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新時期,我國社會經濟水平持續提高,雞養殖產業的規模也隨之逐漸擴大。如何更好地預防育雛期禽病造成的經濟損失,是相關從業人員現階段的首要任務。本文從加強飼養管理、重視免疫預防和優化教育培訓三個方面分析、研究,以構建生物安全制度、完善設備環境配置、管控飲食均衡衛生、選用合規藥物消毒、定期接種疫苗等實踐操作,助推關聯產業鏈的建成、發展,以期能為相關從業人員提供一定的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育雛期;禽病;預防措施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C 文章編號:1673-1085(2025)01-0117-04
禽病具有種類多、預防難度大的特點,傳統的防控措施需做出適應性的改革,才能突破實施效果的局限性[1] 。相關從業人員應重視規模化家禽養殖產業的創新工作模式,建立先進的防控理念和技術培訓體系,進一步通過加強場區內疫病的日常監測和消毒,維持良好的養殖環境,最大限度降低疫病引發的高死亡率,減少經濟損失,確保家禽產業可長期、健康、穩定的轉型、發展。
1" 加強飼養管理
1.1" 構建生物安全制度
對育雛雞來說,規范的生物安全制度,能從根本上為其提供有力的防疫保證。以養雞場為例。第一,科學選址。根據產業特點,地址選擇應遠離居民點、屠宰場和其他禽類養殖場,建立在地勢較高的區域內,具備充足的干凈水源。同時需提前做好該區域內禽病流行情況的深入調研[1]。第二,合理布局。在功能區的布局上,可將生產區、管理區、生活區、銷售區分開設計,確保其相互獨立且距離較遠,這有利于預防交叉感染,方便隔離控制。第三,挑選雛雞。應優選健康、抵抗力強的雛雞,盡可能避免選擇弱雛[2] 。健康雛雞的外在表現狀態更好,毛色相對整齊、潔凈,眼睛明亮,眼角無分泌物,動作靈活,叫聲洪亮,體態勻稱,肛門干凈。第四,全進全出。重點管控出入生產區的人員和車輛,貫徹落實嚴格的防疫安全管理條例。
1.2" "完善設備環境配置
為保證育雛期雞群的健康和生物安全,應不斷完善飼養場內的設備與環境配置,最大限度適配該階段內的禽病防疫。以育雛室的溫度為例,出殼一周左右的幼雛適宜溫度為32 ~35 ℃,隨后每周緩慢降低2 ℃,6周齡及以上溫度控制在20℃左右。由于養殖場的飼養密度、圈舍結構、當地氣候和雛雞日齡不同,同一個溫度標準并不適配所有品種的雛雞,必須結合雞群的真實感受及時調整。保溫、增溫設備通常有地暖、空調、自動控溫鍋爐等,主要起到降低人為因素造成的溫度波動,減少工作人員勞動強度的作用。溫差出現大幅變化時,應適當調節暖氣、風機與進風口相匹配,加強室內環境條件的預設反饋與管理。加固圈舍內的密封性,修補地面插板,懸掛阻風簾等。舒服的溫度,會降低家禽患呼吸道病的幾率,還能減少白痢桿菌、大腸桿菌等腸道疾病。
時刻關注室內的通風狀態,及時利用換氣扇等排出過量的二氧化碳、氨氣等有害氣體。引進幼雛前需檢查好風機等設備的運行狀態,維持舍內溫度平衡,室內外溫差小于6 ℃,消減冷應激出現的可能。春季易出現“倒春寒”,這期間應在滿足最小通風量的基礎上,設定設備運行的循環指數,如5 min一次大循環,3 min一次小循環,縮短冷空氣入侵的時間。煤爐保溫時,應嚴密把控具體使用情況,防止出現煤氣中毒等突發性事件。
雛雞飼養區域內的光照,盡可能在出殼后的3 d內保持23 h照明,強度20 lx,逐漸縮短時間,鍛煉雞只對黑暗的適應能力。另外,建設禽舍時,應控制舍內濕度,避免影響雞呼吸道黏膜的分泌功能,將病原體防控在體外[2]。育雛期的第一周相對濕度可設置為70%左右,第二周應下降到60%,隨后保持在50%左右。通常采取的改善方式是,在舍內墻壁上或過道內噴灑適量的水,利用水分的蒸發來調節濕度。
1.3" "管控飲食均衡衛生
