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西洋管弦樂由室內樂發展而來,合奏時以弓弦樂器、木管樂器、銅管樂器和打擊樂器為主,各類西洋樂器的演奏者相互配合、協調統一,打造出豐富且統一的音色,恢宏大氣、層次分明的音響效果,可以給人帶來一場聽覺盛宴。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旨在提高西洋管弦樂演奏者的審美創造力、審美實踐力和舞臺修養,文章簡要論述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的意義,分析西洋管弦樂合奏中演奏者需要具備的基本素質,重點從提高指揮素養,優化樂隊擺位,加強劇目分析,創新訓練方式,注重技巧訓練,促進協調統一,助推自主練習七大方面闡述西洋管弦樂的合奏訓練策略。
[關鍵詞] 西洋管弦樂;西洋樂器;合奏訓練;指揮素養
[中圖分類號] J621" "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2233(2025)01-0151-03
西洋管弦樂合奏是一門由多種樂器相互協調演奏出音樂的藝術形式,在西洋管弦樂合奏中,要求音色“和而不同”,既需要保證音色向同一個方向靠攏,又需要保留、體現出各類西洋樂器的聲音色彩,這樣合奏時才能夠打造出富于變化、立體生動的聲音。如何在合奏訓練中兼顧個性與共性,讓演奏者熟練掌握合奏技能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一、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的價值
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是樂隊舞臺演出的重要基礎,科學有效的訓練能夠提升不同樂器演奏者的個人技術,培養音樂素養、審美品質、音樂節奏感和音樂實踐力。與此同時,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還應注重樂隊成員之間的默契配合,不同樂器的演奏者之間要相互聆聽、相互“溝通”,盡量保持節奏、音量的一致性,通過長期、持續的合奏訓練,演奏者能夠在管弦樂隊中找準自己的位置、認識到自己的作用,理解自己在西洋管弦樂合奏中所扮演的角色、所承擔的演奏責任,促進樂隊成員彼此之間的相互理解,增強樂隊成員的凝聚力[1]。
二、西洋管弦樂合奏中演奏者的基本素質
西洋管弦樂合奏對演奏者的基本素質提出了較高的要求。一是集體意識和服從意識,要求演奏者時刻考慮整體的合奏效果,注重自身演奏與其他樂器演奏的協調性和整體性,并且在合奏時要服從樂隊指揮和聲部首席,處理好自身與他人之間的關系,與樂隊成員共同展現出西洋管弦樂合奏的藝術魅力;二是需要具備一定的音樂素質,演奏者要具有理解作品的能力,了解音樂作品的音樂元素、音樂語匯及其所塑造的藝術形象,具備音樂感知力、理解力以及敏銳性。同時,要求演奏者在合奏過程中把控好音高及音準,從協調性和整體性的視角出發處理并調節好演奏的音量、速度和力度,在合奏中襯托好主奏樂器,能夠用自己所演奏的樂器聲音填補樂隊聲音的空白,跟隨指揮和聲部首席演奏好自己所負責的聲部,承擔自己的合奏責任;三是演奏素質,要求不同樂器的演奏者熟練掌握演奏技巧,在服從指揮的前提下將真摯的情感和情緒融入演奏之中[2]。
三、西洋管弦樂的合奏訓練策略
(一)提高合奏指揮者自身素養
