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是小米的高光之年。”小米創始人雷軍在小米汽車超級工廠跨年直播的最后,不無興奮地總結。
這一年,上市9個月的小米SU7交付超過13萬輛,以至于雷軍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就像做夢一樣”。也是在這一年,曾因沖高遇挫、業績下滑而一路從30多港元跌到8港元左右的小米股價,重新回到高位。
沖擊高端,談何容易。原因很簡單:一旦人們在內心將你的產品(品牌)和“性價比”關聯起來,再想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就會變得異常艱難。盡管“價格公道,感動人心”,但長期的性價比標簽,也限制了小米自身的品牌溢價和利潤空間。
如何撕掉固有標簽,打破發展限制?
小米的做法是: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在技術、體驗與生態層面,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一個更專業、更智能、更懂用戶所需的小米。
以小米汽車為例,這是雷軍人生最后一次創業,“我愿意押上我全部的聲譽,為小米汽車而戰”。其銷售火爆的背后,有兩個亮點不得不提:
第一,小米是業內少數幾個可以真正實現軟硬件一體化造車的企業,尤其是在智能硬件層面,小米的經驗是在智能手機與智能家居戰場真刀真槍打出來的,這對于造車而言很關鍵。小米汽車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底盤、智能座艙等層面也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第二,與傳統車企相比,小米的營銷簡直就是降維打擊。比如,在小米汽車交付儀式上,雷軍親自為首批用戶開車門;在社交媒體上,雷軍與用戶頻繁互動;雷軍為產品直播帶貨;等等。在小紅書的評論區里,有人為了買SU7專門去學了駕照,有人感慨SU7的續航“比我的命還長”,更多人則半開玩笑地表示“雷軍第一次造車,還沒有學會怎么偷工減料”。
小米的生態更是基于用戶需求無限延展,用戶需要什么,小米就做什么。小米的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攝像頭、路由器、加濕器、空氣凈化器等智能家居(IoT)產品,均位列細分市場占有率第一。把雷軍當作互聯網許愿池也是最近的熱梗,什么東西難就許愿讓雷軍去做。有人期待他卷到新的賽道,把單反和醫美的價格打下來;有人希望他去做安全的食品和衛生巾;甚至有人聲稱讓他進軍房地產,“我想擁有真正的小米之家”。
玩笑歸玩笑,普通人的生活場景里蘊藏著巨大的向往。有向往,就會有需求。有需求,就會有增量。在縮量時代成就高光之年,無疑,小米正在向上躍遷。不拘泥成見、不諉過環境、不停息腳步,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與生態鏈企業協作同行,挖掘用戶場景中蘊藏的增長潛能。
當寒意襲來時,無論是樂觀者還是悲觀者,對外部環境的體感并無二致。但樂觀者絕非坐以待斃,徒呼寒冷,而是即刻起身,尋覓星火,燃起希望之火堆,悉心守護,添柴加薪,讓暖意四溢。這就是正論,身處困境卻能正向思變,殫精竭慮促事成行。而當個體力量難御寒冬時,便選擇攜手協作,抱團取暖,畢竟眾人拾柴火焰高。這便是不設限,于內打破思維定式的堅冰,于外沖破經營邊界的藩籬。
立正論,不設限,方成大事。
回首來時路,《銷售與市場》迎著市場經濟的東風乘勢而上,如同一面鏡子,讓千萬營銷人正視自身、認知世界,蹚出一條中國式營銷之路。跨越關山、創新應變正是中國營銷人奮進的底色。
2025年,在深耕高質量內容的同時,《銷售與市場》也將同眾多專家、品牌、機構、平臺一道,凝聚更多創新力量,連接更多優質資源,在變亂交織的市場環境中,奔赴一線,探明新質營銷方向,繼續反映中國營銷主流,引領中國營銷潮流,見證并推動中國營銷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