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

家庭結構八大轉變與政策回應

2025-01-22 00:00:00楊菊華
人口學刊 2025年1期

【摘要】當前,中國近5億家庭在養老撫幼、情感慰藉、經濟支持、風險抵御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生產、提供社會保護、完善社會治理、傳承社會文明方面具有基石作用,在凝聚社會、促進團結、維護和諧、建設文明中具有戰略作用。本文利用多次全國人口普查匯總資料和具有代表性的抽樣調查數據以及邏輯思辨與理論思考,分析中國家庭結構變化,探討家庭結構轉變的前因后果,思考家庭結構轉變后果的應對舉措。結果表明當前中國家庭結構呈現八大轉變特征:即家庭形成推遲化、無孩家庭擴大化、家庭規模小型化、代際結構扁平化、居住安排網絡化、空巢家庭普泛化、年齡結構趨老化、家庭樣態多元化。近十年來一人戶和一代戶增速最快,而標準核心家庭降幅最大。家庭轉變是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等結構性因素變化的必然結果,也深受制度和觀念因素的影響,進而帶來人口與家庭功能和關系的轉變以及一系列的經濟、社會、文化后果。其影響既有積極意義,但也可能削弱家庭凝聚力與長期發展能力,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挑戰,甚至可能外溢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具體而言,宏觀結構因素動搖了傳統家庭結構的根基,制度因素改變了幾千年來家庭對于個體的意義,而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對傳統大家庭理念“釜底抽薪”,由此帶來“生育、養育和教育”困境、養老難題和治理難點。然而,當前的社會(公共)政策多強調家庭對國家的責任、輕視國家對家庭的支持,多偏個體主義、輕家庭整體,多偏特殊家庭、輕普通家庭,故而難以有效回應家庭結構轉變帶來的問題。因此,必須認真研究、全面關注家庭領域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新特征,把家庭訴求作為各級政府的重要工作內容,納入整體治國理政的工作計劃與部署之中,建立家庭服務機制,完善家庭工作制度,協同家庭支持政策,推動解決家庭矛盾,提升家庭長期發展能力。“十五五”時期,須立足家庭,將家庭老、小、中青年群體的支持政策作為公共支持政策的突破點、創新點、關鍵點,將家庭優先視角融入所有相關政策,為回應家庭轉變提供價值引領;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三大體系,為回應家庭轉變提供制度和服務保障;增強家庭支持的全程性與全局性,回應“生育、養育和教育”困境與養老難題;培育新時代積極健康的婚育家庭文化,推動治理難題的有效解決,以紓家庭養老之憂、育兒之難、職育平衡之困,培育家庭長期發展能力。鑒于家庭對于個體和社會的重要作用,相關政策制定應充分考慮家庭變遷、將家庭置于公共政策的重要位置;家庭政策建構不應是國家出于人力資源壓力而行的權宜之計,而應以增強家庭功能、韌性與長期發展能力建設為目標。

【關鍵詞】家庭轉變;家庭變遷;家庭結構;家庭生命周期;家庭功能;家庭支持政策

【中圖分類號】C924.24""""""""""""【文獻標志碼】"A""""""""""doi:10.16405/j.cnki.1004-129X.2025.01.003

【文章編號】1004-129X(2025)01-0033-16

作為原初的社會設置和最重要的初級社會制度,家庭這一私人領域一直都與公共制度彼此嵌入和相互支持,“家國同構”的社會治理邏輯使家庭的意義超越了私人領域、輻射到整體社會,成為公共治理的重要主體和客體。這不僅關系個體的全面自由發展,而且對于國家、民族的和諧穩定、人口安全、經濟高質量發展以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創新等都至關重要。然而,盡管家庭迄今仍保持著內在穩定性,展現出深厚的歷史文化傳承,[1]但在過去幾十年中,中國的家庭跳脫了自然演進模式,先是在強大外力的觸發、繼而在外生和內驅力量的共同作用下,發生了可能是自其形成以來前所未有的深刻轉變,外在樣貌和內在關系、功能都呈現出與小農時代的家庭不一樣的特征。

本文從家庭結構切入,利用最新普查數據,總結家庭結構轉變的模式特征,闡釋結構轉變的前因后果,討論結構變遷與家庭功能和家庭關系之間的互動以及與宏觀社會情景之間的彼此滲透,進而探討在家庭大變局中提升家庭發展能力的政策思考。在過去10余年中,學界對中國的家庭之變進行了多方面的討論,[2-4]對新時代中國的家庭政策進行了系統探索。[5-6]筆者借鑒現有研究,從現狀出發,分析現象背后的問題,重點關注家庭轉變的政策回應,以求從學理上加深社會各界對家庭結構轉變的全面了解,進而對國家出臺有利于家庭長期發展能力建設的公共政策起到一定的推動作用。

