。這種多聲部的演奏不僅讓旋律聲部變得更加突出,同時還豐富了音樂表達的層次感[5]。所以在實際演奏時,需要多關注多聲部的演奏,提升演奏的音樂層次性與藝術性。比如在圖2所示的第一至二小節中,在旋律表達方面,雖然屬于高聲部,但這些聲部均處于后次中聲部的上行旋律中,而高聲部的旋律處于下行的趨勢,二者的對比比較明顯。同時在兩個高聲部之間,比如較為接近,演奏時需要展現出一種緊張、抗拒的情感,不能為體現高聲部的旋律特征,故意對次中聲部進行弱化處理。在彈奏時,觸鍵的手指要稍用力體現高聲部特點,其他手指不需要刻意用力,而是自然地將手臂下垂的力量傳遞至指尖即可,不需要對其他聲部刻意弱化。
譜例2:《B小調柔板K.540》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二小節
如譜例2所示,在第三十一至三十二小節中,第三次模仿了主題。其中在前兩次模仿時,只是進行了主題與調性的對比,聲部安排沒有發生明顯變化,與主題保持一致,但在第三次模仿時,莫扎特將旋律移到了低聲部,進一步增加了旋律表達的沉重、莊重以及肅穆感。在第三十一小節的第三與第四拍中,低音與中音旋律與主題表達背道而馳,整體呈擴張趨勢,既表達了演奏者悲傷的情感,又表露出一種無可奈何的嘆息,充滿了無力感。同時還應注意,高音與次中音雖然合并成了一個和聲音程,只需要右手進行演奏即可,但仍需要將其視為四個聲部進行彈奏,要求手指與鍵盤緊貼,手掌作為支撐,有效降低彈奏的重心,確保每個音都能夠穩定地彈奏出來,并體現出音色的柔和性,才能將作者憂郁、悲傷、無奈的情感充分展現出來。
(四)和弦式音型的演奏
通過上文敘述可知,《B小調柔板K.540》結合了主調與復調音樂形式,其中在主調音樂部分,采用了不同伴奏織體。和弦式音型是其中一種重要的伴奏織體,在演奏時,可以讓鋼琴音樂聲音變得連續自然,能夠充分表達緊張、抗拒的情緒。如圖2所示的第三至第四小節,左手需要彈奏一組三度雙音,該音樂內容主要由四個同樣的十六分音符組成,然后結合旋律,組成和弦式音型伴奏織體。在演奏和聲時,左右手需要通過二度級進下行的方式進行演繹,營造出一種沉重、陰郁的氛圍,為后續悲傷情緒爆發做有效的鋪墊。同時在彈奏三度雙音時,注意保持一種彈奏指法,不輕易進行變化,從而讓雙音呈現變得更加規范、整齊。同時不隨意改變指法,也有利于控制多變的彈奏力度,有效提升《B小調柔板K.540》演繹的效果。
如譜例3所示,該部分的音樂內容由三度雙音變成和弦,在旋律表達方面更加沉重,充分展現作者的悲傷情緒。為了體現出這一點,在實際演奏時,觸鍵應積極,手指彎曲與手掌形成一個整體,讓更多手指觸鍵彈奏,從而便于進行彈奏力度的有效控制,讓音色演繹更加自然,進一步提升《B小調柔板K.540》的音樂層次感。
譜例3:《B小調柔板K.540》第二十四至第二十六小節
(五)鋼琴踏板的演奏控制
在演奏《B小調柔板K.540》的過程中,通過合理地控制鋼琴踏板,可以有效提升整體鋼琴樂曲表達的藝術感染力。如譜例4所示,該處主要采用了直接踏板方法,這種方法是延音踏板法的一種,可以有效強調聲音,提升鋼琴聲音混響效果。在第十一小節中,應重點強調第一與第三拍低音旋律的不同之處,同時要凸顯第一拍的聲音,在使用直接踏板時,應隨著第一拍重音同時應用。音后踏板也是一種典型的延音踏板法,可以提升音樂表現力。如圖2所示的第一節的第三拍與第二節的第一拍,同時存在多聲部,此時可以音后踏板方法保持并凸顯中音部的二分音符,讓鋼琴演繹更加純凈、清晰,提升音樂的表現力。
譜例4:《B小調柔板K.540》第十一至第十二小節
結" "語
總之,《B小調柔板K.540》是莫扎特晚年一首非常優秀的鋼琴奏鳴曲作品,為提升該作品的演奏水平,應充分了解莫扎特的演奏風格,分析《B小調柔板K.540》的創作背景,探索莫扎特內心的情感,并從不同角度出發,采取有效的演奏策略和演奏方法,從而進一步提升《B小調柔板K.540》的演奏水平。
參考文獻:
[1] 徐洪.莫扎特鋼琴作品中的裝飾音演奏問題——引介學術專著《詮釋莫扎特——莫扎特鋼琴及其他作品的演奏》[J].黃鐘(武漢音樂學院學報),2021(01):152-160,164,168.
[2] 劉華清.鋼琴慢板樂章中的戲劇內涵與演奏特點透視——以海頓、莫扎特的奏鳴曲慢樂章為例[J].音樂創作,2018(02):172-173.
[3] 國曜麟.古典主義時期鋼琴作品演奏的速度選擇[J].人民音樂,2017(05):29-31.
[4] 吳澤航.浪漫主義時期鋼琴作品的織體研究[D].天津音樂學院,2017.
[5] 姜宗釗.莫扎特晚期風格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16.
(責任編輯:莊" 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