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2024年11月18日,小米集團發布了2024年第三季度財報,交出了一份非常亮眼的成績單:總營收925.1億元,同比增長30.5%;經調整凈利潤63億元,創下單季度歷史新高。作為市場風向標的小米,這一季度的業績表現打破了多項紀錄,用實際行動證明了其在商業戰略中的全面升級與加速變革。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小米汽車業務板塊。小米汽車App顯示(截至2024年11月27日),小米SU7(鎖單后)預計24—27周交付,SU7Pro(鎖單后)預計21—25周交付,SU7Max(鎖單后)預計19—22周交付。
不愁賣、月交付突破2萬輛,一期工廠產能超負荷運轉(據說生產線利用率接近200%),這是多少傳統車企與造車新勢力艷羨的成績!說是“幸福的煩惱”也不為過。
更本質的問題是:小米是如何從當年的性價比之王走向品牌高端化的?是如何從以手機業務為主轉型為人車家全生態的?是如何在卷到極致的新能源汽車領域脫穎而出的?這就要從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開始說起。
首先,看智能手機業務。從小米財報看,其智能手機業務在2024年第三季度的營收成績增速明顯:總收入475億元,同比增長13.9%。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達到4310萬臺。其中,在高端市場的表現尤為亮眼:在4000—5000元價位段,其市場占有率攀升至22.6%,同比增長9.7個百分點。
至少從智能手機的銷量數據看,小米高端化戰略成果初顯。此前,小米創始人雷軍在接受專訪時表示:“到2024年,全球智能手機之戰,基本接近尾聲。”當智能手機從增量市場之戰轉向存量市場之戰的時候,小米必須回答的問題是:從過往的性價比(市場份額與占有率)戰略,轉型為品牌高端化(市場影響力與利潤)。
在國際市場,小米要與蘋果、三星等品牌搶蛋糕;在國內市場,小米要和華為、OPPO、vivo等品牌分天下。從市場份額到高端化戰略,小米需要突破的,可不僅僅是品牌溢價,還有從技術研發(智能手機下一場關鍵之戰是AI人工智能)、價值鏈到產業鏈的全面進化。
其次,看IoT(物聯網)業務。2024年第三季度,小米IoT業務收入261億元,同比增長26.3%。以空調為例,當多數人對空調的品牌認知還停留在格力、美的、海爾、TCL等品牌之時,小米空調已悄悄躋身國內前列,甚至出現了“對手罵得越狠,小米空調的銷量和排名越高”的戲劇化效果。同時,小米還在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攝像頭、空氣凈化器、加濕器等品類實現市場占有率第一。
為什么諸如空調、電視、洗衣機、冰箱、智能家居等品類獲得爆發性增長?這背后是小米多年來對智能家(電)居生態的前瞻性布局,以及“用互聯網思維做家電產品”的極致產品體驗。
最后,看汽車業務板塊。作為2024年開啟交付的新興戰略業務,小米汽車提前完成全年交付目標(交付超過13萬輛),并實現連續3個月銷量超過2萬輛。除了銷量層面的突破外,小米汽車目前已在全國58個城市布局終端銷售網絡200家;小米的研發投入超過130億元,專利授權超過1000件,在智能駕駛(累計突破1億公里,端到端全場景智能駕駛即將開啟測試)、“三電”系統、智能底盤、智能座艙等領域都有新的突破。再加上2024年12月官宣小米首款SUV車型YU7,到2025年,小米將用SU7與YU7的組合實現增長雙引擎,這和特斯拉的Model3與ModelY的組合戰略異曲同工。