一、家庭結構的八大轉變

近幾十年,限制性生育政策的推行、經濟的發展、社會的轉型、觀念的嬗變等對中國家庭帶來史無前例的沖擊,家庭結構全面轉變。

1.家庭形成推遲化

婚姻是家庭形成的標志。我國的婚姻法改變了婚齡,再加上工業化、城鎮化和現代化的發展,中國人的初婚年齡持續升高,家庭的形成期不斷向后推延。除1990年外,1982年以來平均初婚年齡穩步增長:1982年為23.24歲,2000年為24.21歲,2020年更是跳躍性上升至28.67歲(見表1),其中男性為29.38歲,女性為27.95歲。在北京、上海等超大城市,年輕人的初婚年齡已超過30歲。2020年在25~29歲、30~34歲婚育黃金期,未婚人口分別高達43.42%、15.08%,“甲女丁男”(經濟社會地位較高的女性和經濟社會地位較低的男性)面臨更大的婚配難題。

初婚年齡的推延不僅帶來初育年齡的推遲,而且可能降低生育意愿甚至導致終身不育,[7]進而帶來家庭結構、功能、關系的全面轉變。在過去70余年中,中國婦女的總和生育率跳躍式降低,從1953年的6.05降至1982年的不足3、1990年的2.17(更替水平);2000年總和生育率僅為1.22,跌入國際社會公認的“低生育陷阱”;即便是在全面兩孩政策背景下,2020年的總和生育率也僅為1.30。生育水平的降低導致家庭孩子數量大幅減少。過去“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如今“家有一小是個寶”。觀念的轉換透視出的正是家庭結構的深刻變化。

2.無孩家庭擴大化

現代婚育觀念的傳播以及工作壓力過大、育兒成本過高等原因使一些女性人口或因推遲生育而導致終身不育,或自愿放棄生育由夫婦兩人組成無子女家庭。任何時代都有無孩家庭,但當今這類家庭的普遍性和主動選擇性卻前所未有。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有生育能力但不愿意生育的雙收入夫妻家庭在中國出現,1990年后其規模呈擴大趨勢。新世紀北京的丁克家庭超過40萬戶,上海超過50萬戶,廣州超過30萬戶。[8]根據2013—2017年中國綜合社會調查數據估算,無生育意愿且無子女的已婚人群占比不足2.00‰,但與2013年相比,2015年無生育意愿且無子女的人群占比上升了0.50個千分點。[9]《中國年輕人生育意愿報告》顯示“丁克一族”早已經超過60萬且近年還在逐年增長,一、二線城市增速更明顯。上海丁克家庭的占比高達12.40%,其次為深圳,占11.80%,再次是北京,約為10%。[10]因此,盡管普婚普育依舊是中國人的婚育特征,35歲及以上無子女人口占比很低,終身不育的比例更低,故無孩家庭在全部家庭中的占比很低,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經濟社會結構的持續調整,這類家庭的規模也在穩步增長。

3.家庭規模小型化

家庭轉變最突出的特點是規??s小。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第一次全國人口普查時,平均家庭規模不足5人,1964年略有上升,從4.33人升至4.43人,此后則持續縮小。如表1所示,1990年首次降至4人以下,2000年降至3.44人,2010年降至3.10人,2020年僅為2.62人,“三口之家”這一傳統家庭模式已不再普遍,家庭規模史上最小。

在中國人口總量繼續增長期,與家庭規模縮小相對應的是家庭戶數量和小型家庭戶數量的大幅上升。從表1可知,在1982—2020年間,中國總人口從10.16億人升至14.12億人,增長了38.98%;而家庭戶數量從2.20億戶升到4.94億戶,增長了124.55%。同時,在1~3人的小型戶中,1~2人戶的占比持續上升,從1982的18.05%升至2020年55.07%;4~5人中型戶的占比先升后降,從期初的37.90%降至期末的19.34%;6人及以上大型戶穩定下降,從1982年的28.00%降至2020年的4.58%,中、大戶型的家庭占比分別減少了15.56、23.42個百分點。值得一提的是1人戶和2人戶的占比分別從2000年的8.30%升至2020年的25.39%、從17.05%升至29.68%,分別增加了17.09、12.63個百分點;相反,3人戶、4人戶、5人戶、6人戶、7人及以上戶分別減少了8.98、9.80、7.45、2.05、1.47個百分點。2020年1~3人戶共計約3.76億,其中,1~2人戶共計約2.72億;2人戶占比接近30%,已取代3人戶成為占比最高的家庭戶類型。

