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與口的關系,明人呂坤在《呻吟語》中的一段話說得很到位:“心要有城池,口要有門戶。有城池則不出,有門戶則不縱。”
這段話的意思,以我的理解,一個人要守住自己的口,首先要守住自己的心。
《三國演義》中有一個家喻戶曉的動人故事,那就是“三顧茅廬”。劉備“一顧”,一個童子出來應門,劉備通報:“漢左將軍、宜城亭侯、領豫州牧、皇叔劉備,特來拜見先生。”結果遭到童子搶白,劉備連忙改口:“你只說劉備來訪。”
到了“三顧”,劉備終于見到諸葛亮,自報家門:“漢室末胄,涿郡愚夫,久聞先生大名,如雷貫耳。”
同首次通報相比,劉備明顯放低了身份。那一系列光芒四射的頭銜沒有了,代之以謙遜和低調。諸葛亮能夠在劉備面前暢所欲言,和他這次自降身份有莫大的關系。
可以說,第“三顧”的劉備,終于守住了自己的口。說到底,是守住了自己的心,一顆倨傲之心。你是來求人辦事的,卻明顯給人高人一等的感覺,仿佛讓別人為你服務是你的恩賜。諸葛亮是何等心高氣傲的人物,他怎么能受得了這樣的怠慢?
回頭看呂坤的那段話,就很容易明白了。心之所以要有城池,是因為要把自己的心管住,不能讓它狂野。這也就是孟子所言:“求放心。”為一顆放縱之心套上一副馬籠頭,不讓它狂奔。心管控住了,嘴巴,自然就有了把門兒的。
有個成語叫“守口如瓶”,意思是人的嘴巴就像一個酒瓶子,要有一個塞子,這話很形象。沒有塞子,酒就容易灑出來;加上塞子后,無論你如何搖動,酒還是灑不出來。為何有人能經受住別人的挑釁,而顯出一種淡定和從容?那就是因為他的嘴巴上有一個塞子。他嘴巴上之所以有一個塞子,是因為他的心有座約束自己的城池。
歷史上,因為沒有管住自己的口,結果遭受殺身之禍的例子很多。禰衡裸身罵曹的故事很有名。曹操還算是有涵養,沒有當場殺了他,而是緩了緩,最后借東吳黃祖的手把事辦了。禰衡是才子,才子往往恃才傲物,管不住自己的口,這恐怕是才子的通病。說到底,才子是沒有管住自己的心。他總以為,自己是才子,所以有撒野的本錢,再大的人物,也會包容自己,這顯然是一廂情愿。
孔子有句名言:“敏于事而慎于言。”一個“君子”,在出言之前,一定要清楚,哪些言該說,哪些言不該說。這就要求,一個人在言的時候,一定不要受情緒左右。魏征在《諫太宗十思疏》中有段話,概括起來是:“無因喜以謬賞,無因怒而濫刑。”刑賞不應受人的情緒擺布,事實上,說話也是這樣。因內心歡喜而言不由衷,頗多溢美之詞;因內心憤怒而言語刻薄,乃至出口傷人,這都是管不住自己心的表現。
(編輯""""雪彤/圖雨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