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特森是丹麥哥本哈根市環保部門的官員,大學時主修環境工程專業。
有一天,吉特森剛走進辦公室就聽到同事們都在抱怨:“垃圾回收站的服裝廢棄料越來越多,填埋、焚燒的工作量越來越大,連休息日都要去加班?!备绫竟械姆b業很發達,聚酯纖維由于具有耐用、輕便、防潮、快干、易清洗等特點,是很多服裝加工廠使用的材料。美中不足的是對苯二甲酸乙二醇酯和棉的混紡需要依賴化石燃料,會產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對環境造成危害。吉特森不敢怠慢,立即如實向上級部門匯報了情況。
政府領導對此事很重視,第二天就召開多部門會議。與會人員紛紛發言,主管工業的官員說:“服裝行業都需要用到聚酯纖維,如果控制其用量就會影響經濟發展。”環保部門的官員卻說:“聚酯纖維年產量6000多萬噸,其中只有15%被回收,剩下的被填埋或焚燒,產生很多的碳排放,對環境造成很大的危害。”雙方各執己見,說得都很有道理,政府領導一時很難下定論,只得宣布散會。
幾天后,吉特森收到政府領導指令,要求他帶領環保部門研發一套可行性方案,并撥了研發費用。有了經費支持后,吉特森開始著手此事,他帶領團隊四處奔走,試圖找到更環保的材料替代聚酯纖維。盡管他們走遍了所有的紡織品市場,嘗試了無數種材料,但依然一無所獲。吉特森情緒低落,于是請了一天假。
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里時,太太正在廚房忙碌,烤箱內飄出陣陣奶香,用于高溫消毒的鍋內正煮著沾滿了鹿角鹽的抹布,經過加熱消毒后去除了雜質,抹布看起來干凈如新,鍋內的水也變得層次分明。吉特森突然有了主意,開心地抱著太太轉圈,隨后拿起剩下的半包鹿角鹽回到了實驗室。
接下來的幾天時間里,吉特森都沉浸在實驗室里,不停地做實驗,記錄著相關數據。大家經過努力探索,終于找到了可以回收再利用聚酯纖維的方法。
這項技術不需要特殊設備,只需把這些廢舊聚酯纖維放在容器中,再加入適量的鹿角鹽和溶劑,加熱到160℃時,鹿角鹽被分解成氨、二氧化碳、水等物質,氨和二氧化碳結合會發生解聚反應,這一反應起到催化劑的作用,能分解聚酯上的雜質,再靜置24小時后,塑料纖維和棉纖維沉淀成不同的層次,就可以把聚酯纖維分離出來回收利用,整個過程既環保又安全。
廢舊聚酯纖維的產生主要來自聚酯紡織服裝加工生產過程中產生的各類邊角料、廢料,包括化纖產品生產時的廢絲、廢紗、回絲等,還包括印染服裝時產生的廢布料及邊角料,以及各種廢舊的紡織服裝、紡織制品,還有廢棄的服裝、布料、地毯、裝飾等聚酯類紡織品。
有了這項發明后,大部分的聚酯纖維被重新利用,不僅降低了服裝行業的生產成本,減少了環衛工人的工作量,還使環境衛生變得更加潔凈美好,真是一舉多得的好事情。為此,政府部門為吉特森頒發了“先進個人”的榮譽證書。
在接受《貝林時報》采訪,談起用鹿角鹽“烘焙”舊衣物使聚酯纖維回收利用的創意時,吉特森代表政府部門發言:“有時一個小小的創意、發明,就有可能解決困擾人們很久的環保問題,使環保意識深入人心,使整座城市變得更加環保、更加美好。”
(編輯""""高倩/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