4.代際結構扁平化

在小農社會,多代戶比例較高;[11]而近40多年家庭代際結構扁平化。第一,一代戶成為最主要的家庭戶類型。1982—1990年一代戶的占比大體穩定,約為13%;此后,它在全部家庭戶中的占比跳躍式上升:2010年其數量由2000年的7389.27萬戶升至13736.31萬戶,增長了85.90%,超過全部家庭的1/3,是增速最快的家庭類型;2020年其數量進一步增至24461.50萬戶,比2010年增長了78.08%,幾乎占到全部家庭的一半,成為最主要的家庭戶類型。第二,二代戶由主要家庭戶類型退居其次。1982年和1990年二代戶比例均約占全部家庭的2/3,但1990年后持續走低,2020年為36.72%,降幅超過30個百分點。第三,多代戶比例穩中有降:2020年以前這類家庭始終約占全部家庭的1/5,總體趨穩,但近10年快速降低,2020年為13.78%。

家庭代際結構的扁平化與家庭規??s小之間互為因果:家庭人數少、代數也會較少;反之,家庭代數少、家庭規模也會縮小。如表2所示,在一代戶中,2人戶和1人戶的占比最高:2010年2人戶占比最高,但2020年1人戶取代2人戶,成為一代戶中占比最高的家庭類型。同理,在二代戶中,3人戶占比最高、其次為4人戶:2010年二者分別占25.39%、12.75%,2020年分別占18.85%、8.69%。而在多代戶中,5人戶占比最高、4人戶次之:2010年分別為6.90%、4.63%,2020年分別為4.55%、4.12%。當前一代戶主要是1人戶,二代戶主要是3人戶,多代戶主要是5人戶;2020年一代1人、一代2人及二代3人為主流的家庭戶類型,占比高達66.64%。

5.居住安排網絡化

家庭規模縮小與居住安排的網絡化同樣互為因果。傳統的家庭模式主要包括單人家庭、核心家庭、主干家庭/直系家庭、聯合家庭/復合家庭/擴展家庭。由父母和未婚子女組成的核心家庭曾是主要的家庭型態,但改革開放后其占比持續降低;在一代人中有兩對或多對夫妻的聯合家庭同樣越來越少。家庭成員分散多地的“網絡”家庭正在替代聚族而居的“點狀”家庭。如圖1所示,過去40年中國的家庭型態變中有常、常中有變:部分家庭形式相對穩定,但有些家庭形式卻明顯在變。在1982—2000年的全部家庭中,核心家庭始終約占2/3,主干家庭和聯合家庭約占1/8~1/5,單人家庭約占6%~9%,其他家庭約占1%。

盡管核心家庭仍是最主要的家庭形式,但其具體型態卻不相同:夫妻二人核心家庭占比上升,包括未婚子女的標準核心家庭占比降低;[12]同時,主干家庭長期穩定,直到近年才明顯走低。單人戶的快增而標準核心和主干家庭的走低意味著,家庭成員由過去聚集于某地的“點狀”形式轉向散布在多地的“網絡”形式,彼此之間更為獨立,更能適應現代社會的生活方式和節奏。居住離散化使得家庭規模進一步縮小、代數減少,從而使一代戶、一人戶均成為上升最快的家庭類型。不過,在家庭外在樣態變動之時,未成年子女與父母同住依舊是家庭居住安排的底線,[13]網絡式家庭“離而不分、分而不解”,且更具彈性,可分可合。

6.空巢家庭普泛化

子女從父母家庭中分離出去獨自生活,構成空巢家庭(當前也有青年空巢家庭,但這不是本文的關注重點)。這類家庭并非當下出現的新現象,但它在經濟社會轉型過程中顯得更為突出。生育水平的降低、人均預期壽命的延長,家庭規模的縮小、代際獨立的居住安排等既增加了空巢家庭的比例,也使空巢出現的時間提前了。過去空巢家庭一般出現在老齡時期;當下因子女外出就學或就業,低齡空巢家庭的數量和比例大大增加,很多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便已開始了空巢生活。[14]

獨生子女家庭的空巢到來期更早、存續期更長。但是,若子代不離開親代家庭,則無論是女兒出嫁還是兒子娶媳,都不一定增加空巢家庭的比例。而且,部分空巢家庭只是理論而非真實的空巢,因為子女只是暫時離家;結構性或情感性因素可能驅動子女重新回歸親代家庭,或親代搬去與子代同住。在農村地區,親子之間多毗鄰而居,這也不算真正意義的空巢,故空巢家庭的占比可能低于數據呈現的水平。

在有65歲及以上人口家庭戶中,老年空巢戶的占比穩定增長(見圖2)。2000年該比例為22.80%(單人戶占11.50%,夫妻戶占11.40%),10年后在有65歲及以上人口的家庭戶中,空巢戶為31.80%。2020年的空巢戶達到43.60%,比2010年增加了11.80個百分點。同期老年單人戶在有老人家庭中的占比從16.40%升至22.50%,老齡夫妻戶在有老人家庭中的占比從15.40%提高至21.00%,兩類空巢家庭分別增加了6.10、5.60個百分點,即過去10年老年人單獨居住的家庭類型增長態勢明顯。