智能手機、IoT(目前正進化為AIoT)與智能電動汽車形成三足鼎立之勢,正成為小米人車家全生態戰略閉環的現實寫照。
三大戰役之一:蓄力已久的高端化之戰
想要高端化,談何容易。在消費電子、日用消費品、傳統制造、現代服務等品類之內,我們聽到更多的是從上(高端)往下(中低端)打,很少聽到從下往上打。即便是像豐田、三星、索尼、寶潔、華為、聯想等這樣的企業,在品牌向上的過程中,也經歷了漫長的探索,并付出了很大的代價。原因很簡單:一旦人們在內心將你的產品(品牌)和“性價比”關聯起來,再想獲得更高的品牌溢價,就會變得異常艱難。
小米當然也不例外。在過去,小米在用戶心目中一直被認為是性價比之王,好處是“買不了吃虧,買不了上當”,用小米的話講,叫作“價格公道,感動人心”。然而,長期的性價比標簽,也限制了小米自身的品牌溢價和利潤空間。怎么辦?小米的做法是:通過持續的研發投入,在技術、體驗與生態層面,讓用戶切實感受到一個更專業、更智能、更懂用戶所需的小米。
2024年12月27日,在小米人車家全生態合作伙伴大會上,小米發布了2024年年終總結,數據顯示:2024年小米研發投入累計超過240億元,2025年預計達到300億元,自2022年到2026年的5年滾動研發投入預計將超過1000億元。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小米手機已經站穩了4000—6000元價位段,正在突破6000元以上的價位空間;小米的智能音箱、智能門鎖、攝像頭、路由器、加濕器、空氣凈化器等智能家居(IoT)產品,均位列細分市場占有率第一;而小米汽車的增速更亮眼,上市9個月交付超過13萬輛,這個數據超過了所有的造車新勢力。
當然,小米的高端化之路不是一蹴而就的,既有小米自身的努力,也有生態圈伙伴的集體助攻。比如,在手機芯片領域,小米積極與高通、聯發科合作,定制化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在影像技術領域,小米與徠卡合作,借助徠卡的品牌效應和技術優勢,打造極具競爭力的影像系統,吸引了對攝影有高要求的用戶群體;為了更好地實現生態互聯,目前有60多家廠商加入小米Vela全球合作伙伴計劃,并且有350多個芯片平臺適配小米Vela系統;等等。正是有了這些生態伙伴的支持,小米高端化之路才能越走越穩。
三大戰役之二:AI賦能下的人車家生態之戰
從IoT到AIoT,當其他手機廠商還在為單一產品性能堆料、堆技術、堆所謂“個性化創新”的時候,小米卻早已在AI的助力下,布局了一個更為龐大的智能生態系統,涵蓋了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全場景設備。小米財報顯示,2024年前三季度,小米實現了人車家全生態的深度協同,真正將產品矩陣從個體使用、家庭應用延展到出行場景。
人車家背后的核心,就是小米自研的澎湃OS(XiaomiHyperOS)。2023年10月26日,小米在北京召開了主題為“跨越時刻”的小米澎湃OS暨Xiaomi14系列新品發布會,正式發布小米澎湃OS系統。這是小米歷經7年打造,致力于打通人車家全生態的操作系統,圍繞底層重構、跨端智聯、主動智能、全域安全、開放生態五大目標,幫助每一個個體和家庭進入萬物互聯時代。

在小米看來,“設備就該互聯互通,融為一體,主動為人服務”。比如,用戶在使用平板、筆記本進行視頻會議時,可以靈活切換至手機后置攝像頭視角;用戶回家前,只需在手機上輕輕一點,就能遠程開啟空調,確保回家時能享受涼爽一刻;行車途中,為了更好的安全體驗,用戶可以在手機端調用汽車攝像頭;在外辦公時,用戶的平板電腦可以調用手機通信模組上網;利用澎湃OS的主動智能,讓聯網中的每臺設備都能“知你心,懂你意”,運用環境、視覺、聽覺、行為等四大感知能力,再加上小米的小愛同學(小米旗下AI人工智能助手)助力,讓設備先你一步“秒懂你意”。