對于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而言,合理運用指揮技巧可以協調各類西洋樂器和聲部,讓每一名演奏者都能夠融入樂曲的整體演繹當中,并利用指揮手勢和動作幫助演奏者找準演奏的起始時間,調節并處理好演奏力度和速度的變化,從而提示演奏者,使其注重自身與其他樂器的相互呼應。同時,在合奏訓練中不能一味地追求統一,而是要兼顧各類樂器自身獨有的音樂氣質和聲音色彩,在指揮中突出各類樂器的地域特色與文化內涵,通過對力度的合理處理來表現出樂曲的藝術風格與音樂特征,這樣演奏者便會在指揮的引領下熟悉樂曲,處理好樂器單獨演奏和合奏之間的關系。不僅如此,指揮技巧的運用可以給演奏者帶來更加真實的訓練體驗,使其仿佛置身于舞臺上,以舞臺表演的標準嚴格要求自己,以此提高合奏訓練效果。在《貝多芬第五交響曲》第一樂章開頭部分的第六小節開始,樂曲進入主題部分,由二提琴、中提琴、一提琴合奏,但在指揮中發現如果采用“主動”的指揮方式很容易給樂隊成員帶來巨大的心理壓力,在合奏時為了追求整齊劃一的音響效果,會頻繁出現搶拍等情況,根本原因在于指揮“過于主動”而壓縮了樂隊成員自由發揮的空間,使得整體的合奏效果不佳。所以在指揮開頭部分時,需要在前五個小節主動地帶領樂隊成員進入到樂曲當中,從第六小節開始則被動跟隨樂隊,讓樂隊成員可以找準自己的定位并相互傾聽,富有創造性地追求“和而不同”的合奏效果[3]。
鑒于此,演奏者要提高自身指揮素養,將自己對樂曲的理解融入指揮手勢和動作當中,給出預示拍后充分照顧好西洋管弦樂隊中弓弦樂器、木管樂器等各類西洋樂器組的伴奏聲部,以靈巧生動的手勢控制好合奏速度與節奏,從而體現出樂曲的韻律美和節奏美。
(二)以音響平衡為目標優化樂隊擺位
樂隊擺位是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前的準備工作之一。西洋管弦樂隊的樂器編配相對固定,但樂隊中各種西洋樂器以及樂器組的擺位始終處于變化之中,樂隊擺位受到指揮者、舞臺表演需要、舞臺空間、樂曲等因素的影響,不同的樂隊擺位會帶來不同的音響效果和合奏藝術效果,合理的樂隊擺位能夠發揮各類西洋樂器之間相互支撐、相互促進的作用,讓聲音更加協調動聽,反之亦然。所以在合奏訓練前要以音響平衡為目標,以真實的舞臺空間為依托,根據西洋管弦樂隊的編制以及不同演奏者的個性風格和演奏技術水平等優化樂隊的擺位。通常情況下,圓號、小號、長號等銅管樂器組在舞臺靠兩側的位置并面向舞臺的另一側,由于銅管樂器音量較大,為了適度降低聲音的沖擊感,通過這樣的擺位將直達聲轉變為反射聲,讓音色更為柔和;小提琴,中提琴等弓弦樂器處于舞臺的中央位置,其聲音較弱、音量較小,放在中間位置可以起到加強聲音的作用。在優化樂隊擺位后,要結合不同的曲目和演奏要求調整不同樂器和樂器組的位置,著力解決音響平衡問題,為后續的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奠定基礎。如在木管五重奏《彼得與狼》的演奏中,可以將第一和第二提琴都擺放在指揮的左側,形成更加緊密的織體關系,這樣可以讓提琴的聲音更為聚合。對于中提琴可以擺放在指揮對面靠左側的位置,由于中提琴的音較弱,所以放在右側可以為聽眾提供更多的直達音。
(三)加強劇目分析以培養音樂素質