7.年齡結構趨老化

1949年前中國人的生育率高、子女數量多,而死亡率高、人均預期壽命短(35歲),故家中老年人口少、少兒人口多,年齡結構年輕,“家有一老,如有一寶”。當前,壽命的延長與子女數量減少交織,家庭老年人口增多、年齡結構趨老,有老人家庭比重上升。近40年家庭老年人口數量增加了一倍多,少兒人口數量減少了約2/3。表3的數據顯示人口老齡化趨勢與家庭年齡結構老化趨勢齊頭并進。1982年家庭中0~14歲人口超過1/3,65歲及以上人口不足5.00%;2010年0~14歲人口降至16.61%,65歲及以上人口升至13.30%。家庭中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數量由1982年的0.22人升至2010年的0.41人,0~14歲人口數量則從1.48人降至0.51人。

2000年有65歲及以上人口的家庭在全部家庭的占比已超過1/5;在21世紀的第一個十年內,該比例增加了1.84個百分點,第二個十年則增加了4.96個百分點。2020年在全國4.94億戶家庭中至少有一個65歲及以上人口的家庭有1.33億戶;有一個和有兩個65歲及以上人口的家庭戶分別占16.63%、10.10%(見表4),長壽時代家庭老年人口越來越多。

8.家庭樣態多元化

在現代化進程中,家庭結構變遷的一大特點是多種非傳統型家庭(如單親、再婚、同居、同性戀、留守家庭、隔代家庭等)在全部家庭中的占比穩步上升。

第一,單親家庭有所增長。單親家庭因喪偶、離異、未婚生育、分居等原因而形成。[15-16]改革開放后,喪偶式單親家庭的比重下降,因其他原因所致的單親家庭占比上升。雖然中國的非婚生育率很低(2010年約130萬人因非婚生育而未取得戶口),[17]同居也多是暫時現象,對單親家庭的貢獻不大,但其規模日漸擴大。

第二,重組家庭越來越多。與離婚和喪偶相伴的除單親家庭外,再婚或繼親家庭日益增多。民政部門的數據顯示1996年全國登記再婚的人數為86.20萬人,占全部登記結婚人數的4.59%;2007年再婚人口超過全部登記結婚人數的10%,絕對規模為203.10萬人;此后再婚人口規模持續上升,2019年達到455.90萬人,幾乎占登記結婚人數的1/4。2020年再婚人數有所減少,為400.10萬人,但仍然占登記結婚人數的24.57%。

第三,留守與流動家庭持續增多。在過去幾十年,中國見證了史無前例的人口空間流動浪潮。出于家庭利益最大化考量,核心家庭成員往往分開居住,或流動、或留守。盡管隨著時間的推移,流動人口家庭化趨勢日增,但已婚流動人口的子女和配偶留守老家,或夫妻流動、子女與祖輩留守的現象并不鮮見,催生出留守兒童、留守婦女和留守老年人群體,完整家庭在一定時期內變為不完整家庭。2000—2010年農村留守家庭戶從5400萬戶增至13021萬戶,分別占全國家庭戶總數的15.50%、32.40%。[18]留守家庭以兩代人一起留守為主,祖輩與孫輩、母親與年幼子女是主要形式。與留守家庭相對應的還有流動家庭。流動家庭主要分布于城鎮地區,往往也不完整,更可能是“網狀”家庭:一家人分居在老家和外地,或老家、本地和外地,居住模式更為復雜。

第四,隔代家庭穩步增長。在成年人口死亡率很低時,隔代家庭主要是因中間一代外出就業所致,故大部分隔代家庭是留守家庭;祖父母代替父母,在兒童養育方面發揮主要作用,是一項促進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家庭策略。[19]1990年這類家庭占全部家庭的0.71%,2010年占2.30%。新世紀后,有65歲及以上人口的隔代家庭規模持續擴大。2000年有一個65歲及以上人口與未成年人同住的家庭戶為791867戶,老年夫婦與未成年人同住的有722315戶;2020年這兩類家庭戶的規模分別為1364913戶、1401748戶,分別比2010年增加了499751戶、625313戶,增幅分別為前一個十年的6.24倍、10.75倍(見圖3)。盡管這一統計口徑中的親屬戶并非都是由(外)祖輩和(外)孫子女組成的隔代家庭,但從中國的傳統來說,隔代家庭主要由這類家庭構成。與2010年相比,2020年這兩類家庭在有老人家庭中的占比略微增長,分別從0.98%、0.88%升至1.03%、1.06%。

此外,同居等親密關系日漸普遍。雖然同居多屬暫時行為,往往隨婚姻的形成而消失,但其普遍存在佐證了切爾林的婚姻“去制度化”理論,[20]婚姻由制度婚邁向伙伴婚,向擴展個體選擇和自決權利的個體化婚姻轉變。