小米的AIoT平臺設備數量有多少?第三季度財報顯示,截至2024年9月30日,小米AIoT平臺已成功連接IoT設備總數高達8.61億臺,同比增長23.2%;擁有5件及以上連接至小米AIoT平臺的用戶已達1710萬,同比增長24.9%;米家App月活躍用戶(MAU)超過1億,同比增長19.2%;小愛同學月活躍用戶達1.35億,同比增長8.5%。從硬件到軟件,從設備互聯到人工智能,從解決方案到機器學習,米粉們發現,小米AIoT能夠在日常生活中提供極大的便利,尤其是在智能化管理家庭日常事務方面展現出令人滿意的效果。
這就為小米的人車家全生態提供了平臺、軟件、硬件等一體化保障。一方面,小米自2014年起,從戰略層面布局和擴大自身的生態鏈企業,讓米家所連接的生態伙伴越來越多;另一方面,隨著小米生態鏈的擴充,連接到小米澎湃OS的設備越來越多,當用戶有更多設備需要小米來互聯互通的時候,離開小米的成本將越來越高,小米的網絡效應將越來越強,能更好地為用戶創造無縫連接的使用體驗。
三大戰役之三:多管齊下的智能汽車之戰
事實上,這才是小米和雷軍在2024年重兵集結的必贏之戰。讓我們來看看小米汽車SU7這一年來的里程碑事件:
2023年12月28日,小米汽車SU7正式官宣亮相;
2024年3月28日,小米汽車SU7正式上市;
2024年4月3日,小米汽車SU7首輛車交付用戶;
2024年4月29日(不到一個月),小米汽車SU7第1萬輛車下線;
2024年11月13日,小米汽車SU7第10萬輛車下線;
2024年12月28日(官宣1周年),小米汽車SU7年內交付超過13萬輛。
對此,雷軍掩飾不住內心的激動,在新浪微博中發文慶祝:“我們的任務從最早的7萬(輛),提高到10萬(輛),到12萬(輛),最后13萬(輛)。作為汽車行業新人,SU7上市9個月,交付超過13萬輛,絕對是奇跡!感謝大家支持!”
銷量背后,有兩個亮點不得不提:第一,小米是業內少數幾個可以真正實現軟硬件一體化造車的企業,尤其是在智能硬件層面,小米的經驗是在智能手機與智能家居戰場真刀真槍打出來的,這對于造車而言很關鍵;第二,與傳統車企相比,小米的營銷簡直就是降維打擊。比如,在小米汽車交付儀式現場,雷軍親自為首批車主開車門,通過社交媒體與用戶頻繁互動,為產品直播帶貨等,這是以往汽車行業不多見的。
千萬不要以為,小米汽車只是贏在了銷量上。這一年,小米汽車在“三電”系統、智能駕駛、智能底盤、智能座艙等方面,都取得了不小的進步。

比如,在智能駕駛方面,小米全棧自研智能駕駛技術XiaomiPilot,擁有自適應變焦BEV技術、道路大模型和超分辨率占用網絡技術等3項核心技術,累計智駕里程已突破1億公里,端到端的全場景智能駕駛即將開啟先鋒測試;在“三電”方面,小米自研的超級電機XiaomiHyperEngine刷新了行業性能天花板,用小米的話講,“在性能表現上,可以媲美燃油車時代的大V8、大V6動力總成”;在電池技術方面,小米自研的CTB一體化電池技術,全面提升電池的集成效率、安全和散熱性能,使得理論上CLTC續航里程超過1200公里;在智能座艙方面,小米憑借智能座艙XiaomiSmartCabin,構建了“以人為中心”的交互架構,小米自研的五座五音區交互功能支持多設備穩定協同喚醒,核心功能均支持離線使用;等等。
正是以上這些關鍵技術與核心部件層面的研發突破,才有了小米汽車當年交付超過13萬輛的結果,才有了SU7Ultra原型車在紐北賽道跑出6分46秒874的圈速,登頂“紐北全球最速四門車”的行業紀錄。

此外,小米汽車公布的關于用戶的兩個數據很有意思:一是小米汽車SU7車主中,女性用戶占比達到41.27%;二是蘋果用戶占比達到57.34%。這就意味著,小米汽車正在走和小米手機完全不同的市場路線,能否在越來越卷的新能源汽車市場殺出重圍,讓我們拭目以待。