西洋管弦樂合奏重在用音樂語匯打造一個開闊的審美空間,演奏者能否在理解劇目的前提下將自身帶入劇目所營造的情境、所塑造的人物形象之中,實現演奏技術與情感的辯證統一,將直接影響整體的合奏藝術效果。鑒于此,要高度重視合奏訓練前的劇目分析,首先要補充拓展劇目創作背景、作曲家創作風格、音樂題材等文化背景知識,為演奏者開啟走進樂曲的通道;其次,引導演奏者在欣賞劇目中感受自己所演奏的樂器的音色特質以及不同樂器演奏而產生的音響效果。如舞曲《雷鳴電閃波爾卡》中,演奏者應先分析曲譜,了解樂曲的結構,樂器配置。聆聽樂曲中提琴、小提琴奏出的歌唱性旋律,感受定音鼓對雷聲的模擬,以及“大雨傾盆”中不時穿插的“電閃雷鳴”,演奏者在聆聽中發揮自己的音樂想象,在頭腦中呈現樂曲所描繪的場景,切實感受到合奏的魅力。從而加深演奏者對音樂的理解,使其在演奏中找準自己的定位,將樂曲的情感、藝術特色展現得淋漓盡致[4]。
(四)創新訓練方式以調動訓練積極性
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是一個長期、持續的過程,若想調動演奏者參與合奏訓練的積極性,則需要改變傳統示范+跟練的訓練方式,通過豐富和創新訓練形式讓演奏者自覺主動地參與到合奏訓練當中并提高自己的合奏水平。一是情境式訓練,即為演奏者模擬真實的西洋管弦樂隊合奏舞臺情境,根據舞臺演出需要,根據樂團聲部首席給出的標準音完成校音工作,調整好自己的演奏姿勢、心理狀態,在頭腦中預設舞臺演出效果,以舞臺演出標準來嚴格要求自己,增強演奏者對合奏訓練的參與感和獲得感,提高演奏者的舞臺修養;二是合作式訓練,即按照演奏者所演奏的樂器將其劃分為若干個小組,小組成員之間相互督促、相互配合,交流討論西洋管弦樂合奏方法,共同探討樂器各自特色以及實現音響平衡的關鍵問題,進而從整體上提高演奏者的合奏能力;三是游戲化訓練,即將趣味游戲與合奏訓練相結合,營造相對寬松、自由的合奏訓練氛圍,鼓勵演奏者發揮個性、創新合奏方式,讓演奏者沉浸在愉悅氛圍中,激活演奏者的情緒情感,使其全身心投入合奏訓練中,充分發揮自身內心聽覺、音樂想象和藝術聯想;四是遞進性訓練,即以樂隊音響平衡訓練為核心,采用先聽,再唱,最后合奏的訓練方式,從個別演奏者的音準練習開始,全體演奏者聽音、調音,對個別段落的銜接、音準和各聲部音響的平衡進行合奏訓練,來增強樂隊的協調性。以《桂冠詩人》序曲的遞進性合奏訓練為例,以聲部配備和使用校音器校對音準為起點,培養樂隊成員“合奏的耳朵”。在此基礎上掌握管弦樂隊音響平衡的基本原則,對照“金字塔平衡圖”進行演奏練習,了解音響平衡重要性后進行合奏訓練,前16個小節由銅管組演奏,第9小節開始木管組銜接;第100—108小節由全體樂隊成員共同演奏,感受并維持音量平衡;在第45—54小節由長笛、雙簧管、黑管、小號、圓號等共同參與,保持速度與節奏的一致性。通過遞進性的合奏訓練打造出完整統一的合奏效果,提升樂隊成員之間的相互配合與協調能力。
(五)注重西洋樂器演奏的技巧訓練
西洋管弦樂合奏的關鍵在于演奏者靈活地運用演奏技巧,對節奏的處理和把控是管弦樂隊演奏者的基本功,在節奏訓練時需要把握好基本節奏型與特殊節奏型,處理好節奏與演奏情感之間的關系,增強演奏者的服從意識,避免其在合奏中出現節奏混亂的現象。與此同時,分析不同西洋樂器在合奏過程中的演奏難點。對于管樂演奏員高音演奏中,演奏者要準備好充足的氣息,擺正舌頭與嘴唇的位置,演奏過程中舌頭、嘴唇與氣息三者相互協調,在氣息充足的前提下根據演奏需要向嘴的方向釋放快速的高壓氣流,保持“ee”這一口型,氣息流通時緊湊雙唇,上唇在牙齒上方,下唇在下牙上方,舌頭拱起并控制好氣息流量與流速,從高音fa的吹奏開始練起,注重演奏技巧訓練的循序漸進、螺旋提升,讓演奏者在逐個達到訓練“小目標”中獲得成功的體驗,持續激發演奏者參與合奏訓練的主動性,從而提高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效率[5]。