二、家庭結構轉變的動因、后果與政策困境

家庭結構轉變既深受制度因素、結構因素和觀念因素的影響,[21]也會帶來一系列經濟、社會、文化后果,影響家庭凝聚力,進而可能外溢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1.家庭轉變的動因

家庭一直在變。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五四運動”先后沖擊著傳統家庭,成為家庭革命的前奏曲,但這些變革都未觸及小農經濟基礎,故中國家庭依舊穩定。1978年后中國的人口、經濟、政治、社會、文化都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轉變。新的制度、結構與社會文化力量共同推動家庭自發自覺地轉變,“家本位”被“個人本位”所取代。

第一,制度因素改變了幾千年家庭對于個體的意義。限制性的生育政策直接縮小了家庭規模。1972年國家就開始倡導“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生育規范,繼而于1980年開始推行長達35年的限制性生育政策。嚴格的政策規則、獎懲兼顧的推行手段、滴灌式的“少生優生”“優生優育”宣傳倡導,驅動人們被動或主動地限制生育數量,形成了大量的獨生子女家庭。這直接縮小了家庭規模,重塑了家庭代際結構與家庭形式,進而沖擊家庭關系、制約傳統家庭功能的發揮。

公共服務和福利制度減弱了家庭之于個體的價值。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公共服務和公共福利制度相繼建立與完善,單位、文教衛生機構、休閑娛樂設施、社會化養老服務等分別承擔了部分家庭功能。比如,養老保險的全面普及使更多老年人可實現經濟自養,由此減弱了長輩對子女的依賴度,子女不再是父母晚年生活的唯一保障,其邊際效用減弱;商品房制度的改革改變了代際的居住安排,親子均可過上彼此獨立的生活;社會分工的越發精細使衣食住行的諸多方面無須家庭親力親為,可通過購買服務實現,故對年輕人而言,家庭不再是個體生活的必要選擇,由此為晚婚、晚育甚至不婚不育行為的現實合理性提供了支撐。

性別與婚姻制度的變革“祛魅”婚姻對于個體的效用。在小農社會,生兒育女、傳宗接代是女性的不二選擇,夫為妻綱、“從一而終”是其宿命,男外女內、女性相夫教子是約定俗成的性別分工,性別關系與婚姻制度相互強化。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大力推進性別平等,女性全面參與社會勞動,成為家庭的重要經濟支柱。性別平等、夫妻彼此尊重、共同成長與自我實現成為新時代的性別規范,家事共擔、決策共謀成為夫妻關系的基準。同時,避孕技術的發展打破了傳統的“婚、性、生、養”環環相套的固有鏈條以及將性生活限定在夫妻之間的倫理規制,性生活可脫嵌于婚姻,而低生育率減弱了子女作為父母婚姻“黏合劑”的功能。再加上數字技術對私人生活的侵入加劇了夫妻矛盾、降低了婚姻魅力、增強了婚姻的替代性,推動了婚姻制度轉變,進而對家庭行為帶來深刻影響。

第二,宏觀結構性因素變遷動搖了傳統家庭結構的根基。出生率與死亡率的雙降分別縮小了家庭規模、增加了家庭老齡人數。1953年中國的總和生育率超過6,出生率為37.00‰;1982年前者降至2.87,后者降為22.30‰;2020年二者分別為1.30和8.50‰。生育行為決定子女數量,個體壽命影響老年人口數量。當死亡率很高時,長輩很難活到重孫出世;而當人均預期壽命大大提升且與過低的生育率相聯手時,就會增加長者數量、老化年齡結構、提升空巢家庭比例。

公共教育擴張重構了代際關系與夫妻關系。2020年中國人口的文盲率低至2.67%且主要集中在高齡老年人群體中;2023年受過高等教育之人升至15.00%。越來越多的青年人外出就學,這拉大了親子之間的空間距離、削弱了父輩對子代的掌控,提升青年人就業和職場發展能力,改善其社會流動性。高等教育給予女性更多的非農就業與發展機會,增強了她們向上流動的能力,持續改寫著傳統的性別模式,形成更為自由的婚戀意愿,重構兩性的婚姻關系。進而,這會推遲婚育年齡,產生小家庭偏好,侵蝕大家庭傳統和居住安排。

城鎮化與非農就業機會進一步打破原生家庭的束縛。改革開放開啟了中國的工業化、城鎮化、現代化、市場化的序章,也拉開了人口流動的大幕。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城鎮化率由1978年的不足20%升至2023年的66.16%,其中人口流動貢獻巨大。1982—2020年流動人口從657萬人增至3.76億人,增長了56.23倍,從占全國總人口的0.66%升至26.62%。人口流動可能導致夫妻之間、親子之間分開居住,既縮減了家庭規模、改變了居住安排,也形成了大量的流動家庭、(隔代)留守家庭等。同時,城市的異質性和數字技術的發展拓展了流動人口的生活場域與視野,擴大了交往空間,推動了婚育家庭觀念的嬗變。特別是數字技術的勃興、商業服務業的發展提升了女性的經濟獨立性和社會地位,打破了小農時代男外女內的性別分工模式,導致家庭結構、功能、關系及夫妻婚姻協商能力等的連鎖反應,這可能是幾千年來家庭領域最深刻的變革。