競爭優勢之一:戰略清晰且執行高效
小米在2024年前三季度所取得的成績,離不開其長期的戰略聚焦與高效的執行力。首先,小米并沒有盲目追逐所有熱門賽道,而是集中資源在高潛力領域深耕。以汽車為例,小米選擇純電動轎車這個產品賽道,并沒有一開始就跟風時下熱門的SUV,這需要相當的戰略定力。
其次,小米在執行上極其高效。雷軍及其團隊采用“專注、極致、口碑、快”的方式,及時調整戰略并不斷優化產品。以智能汽車業務為例,從立項到量產交付,小米只用了不到3年時間,這一效率在傳統車企看來幾乎不可想象。
競爭優勢之二:強大的粉絲經濟與品牌文化
小米的用戶群體——米粉,是其忠實的支持者。小米通過社交媒體和社區運營,保持與用戶的緊密聯系,充分利用粉絲經濟推動產品銷售。每一次新品發布,米粉都會自發地在社交平臺上為小米造勢,這種現象是其他品牌很難復制的。

雷軍多次提到,小米要“做米粉心中最酷的公司”。這種文化理念不僅塑造了小米的品牌形象,而且使得小米容易與用戶形成強烈的情感共鳴。用戶購買小米產品,不只是看中性價比,更是一種對其品牌價值觀的認可。
在米粉們看來,小米是一家“有溫度的公司”。比如,2021年8月10日,也就是小米手機上市10周年之際,雷軍代表小米宣布:“我們正式決定,向小米手機首批18.46萬名用戶,每人贈送1999元紅包。1999元紅包,代表了小米3.6萬名員工感恩的心,我們會永遠感恩所有幫助過我們的米粉朋友和合作伙伴。”實事求是地說,這樣的做法在業內并不多見。
競爭優勢之三:數據驅動的商業模式
小米擅長用數據說話,并將其融入商業模式。通過大數據分析,小米能夠精準把握市場需求,進而在產品設計、營銷推廣和售后服務等環節作出更優決策。以IoT業務為例,小米通過分析用戶行為,不斷優化產品功能,并通過全渠道的數據反饋實現產品迭代。
這種以數據為驅動的商業模式,提升了小米的市場敏銳度和資源配置效率,讓其能迅速應對市場變化并把握增長機會。同時,數據還幫助小米發現用戶潛在需求,并開發出更具競爭力的產品和服務。以小米汽車為例,在小米看來,SU7可不僅是智能電動汽車,更是一款基于用戶生態和數據驅動的智能移動終端。因此,小米不斷優化用戶體驗,通過數據分析和大模型技術,實現汽車智能的自學習和動態優化,進一步提升用戶對產品的滿意度。
競爭優勢之四:全球化與本地化并重
小米采用了全球化與本地化并重的策略。全球化方面,尤其是在東南亞和歐洲市場,智能手機與AIoT產品的市場份額節節攀升。同時,小米深知,要贏得全球市場,不能簡單地照搬國內成功經驗,而是要進行本地化調整。為此,小米在全球市場設立了多家研發中心,充分了解當地用戶需求并調整產品策略。
與此同時,小米通過產業投資和孵化初創企業,形成了縱向的供應鏈協同效應,推動智能制造核心元器件的供應鏈安全與穩定。另外,小米還通過全球化的供應鏈布局,將成本控制與品質保證做到了極致。這種全球化與本地化并重的策略,不僅幫助小米提升了國際市場競爭力,而且使其有效分散了市場風險。
無論是手機還是汽車,小米注定要和華為相愛相殺。這對智能手機市場的競爭對手,早已將戰場從智能手機搬到了智能家居、智能汽車等領域。觀察兩家的數據和競爭表現,將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當前小米人車家領域的全面競爭格局。
都有護城河,但基因各不同
華為在2024年依靠其Mate系列高端手機和圍繞鴻蒙生態系統的技術整合強勢回歸。值得注意的是,華為憑借自研芯片與鴻蒙系統重新定義了智能手機的生態競爭標準,尤其是與運營商和企業客戶的深度合作,重新形成了其在智能手機領域的產業護城河。