(六)促進演奏者之間的協調統一
在西洋管弦樂合奏中,默契配合與團隊協作是非常重要的因素。參與合奏訓練的演奏者大多個性鮮明,相互配合和協調統一是非常重要的。在合奏過程中,一部分演奏者往往會根據自己的感覺來處理音色和節奏,缺乏服從指揮和整體的意識。對于此,在合奏過程中,不同樂器的演奏者要和他人保持一致的節奏和音量,發揮自身內心聽覺能力,既要聽自己是否演奏得準確、生動,又要聽自己與其他樂器之間的音量是否平衡,注重自身音樂敏感性以及音樂判斷力、理解力。此外,要幫助演奏者擺正心態、找準定位,當一個樂器演奏出主旋律時,其他樂器的演奏者要意識到自身起到的是襯托的作用,不能喧賓奪主,也不能松懈,而是要密切關注整體的合奏效果,演奏處理好自己所負責的聲部,從而與樂隊成員默契配合,共同呈現出精彩的西洋管弦樂合奏表演。
(七)助推西洋樂器演奏者自主練習
西洋管弦樂合奏需要演奏者勤加練習,堅持由易到難、由淺入深的基本訓練原則,先練習音樂片段的演奏,熟練掌握演奏技巧并準確把握西洋樂器的音色特征、音樂表現力,逐步提高演奏技藝水平。此外,鼓勵演奏者發揮個性、創新求變,善于對樂曲進行“二度創作”,體現樂曲的思想情感和內涵,在自主練習中默契配合、相互協作并塑造個性化的合奏藝術風格。在肖斯塔科維奇《節日序曲》中,該作品合奏中包含木管組、銅管組、打擊樂組、弦樂組,在描繪熱烈場面時,銅管組,尤其是小號,以嘹亮的音色傳遞出熱烈的情緒。在合奏練習時,小號吹響引子的第一部分,隨后樂隊其他聲部依次進入,吹奏小號的演奏者要注意發揮小號音色的引領作用,注重音調和音色的變化,吹奏出“號角”的感覺,在練習過程中,要傾聽其他聲部,演奏好節奏型和聲,讓整個樂隊的織體呈現出動力感,并通過“二度創作”突出自身熟練的演奏技巧,提升自身對旋律的駕馭能力,以多種音色來配合樂隊織體。
結" "語
西洋管弦樂合奏是一門綜合性的藝術,對不同樂器演奏者的集體意識、服從意識、音樂素質和演奏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西洋管弦樂合奏訓練是演奏者通往舞臺的必由之路,在合奏訓練前要優化樂隊編配,將指揮技巧和合奏訓練相結合,為合奏訓練的順利、有效開展做足準備。在合奏訓練的過程中,既需要注重基本的節奏訓練、演奏技巧訓練,又需要指導不同樂器演奏者之間相互配合、相互呼應與相互支持,積極創新合奏訓練方式,鼓勵演奏者自主練習,逐步提高其合奏能力。
參考文獻:
[1] 朱超.探究西洋管弦樂在中國的傳播與發展[J].戲劇之家,2023(15):120-122.
[2] 郭丹.西洋管弦樂中的長笛創作與演奏運用策略[J].當代音樂,2022(12):130-132.
[3] 宋歌.西洋木管樂演奏技巧教學探討——評《西洋木管樂演奏藝術與教學研究》[J].中國教育學刊,2022(09):151.
[4] 吳奕昕.新工科背景下高校西洋管弦樂隊的美育探究與實踐[J].安徽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9(04):99-101.
[5] 劉令駒.“老調”新彈,融合發展——卡姆蘭·印斯《為西洋管弦樂隊、土耳其民族樂器與人聲而作的協奏曲》創作手法初探[J].中國民族博覽,2022(11):141-144.
(責任編輯:韓瑩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