第三,年輕人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對傳統家庭理念“釜底抽薪”。年輕人流行寧可不婚也不湊合的婚戀觀?;橐鍪侨松?、家庭喜事、國家大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生兒育女、享天倫之樂曾是中國人對婚姻的向往?;橐鲂袨樯钍芑閼儆^的影響。當前,年輕人的婚戀觀變化很大:從盲目結婚到自由戀愛,從現實戀愛到“嗑虛擬CP”,從門當戶對到自主選擇,從“從一而終”到“各生歡喜”,從“制度性婚姻”到“陪伴式愛情”再到“個體化婚姻”,婚姻進一步去制度化。志趣相投、三觀一致成為婚姻締結的“月老”,自我價值實現與幸福生活體驗成為維系婚姻的“安全繩”。通過美好愛情走向幸?;橐?、通過幸福婚姻組建溫暖家庭這一人性意愿面臨挑戰;家庭形成推遲、穩定性下降、脆弱性上升等都是婚戀觀變遷的現實呈現,進而傳遞到家庭結構方面。

年輕人從“我要生”轉向“要我生”的生育觀。生育觀是特定社會環境中生育主體對待生育問題的看法、態度和主張,是支配人們生育行為的內生動力,也是影響生育水平的深層次、根本性原因,受特定時期的人口特征、經濟結構、社會制度、文化觀念等因素的影響。在小農時代,生育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構成,植根于家文化和村落文化中,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宗法、家族制度為制度保障,生育于個體地位、家庭發展和國家強盛都十分重要。而經濟社會轉型全面弱化了生育的微觀與宏觀意義與價值,改變了人們的生育目的、生育意愿以及對生育質量的追求:生育不再是家庭要事,而是個人私事,“不婚不育保平安”“底線生育”(基于理性思考的最低限度生育數量)等觀念流行,無孩家庭增多。

年輕人從“以家為本”轉向“以人為本”的家庭觀。傳統中國以“家”為本,而非“以人為本”;“人”為“家”存在、為繼嗣而活,“祖先-父母-自己-子女”猶如一條永不斷絕的河流,故中國自古就把婚姻、生育、養老緊緊地聯系在一起,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等是家庭觀念的核心,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是家庭倫理的基本,白頭偕老、生兒育女亦是人們對天倫之樂的美好向往。當前,“兒孫自有兒孫福,沒有兒孫我享福”的調侃,婚姻無必要、家庭無意義的思潮,透視出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遠離甚至拋卻傳統的家庭觀念,更強調個體自由與獨立。

2.家庭轉變的后果

家庭轉變是工業化、城鎮化與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既有積極意義,也對經濟社會發展形成挑戰,帶來一連串多米諾骨牌式效應,直接影響家庭關系重構、削弱家庭功能、制約家庭長期發展能力建設。

第一,“生育、養育和教育”困境。家庭規??s小、代際居住模式變化直接制約家庭的撫幼功能。生育、養育和教育成本持續攀升,生育意愿持續走低。在少子化時代,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期待越來越高,而家庭內部的支持功能降低。這一高一低加劇了生育的經濟成本、時間成本、機會成本,“生育、養育和教育”成為家庭難以承受之重,年輕人不想生、不敢生,家庭的人口再生產功能極大弱化。在微觀層面,這將嚴重損傷家庭長期發展潛能,削弱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很多家庭可能淪為風險家庭;在宏觀層面,這也會對人口高質量發展形成挑戰。

“生娃”與“升職”如同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在市場化環境下,母職與公職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家庭結構轉變與社會優質資源和服務不足,使家庭的養育觀念和行為嚴重內卷與異化?!耙磺袨榱撕⒆?、為了孩子的一切”,不多生就只能“重養”,由此帶來精細育兒、過度育兒、密集母職。這既加大了生育者的職育平衡難度,也減損了生兒育女的幸福感,降低了孩子對于生育主體的價值,成為“低生育陷阱”的要因。部分女性或不得不中斷就業,或采取靈活就業模式,由此可能制約女性職場發展;另一些婦女或不得不放棄二(多)孩生育,犧牲理想生育意愿。工作與家庭這兩個人生的重要場域難以兼顧,阻遏了婦女對美好生活的追求。

