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把心臟比喻為一套房子,其結構復雜而精細:心房壁、心室壁、房間隔和室間隔構成了房子的墻壁,而三尖瓣、肺動脈瓣、二尖瓣和主動脈瓣則如同門窗,控制著血液在心腔內的流動。墻壁的穩固對瓣膜功能至關重要,一旦出現問題,可能導致瓣膜狹窄或關閉不全,進而引發心功能下降,表現為夜間平臥時的呼吸困難、活動耐力下降、胸悶及下肢水腫等癥狀。
同時,心臟的“水路”由左冠狀動脈前降支、左冠狀動脈回旋支及右冠狀動脈這三大血管及其分支組成,它們負責向心肌輸送血液和氧氣。當水路不暢時,心肌缺血、壞死接踵而至,心絞痛、心肌梗死隨之發生,癥狀包括胸痛、胸悶伴大汗、瀕死感,嚴重時可能伴有黑蒙、阿斯綜合征、心臟驟停甚至猝死。
此外,心臟的“電路”系統從竇房結出發,經房間束、結間束、房室結、左束支、右束支及浦肯野纖維傳導電流,確保心臟正常運轉。電路不穩或“停電”時,心臟會出現心律失常,表現為心悸、胸悶、暈厥,甚至可能引發心臟驟停。
心臟病的發病涉及眾多危險因素。
生理因素方面,年齡是一個顯著的風險點。男性在45歲及以上,女性在55歲及以上或絕經后,冠心病的發病率會隨著年齡增長而顯著上升。性別差異也不容忽視,男性的發病率普遍是女性的兩倍,這可能與雌激素具有抗動脈粥樣硬化作用有關。遺傳因素同樣重要,如果直系親屬中有冠心病患者,那么個體患冠心病的風險也會相應增加。
在疾病方面,糖尿病是心血管病的嚴重危險因素之一,它會損害血管內皮功能,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形成。高血壓也是導致動脈粥樣硬化的主要原因,會使血管壁增厚、硬化,降低血管彈性。血脂異常,即血液中脂質異常增高,同樣會加速動脈粥樣硬化的進程。
生活方式方面,吸煙會損害血管內皮,而過量飲酒則可能導致高血壓和心律不齊。此外,睡眠障礙也會損害血管內皮,進而加劇動脈粥樣硬化的風險。長期面臨壓力、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可能會引發睡眠障礙和心律失常,進而增加心臟病的風險。
體型和代謝方面,肥胖是心臟病的一個重要危險因素。肥胖個體容易出現膽固醇、甘油三酯和血壓升高,進而引發心血管動脈粥樣硬化,增加血液粘稠度,易于形成血栓。腹圍粗也是一個重要的風險指標,通常男性腹圍≥90cm,女性腹圍≥80cm被視為風險較高的范圍。此外,高尿酸血癥也會加速動脈硬化形成,進一步增加冠心病的風險。
對于高血壓性心臟病,治療主要通過藥物控制血壓,并應用抑制心室重構的藥物。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臟病的治療,藥物方面需抗血小板聚集、調脂穩定斑塊、改善心肌供血和代謝,并降低心肌耗氧量。若需手術治療,可采取冠脈介入治療(PCI),通過球囊擴張狹窄的冠狀動脈并置入支架,或進行冠脈旁路移植術(CABG),使用身體其他部位的血管繞過狹窄冠狀動脈恢復血流。
心臟瓣膜病藥物治療主要控制心室率和抑制心室重構,必要時可通過手術治療進行瓣膜置換。心肌病治療藥物包括正性肌力藥物、抑制心室重構藥物、利尿劑、擴血管藥物及降低心肌耗氧藥物等,手術治療可能包括心臟起搏器植入或射頻消融等。
風濕性心臟病藥物治療主要用于利尿、控制心室率、改善心功能和抗凝,手術治療可能涉及瓣膜置換或瓣膜修復。肺源性心臟病治療重點在于控制感染、吸氧、控制心衰和心律失常。甲狀腺功能亢進性心臟病治療,首先需積極治療原發病,控制甲狀腺素分泌和心率,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需進行甲狀腺手術。
生活中,要想有效預防心臟病,建議從合理飲食、適當鍛煉,并監測控制血糖、血脂、血壓等方面做起,注意休息,定期進行體檢,及時發現并干預潛在健康問題。在這些措施共同作用下,能有效預防心臟病的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