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償獻血是一項由健康、年齡在18~55周歲之間的公民自愿參與的公益活動,旨在幫助那些因疾病、手術或其他醫療需求而需要輸血的患者。整個獻血過程通常在血液中心或獻血車(屋)進行,參與者需先填寫登記表并通過健康檢查。主要檢測項目包括身高、體重、血壓、體溫、血紅蛋白水平、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活性、乙型肝炎病毒標志物及血型等。僅當所有指標均符合標準時,才能正式進行獻血。
目前常見的獻血形式有兩種:全血捐獻和成分血(主要是單采血小板)捐獻。全血采集可在獻血站或移動獻血車上完成,醫護人員會在消毒處理后從靜脈抽取200毫升、300毫升或400毫升血液,整個過程一般持續3~8分鐘,并且是無痛的,偶爾可能伴有輕微不適感,但不會留下任何不良后果。相比之下,單采血小板則要求更嚴格的環境條件,通常使用專業的設備如血細胞分離機在潔凈寬敞的空間內操作。該過程涉及將獻血者的血液引入機器中分離出所需成分后再回輸其余部分,全程大約耗時40~60分鐘。值得注意的是,在此過程中使用的一次性材料確保了每位捐獻者之間不會發生交叉感染的風險。對于剛剛完成獻血的朋友來說,建議適當休息并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比如均衡飲食與規律作息,這有助于身體快速恢復。
此外,了解一些關于血液的知識也很重要。血液由血漿和多種類型的細胞組成,其中包括紅細胞、白細胞以及負責止血功能的血小板。新鮮分離后的血小板懸浮于黃色的血漿之中呈現為淡黃色液體。由于其保存期限較短(僅5天),因此必須存放于特定溫度范圍內(20~24攝氏度)并采用振蕩方式以保持活性,防止聚集或過早激活。
在完成獻血后,血液會被送往血液中心進行進一步處理和檢測,這是確保血液安全的關鍵步驟。如果送來的是全血,它將被分離成不同的成分,包括紅細胞、血小板和血漿,每種成分都有其特定的用途。根據臨床需求,血液中的白細胞可以被濾除,從而分離出血小板、血漿和紅細胞,這樣就可以生成多種血液制品,以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一旦血液制品制備完成并且各項指標符合標準,它們就會被轉移到待檢庫的冰箱中保存。同時,對應的血液樣本會被送到檢驗部門,由兩組工作人員使用不同的試劑對血液進行嚴格的檢驗。這個環節非常重要,因為血液下一步就要用于臨床治療,對血液制品的嚴格把關是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關鍵。
這部分檢測包括艾滋病病毒檢測、乙型肝炎病毒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檢測、梅毒螺旋體檢測、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以及血型檢測。在人類免疫缺陷病毒檢測過程中,重點進行HIV抗體和HIV核酸檢測,以確保血液中不存在艾滋病病毒。乙型肝炎病毒檢測過程中,主要進行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檢測,并對乙型肝炎病毒核酸進行檢測。丙型肝炎病毒檢測過程中,重點進行丙型肝炎病毒抗體和核酸檢測。梅毒螺旋體檢測過程中,主要進行梅毒螺旋體特異性抗體檢測,以查看無償獻血者的血液是否被梅毒感染。丙氨酸氨基轉移酶檢測過程中,可以根據檢測結果評估捐獻者的肝臟功能,明確血液中的轉氨酶水平,只有當這些指標維持在正常范圍內時,血液才能發揮其價值。對捐獻者的血型檢測也是重點,除了對A血型、B血型、O血型進行正反定型,還要進行RhD血型定型,以確定無償獻血者的血型。
具體的檢測操作中,無償獻血者的血液在采集后會通過冷鏈運輸到血液中心。在血液中心,血液會進行上述各項檢測。當采集的血液所有檢測結果均為陰性且血液質量符合規定標準時,這份血液就是合格的,可以用于臨床救治工作中。這項血液檢測已經實現自動化操作,提高了血液檢測的安全性。只有經過檢驗且各項指標合格的血液才能從待檢庫轉入成品庫中存儲;如果有血液指標不合格,就會集中進行報廢銷毀處理。
通過多項檢測的目的是為了保證血液的安全性,避免通過血液將傳染病傳播給接受輸血的患者。
在血液通過嚴格的檢測后,血液中心將其妥善儲存,并定期向各醫院輸血科(血庫)輸送一部分血液制品,確保隨時滿足患者的緊急輸血需求。這些需求可能源于多種情況,如接受手術治療的患者、嚴重創傷導致大量失血的患者、貧血患者以及惡性腫瘤患者等,他們在治療過程中可能需要輸血。
當醫院接收到需要輸血的患者時,醫生會向輸血科(血庫)提出申請。輸血科(血庫)根據患者的具體需求,提供相應的血液成分,用于救治患者,發揮其生命價值。
在醫院進行輸血的過程中,由專業的醫護人員負責操作。為了確保安全,醫護人員會在輸血前再次確認患者的血液類型和所需的血液成分,以確保輸血的準確性。在輸血過程中,捐獻者的血液通過靜脈輸液管緩慢地輸入到患者的血管中。由于整個過程持續時間較長,醫護人員需要現場密切監控患者的反應,一旦出現任何不良反應,他們將立即采取緊急救治措施。
總之,血液輸注作為無償獻血的“最終任務”,承載著拯救生命的重任。我們每個人都應該認識到無償獻血的重要性,積極參與到這項充滿愛心和希望的事業中來。讓我們攜手共建一個更加健康、和諧的社會,讓每一滴寶貴的血液都能發揮出它最大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