第二,養老難題。家庭存續期和代際鏈條延長表明家中需要贍養的長輩人數增加。贍養是家庭的核心功能之一,老年人需要更頻繁的生活照料、更多的經濟贍養、更好的人文關懷和精神慰藉。然而,居住的離散和代際中心下移意味著家庭的日常照護能力降低、經濟支持重心改變、情感慰藉弱化,部分家庭面臨撫養和贍養雙重困境。老年人經濟支持減少。當前老年人雖然自養能力增強,但部分老年人尤其是農村老年人對子女的經濟供養依賴依舊較大,而子女數量的減少無疑會降低老年人的經濟支持。傳統中國的代際關系是一種反哺模式,長輩撫育子代、子代反哺長輩;在少子老齡化時代,家庭關系由老幼并重、以老為尊轉向恩往下流、以子為重的新模式,代際資源分配不公,啃老現象普遍存在,長輩或自愿或被迫地犧牲自我。當贍養與撫養之間出現矛盾時,犧牲長輩福利以滿足后輩需求是常見的家庭平衡策略。

家庭養老人手出現“赤字”。家庭規模減小和結構簡化直接帶來家庭養老人力資源的短缺,日常生活照護人手尤其不足,子代常?!坝行臒o力”,一些老年人尤其是高齡獨居、獨生子女或失獨家庭、獨生子女傷殘家庭的養老困境更為突出。再加上勞動力的外流導致家庭居住安排的變動,加劇了老年人日常生活照料資源的短缺,使得生活難以自理的老年群體可能陷入無人照料的困境。

家庭對老年人精神贍養減弱。家庭結構簡化、型態多樣與居住安排的分散和“網狀”家庭對“點狀”家庭的替代以及家庭年齡老化等,使其代際關系轉向“接力模式”,老年人可從子女身上獲得的精神慰藉資源減少,孤獨感增強、效能感流失。相反,啃老現象普遍存在,“全職兒女”這一復雜現象的出現,透視出職場與養老雙重焦慮。

第三,治理難點。家庭穩定性的脆弱化所帶來社會風險。育兒困境和養老難題都會加大家庭的脆弱性,再加上人口流遷、不婚率與離婚率的快速上升,這種脆弱性可能演化為家庭風險。近年中國成為世界上離婚率上升最快的國家之一。[22]2022年全國結婚率為4.8‰,比上年下降0.6個千分點,離婚率為2.0‰,部分省市的離婚結婚比超過50%。同居等新樣態親密關系因缺乏法律制度的支持而更不穩定,利益相關群體的權益和福祉均難保障,由此降低了家庭抵御風險的能力。

各類非傳統型“家庭”的增長對家庭支持政策與服務形成挑戰。一般情況下,單親家庭福利水平較低、社會支持較少,陷入多維貧困的概率更大,單親母親家庭尤其如此。離異單親家庭依然面臨世俗偏見,影響家庭成員的社會融入。而且,因父(母)親角色的缺失,子女的教育和心理發展水平不如與雙親共同居住的孩童,[23]情感表達與心理、精神健康[24]以及成年后的經濟社會地位獲得也受到負面影響。[25]單親母親的自我適應與發展也會受到阻遏,[26]這也是基層社會治理的難題。

留守家庭面臨多重困境。父(母)親角色的缺失(尤其是父母雙重角色的缺失)?可能帶來留守兒童身心健康、學業落后等問題。[27-29]女童可能面臨日常侵害等特定風險,男童可能遭遇更大的身體安全和行為失范風險;親代或行為榜樣或日常陪伴與心理慰藉的長期缺失可能使?留守兒童孤單無助,造成情緒不穩、?自卑和抑郁等情緒。[30]同時,因父(母)親無法直接參與子代教育,?很多留守兒童學業不佳、成績下降,?也缺乏教育渴望,從而限制他們的知識和技能發展,?影響未來職業的選擇和發展。[31]?隔代留守家庭所面臨的困難更大、難題更多。

一方面,伴隨家庭結構、家庭關系與家庭倫理觀念的嬗變,家庭難以獨自承擔生育、養育、贍養等方面的責任,亟須政府出臺友好政策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中國家庭政策在制定和實施過程中存在明顯不足:當前法律法規和政策文件對家庭支持政策缺乏系統論述,政策主體性模糊、系統性缺乏、社會性弱、空白點多,既有家庭政策多屬應急干預或“打補丁”,多數家庭政策在實踐中成為其他政策的附屬,分散化、碎片化、局部性、特殊性等特點突出,以家庭為聚焦的系統性、協同性、全程性、全局性與前瞻性(遠景規劃)支持政策不足,難以從更普泛意義上對更多家庭形成有效的政策支撐。這不僅影響政策的執行效率,也限制了家庭政策整體效能和家庭福利的提升。在經濟社會大變局時代,家庭越來越難以獨立應對各種風險和不確定性,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需要家庭政策的支持。