與之相比,小米雖然缺乏自研芯片的顯著優勢,但通過與供應鏈的深度合作,以極快的產品迭代速度彌補技術短板,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米鏈護城河。由此看來,雙方護城河都很深,但各自基因不同。華為更看重“前后一體化”,小米更看重“朋友遍天下”,無所謂高低,只是策略不同。
以造車為例。華為多次強調自己“不造車”,但到底華為造不造車,這事已經沒人再去討論了。為什么?因為華為早就成為智能電動汽車領域的重磅選手了——鴻蒙智行旗下有問界、智界、享界、尊界。當然,華為的造車模式更像是一場技術輸出的產業革命,憑借多年的ICT(信息與通信技術)積累,將其在5G、AI和智能駕駛等領域的領先技術整合為智能汽車解決方案。

而相比華為的技術賦能路線,小米則選擇“全棧自研+品牌主導”的直接造車模式。這就意味著,小米不僅要經營好從設計到制造的整車生產環節,還要直接面向消費者打造極致的品牌體驗。事實上,小米汽車的目標群體與其既有生態用戶高度重合,還具備跨界整合的天然優勢,華粉和米粉之間,誰更有影響力,2025年將看點多多。
都在構建人車家全生態,路線各不同
其實,小米和華為都在形成各自的人車家全生態模式。
小米自不用說,人車家已成為其商業模式。通過澎湃OS系統,將智能手機、智能家電、智能家居與智能汽車形成互聯互通的閉環系統。特別重要的一點是,小米在終端用戶的社區經營中積累多年,基于用戶體驗的持續優化和技術迭代得心應手。另外,在人車家全生態模式中,小米更強調輕量級互聯體驗,以簡單、便捷為核心訴求,不斷降低用戶的學習成本,提升用戶體驗。
反觀華為,在技術層面,華為基于鴻蒙系統,更看重以技術為核心的全場景協同,這一布局不僅是硬件互聯,更強調跨設備的無縫協同與數據共享,形成完整的數字生態閉環。在智能家電與智能家居層面,華為更看重“軟件驅動硬件”,小米卻是“軟硬件一體”的發展模式,這對于人車家的全生態運營會有不同的影響。另外,華為鴻蒙生態的封閉性(與小米相比),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華為與其他品牌產品的兼容性,而海外市場的制裁問題也會讓華為短期內很難實現規模化增長。
都在押注AI,但方式各有側重
無論是智能手機還是智能汽車,小米和華為不約而同地選擇下注AI人工智能,這在戰略選擇上不謀而合,但在具體做法上卻各有千秋。

以智能駕駛為例。華為智能駕駛采用“端到端感知+推理預測”的算法架構,核心產品是ADS2.0系統(AdvancedDrivingSystem)。其優勢在于:擁有自研芯片與高算力平臺,數據處理能力領先,適配城市高階智駕需求。同時,華為ADS2.0系統突破高精地圖依賴,實現“BEV感知+Transformer推理”的AI架構,支持復雜城市道路的L2++級智能駕駛。
與華為相比,小米智能駕駛起步相對較晚,強調算法迭代和數據驅動,核心產品為XiaomiPilot,采用“端+云”雙模架構,依靠AI大模型和邊緣計算優化算法性能,同時降低硬件依賴成本。在用戶體驗上,小米又可以發揮小愛同學的整合能力,從而打造更強調用戶體驗的智能生態閉環。
雙方各有千秋,誰的路線更優,還需要繼續觀察。但唯一可以確定的是,小米與華為相愛相殺的故事,將會在2025年繼續上演,好戲不斷。
讓我們回到這篇文章的主角小米。面向未來,小米需要從產品公司向生態公司轉型,需要持續強化人車家全生態的無縫連接,推動AI大模型與各項業務的深度融合,并進一步夯實底層技術的研發。同時,小米也要堅守自己的企業文化與價值觀。技術可以復制,產品可以超越,但企業文化和用戶生態的壁壘一旦形成,將成為真正的護城河。
(作者:楊繼剛,企業轉型專家,“汽車新四化”產業研究者,知行韜略合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