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牙不行啊,咬不動蘋果,以前還能啃甘蔗呢!”
“腿疼,一步也走不動,想當年我每天早晨都能在北環(huán)跑個來回……”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父親的抱怨時常充斥在我的耳邊。
我和父母同居一座小城,我習慣了每個周末回去,帶回去的零食,父親總是說咬不動。父親的牙的確壞了不少,醫(yī)生說沒辦法補了,只能種牙,聽說種牙是需要開刀的手術(shù),父親堅決不肯嘗試。于是,我周末回去時,在買零食這件事上頗費腦筋,很多可口的食物,母親能吃,父親卻無緣享受,也不能讓他只飽眼福吧?給他帶一些去殼的南瓜子、綿軟的面包,或者是香蕉一類的水果,這些倒是不費牙,但父親也不能多吃,因為他血糖偏高。我把香蕉買回去,總會挑一根相對小一些的遞給父親,父親接過去,又會不甘心地嘆一口氣:“真可憐,以前一口氣吃三根香蕉也沒事……”
飯后閑來無事,我想讓父親到門口溜達一會兒,他卻只想趕快躺到床上去:“我以前喜歡散步,每天早晨都從家走到公園,再繞著湖邊走兩圈。現(xiàn)在不行嘍,從家里走到胡同口都覺得腿疼,真的走不動。”
聽到父親這么說,我只能無奈地放棄自己的建議:他的腿以前因為靜脈曲張做過手術(shù),加上因年邁身體虛弱,的確是越來越走不動了。
每個周末從父母家回到自己的家時,我一路上總是開心不起來,以前那個步伐矯健、笑聲朗朗的父親,是從什么時候慢慢消失不見的?如今不管跟父親聊什么話題,聽到的都是嘆息,都是今非昔比的感傷和失落,我也曾試著這樣勸說:“人老了,總是跟年輕時不能比,身體慢慢會出現(xiàn)各種大大小小的毛病,能治好的咱們就去治,治不好的,試著慢慢接受……”
話說了一半,我自己都感覺蒼白無力:當我們還處在吃嘛嘛香、走路健步如飛的狀態(tài)時,卻讓另一個已無緣享受這些的老人提高耐受力,接受年齡帶來的病痛和不適,對方心里會是什么滋味?這樣的勸說毫無意義。
于是,我又改變策略,每次回去總要帶一點父親偏愛的零食,而不是僅僅遵循“含糖量”這個指揮棒,就算母親叮囑不讓父親吃的東西,也可以稍稍買一點,美好的食物能起到療愈心情的作用,這在父親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驗證:我買了他喜歡的脆桃,母親藏到冰箱的角落里,父親趁母親不在的時候,翻找出來吃一個,滿臉都是買彩票中獎似的開心,這跟我們童年時的偷嘴,也沒有什么分別吧?
父親不愿意走路,我就開車到他要去的地方,去理發(fā),去醫(yī)院拿藥,偶而也去郊外兜兜風。讓他感受到外面的世界,讓他知道即使身體不再年輕,內(nèi)心依然可以享受自由,但是多數(shù)時候,他總是拒絕我要帶他外出散心的提議。
有一天,我獨自深夜看《困在時間里的父親》這部電影,看到八十歲的男主人公記憶和認知能力逐漸衰退,時間和空間感混亂,最終連自己是誰都搞不清楚時,我忍不住淚目了。
沒有人愿意被困在時間里,只是誰也無法阻擋歲月的腳步。就像我的父親,因為年邁,因為日漸欠佳的身體狀況,其實也被困在了時間里,我想成為他困頓時光中的暖光,讓他在歲月的長河中,依然能感受到愛與希望的流淌,哪怕只是一縷微光也好。
(編輯""""高倩/圖槿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