管理人員應依照先進的家禽科學飼養技術理論,管控雞場內飲食安全,確保能提供給雛雞充足的營養需求,促進雞只更快的健康生長。疫病發生的根本原因是雛雞機體抵抗力下降,易感性強。幼雛雞,可選用專門的小禽飼料,合理配置具體的組成成分,保證飼料的新鮮、安全和質量,預防因飼料受潮出現的霉菌中毒以及營養缺乏。選擇干凈的水源,減少雛雞感染疫病的概率,破壞病毒、細菌傳播的渠道和途徑。通常春秋兩季的給水量,需為喂食飼料量的兩倍,而冬季則可適當減少。幼雛進入育雛室的1~3 d內,應優選投喂涼開水,水溫控制在20~25 ℃之間。可在飲水內加入3%葡萄糖,同時摻入開口藥以及電解多維。3 d后可飲用自來水或地下水。在此基礎上,飲水、飼料內可適當加入部分抗生素、黃氏多糖、益生菌等藥物,減輕季節性或突變性的應激反應,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增強體質。
1.4" "選用合規藥物消毒
養殖過程中,如前后環境條件變化較大或批次更換快,很有可能會導致雛雞感染流行性疫病。因此,養殖人員必須做好飼養場內的全面消毒,嚴控頻次和深度,制定有效的防疫方案。第一,育雛前。應在育雛前落實徹底的消毒工作,舍內糞便、籠具等全部清掃干凈,并采取2%火堿水沖洗墻壁和地面。同時用3%來蘇兒對飲水器、飼料槽等消毒。為保證飲水的安全和衛生,應間隔性使用臭氧、酸化劑或雙氧水消毒水線[3]。第二,育雛中。幼雛進入育雛室后需1 d/次消毒,育成期則增加至2 d/次,產蛋期5 d/次。消毒劑稀釋后,使用氣霧發生器,選用規格適宜的噴嘴,關閉門窗,按15 mL/m3的藥量實施全區噴霧。第三,育雛后。可按照每立方米29 mL福爾馬林、15 g高錳酸鉀、適量水混合后,熏蒸、消毒,此期間需密閉1~2 d左右[4]。另外,還應定期更換消毒劑的類型如次氯酸鈉、季銨鹽、聚維酮碘等,避免耐藥。
若養殖場發生嚴重的疾病,應將患病雞隔離在特定區域,并加強消毒頻次。病死雞需及時深埋、焚燒,禁止堆放在舍內,成為疫病傳染的媒介。依照有關法律法規,養殖場負責人應遵循四不的無害化處理原則,不售賣、不丟棄、不轉運和不食用。深埋點的選擇需遠離城市生活區和水源附近,以免影響到人們正常的生活與工作。
2" 重視免疫預防
2.1" "定期接種疫苗
育雛期內,應堅持預防為主,治療為輔的防疫原則,針對部分病毒引起的嚴重傳染病,需依據當地的檢疫程序定期接種。通常家禽養殖場重點防控的疫病主要有禽流感、新城疫和傳支類病毒病。1日齡幼雛雞需皮下注射馬立克氏病弱毒苗;7日齡,新城疫Clone30或IV系苗以滴鼻點眼的方式接種,同時注射新城疫油乳劑滅活苗;10日齡,飲水投放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雞腎傳支二聯油乳劑滅活苗;14日齡,法氏囊多價苗,飲水免疫;21日齡,針刺方式接種雞痘疫苗;24日齡,配合飲水使用法氏囊疫苗;30日齡,新城疫IV系或Clone30二免;35日齡,雛雞需落實雞傳染性支氣管炎,腎傳支二聯油乳劑滅活苗。一般來說,免疫程序是由當地疫病傳染情況和類型而制定的,養殖戶可適當增減。
技術人員應選擇最佳的免疫方式,確保實際防疫效果。以雞傳染性支氣管炎類傳染病為例,活苗免疫的方式一般采取氣霧、滴鼻點眼、飲水三種。氣霧優勢在于節省人工,但對雞群健康狀況以及選用疫苗的質量要求相對較高。若雞群患有呼吸道疾病且疫苗質量不佳,很可能會引發繼發性的傳染病如大腸桿菌病等。滴鼻點眼的優勢在于應激小,抗體高,多在1、7、21日齡時使用[3]。對雞傳染性支氣管炎疫苗免疫來說,最好不選用飲水方式,其產生的抗體少,維持時間短。
需注意的是,免疫接種不是越早越好,必須控制在合適的時間內完成,否則難以有效規避疫病爆發的高峰期。第一,應根據種雞的免疫程序和流行疫病類型,適時確定雛雞的免疫時間。除1日齡幼雛外,其他疫苗免疫需雛雞未患有呼吸道疾病,若患病期接種疫苗,可能會加劇呼吸道黏膜不適,使病情嚴重化發展。第二,選擇疫苗類型時,需以本地流行的種類為主。如法氏囊病盛行的育雛場,最佳選擇是應用組織滅活苗,可提取本場病死禽類的組織制成疫苗來接種免疫。第三,技術人員應定期監測雛雞的免疫水平,及時結合場內群體抗體水平消減幅度,判斷、確定下次補免時間。
2.2" "合群檢疫
技術人員需認真巡察雛雞的健康狀態、疫病抗免能力和營養水平。如選擇的種雞場出現過白痢、霉形體等傳染病,其孵化的雛雞也可會增加患有該病的幾率,間接影響母源機體的抵抗水平。因此,若引進其他品種的禽類,應盡可能保證從同一種雞場引進。受當前養殖技術和環境條件的限制和干擾,不可能完全保證徹底消毒。引進新種群可間隔一定的時間,避免以腺胃型傳染性支氣管炎病、法氏囊病為主的疫病連續侵害幼雛,從而產生嚴重的經濟損失,增大投入成本。
同時,若引進外地品種,需提前向有關部門報備,并接受生物安全檢疫,預防引進全新的疫病。完成檢疫后,需將幼雛與養殖場內的其他禽類隔離一段時間,確保無異常后再合群。應注意在一個養殖場內不宜養太多品種的家禽,以1~2種為最佳,這樣管理也相對容易。育雛期間至少需進行1~2次分籠,降低飼養密度,保持適宜的活動空間和體感溫度,盡量規避“體感雙降”效應。轉群前,需事先為禽群增加免疫力,適當脫溫。轉群完成后的一周左右,應堅持“寧熱勿涼”的環境控制原則。
2.3" "藥物保健
雛雞的抵抗力差,極易出現腸道、呼吸道等問題,同時這也是病毒類傳染病免疫的空白期。基于此,技術人員應根據本地疫病流行類型和高峰期時間范圍,以及家禽品種實施更加精準的藥物保健方案,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5]。第一,可選用廣譜抗生素如優倍康或優力鋒混入飲水中作為開口藥,也可在幼雛專用飼料中添加液態多維產品,如維金100+益佰樂來改善腸道內的微環境,增強消化能力[6]。第二,為預防幼雛患呼吸道疾病,可用替米考星可溶性粉投放到飲水器內。第三,定期使用泛意能,可加快雛雞抗體的產生速度,并結合干擾素如康替優等實現雙重保護。
3" 優化教育培訓
新時期,家禽養殖需做好疫病防控技術的推廣工作,這極為重要。目前,部分養殖戶對雛雞病的危害程度、認知相對不足,尚未接受過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保護生物機體安全的意識較為薄弱,無法確保當地免疫接種程序的順利執行。畜牧管理部門應高度重視禽類疫病預防知識的宣傳,嚴抓管控雛雞病情發展的管理要點,進一步制定更加專業的保護措施和防疫方案。
當地政府主管部門應定期編寫、調研流行禽病的類型、診斷方法以及治療手段,以現代化的技術上傳到互聯網,或運用宣傳標語、公告欄等強化推廣落實質量,便于引導養殖戶關注,既能獲取正確的防疫指導,又能減輕經濟成本的損失。同時,加強養殖戶職業道德與法律教育的培訓力度,培育防疫專員的總控責任意識,進一步打造出一支高水平的禽病預防隊伍。主管部門應加大對關聯禽病預防、控制技術的投資,盡可能利用先進的技術理論和工具設備,加快疫病預防觀念體系的建成速度,制定科學化、合理化、系統化的治療對策。
禽病防控工作的成效,直接關系家禽養殖產業的持續發展進度。當前,隨著家禽飼養種類的增多,受養殖場環境與技術等因素的影響,疫病的類型呈現出多元化趨勢,防疫難度直線上升。基于此,政府相關部門需強化疫病防控技術的宣傳、推廣力度,做好免疫程序的完善工作,進一步為實現規范化的全新養殖業轉型,提供有力的依據支持。
參考文獻:
[1]" 劉瀟.禽病發生的常見原因主要特點和分析[J].養禽與禽病防治,2020(5):40-45.
[2]" 余敦國,湯光美,何慶,等.禽病綜合防控技術示范推廣[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10):164-166.
[3]" 楊景晁,王路晴,吳杰,等.蛋雞育雛期水環境衛生評估及對生產性能的影響[J].家禽科學,2022(9):11-14.
[4]" 林昌海.新時期中小型養殖場禽病防治技術[J].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3(7):90-92.
[5]" 周艷菊. 育雛雞呼吸道疾病治療方法研究[J]. 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24(5):203-205.
[6]" 肖艷.禽病防治的新思路[J].浙江畜牧獸醫,2023,48(3):32-33.
收稿日期:2024-08-26
作者簡介:何翠銀 (1989—),女,主要從事動物防疫、檢疫、基層動物疫病防治工作,E-mail:3688067299@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