三、家庭轉變的政策回應

深入改革和完善家庭政策,盡快建立以家庭為基本單位的支持體系和制度安排,對家庭轉變作出有效回應,構建家庭友好型社會,既是時代訴求,也是提升家庭福祉與生活質量的重要制度安排;反過來,和諧穩定且能履行婚嫁、生育、就業、贍養、情感慰藉等基本職能的萬千家庭對社會的良性運行與協調發展可起到基礎性保障作用?!笆逦濉睍r期,立足家庭,將家庭老、小、中青年群體的支持政策作為公共支持政策的突破點、創新點、關鍵點,以紓家庭養老之憂、育兒之難、職育平衡之困,增強家庭長期發展能力。

1.將家庭優先視角融入所有相關政策,為回應家庭轉變提供價值引領

第一,重視家庭,注重家庭在公共政策中的地位。在數智時代,結合當前國情和既往治理經驗,高度關注家庭轉變及其后果,加快探索積極家庭政策,以“幼有所育”等“七有”民生為主線,將家庭納入各領域的政策框架中,構建撫幼、養老、助工的綜合性家庭政策框架,盡快實現家庭政策的積極轉向。借鑒推動社會性別主流化的做法與經驗,推動公共政策中家庭視角的主流化;以滿足家庭需求、解決其困境為導向,建設家庭友好型社會,為回應“生育、養育、教育”困境、養老難題、治理難點提供價值支撐和方向性引領。

第二,改變家庭政策取向,關照所有家庭。一方面,增強對非傳統型尤其是脆弱家庭的政策和服務支持,保障每一類家庭的基本福祉與個體發展機會,提升公共服務的精準度,增強家庭自我化解矛盾和危機的能力。關注單親、留守、老年獨居等家庭的生存與發展困境,通過財稅補貼與公共服務,為其創造更好的生活環境,緩解家庭不穩定與發展的風險,阻斷貧困的代際傳遞。高度重視留守兒童的教育權益、身心健康、行為規范問題,持續改善流動兒童入學的轉學政策,擴大高中階段隨遷入學以及異地高考比重,滿足流動和留守老年人的各種訴求。另一方面,解決目前家庭支持政策對象覆蓋狹窄,即重特殊家庭、輕普通家庭訴求的問題,更好地回應基層社會的治理難點。

第三,構建家庭發展或家庭友好評估指標體系,檢驗公共政策的實際效用,進而完善政策,切實賦能、增能新時代的家庭發展?;诋斍凹彝グl展特征,對家庭未來發展態勢和需求進行前瞻性考量,明確評估目標、選取關鍵指標、構建指標體系框架、設定權重和評分標準等,形成一個科學、合理、全面的評估體系;同時,基于該評估體系收集、分析數據,檢驗與家庭相關的公共政策的實際效用,認識政策效果,找出政策短板(如:是政策內容方面的問題還是政策執行過程中的問題),提出政策的優化路徑與改進方向,以使家庭政策更好地服務于家庭訴求。

2.建立健全家庭支持三大體系,為回應家庭轉變提供制度和服務保障

第一,家庭支持政策體系。將促進家庭發展上升為國家戰略,從家庭全生命周期出發,出臺有利于從婚嫁開始到解體消亡的家庭各生命周期的政策體系,營造促進家庭發展的制度氛圍,積極推動適應家庭發展新特征的政策制度設計。打造積極的、始于婚嫁、關注孕產-育幼-助工、養老等全程性的政策體系,推動家庭基本功能的正常發揮,促進家庭團結與和諧,增強各類家庭應對風險與長期發展能力;同時,充分考慮家庭的多樣性,在對部分困境家庭進行政策傾斜時,擴大家庭支持政策的覆蓋面,促進各類家庭平等使用社會資源,統籌政策的整體性與精準性,增強政策的包容性和韌性。

第二,家庭老幼服務體系。建立基本家庭服務制度,包括婚戀輔導、生育、托幼、養育、養老、家庭關系調適、心理疏導、失獨和留守人員關愛等重點服務;建設家庭服務中心,整合社區養老、托幼、社會工作等力量。拓展城鄉家庭服務網絡,完善支持家庭的公共服務體系,形成多元、便利、高品質的家庭服務供給格局;發展家政、養老、托幼等家庭服務產業,減輕家庭勞務負擔。優化社區老幼服務功能,建成“政府主導、市場擴面、社會補充、家庭為基、社區依托”的“五位一體”的老幼服務體系;培育立足社區的“家庭鄰托式”“老幼愛同堂式”服務模式,提供全方位、專業化、普惠性兼營利性、可持續、更便捷的公共服務;將“隔代照料”納入托育服務體系,地方政府基于財政水平為隔代照料者提供適度補貼,社區為隔代照料者提供“菜單式”“喘息式”“指導性”健康和育兒服務,全方位打通公共家庭服務。

第三,家庭支持支撐體系。落實財政、稅收、土地、住房、教育等支持政策,以家庭為納稅主體、以家庭總體負擔確定補貼與納稅額度,確保經濟支持普惠所有家庭、兼顧特殊家庭;將育幼養老補貼等政策調整為分級補貼制度;推動公共住房向多子女家庭傾斜;推進教育公平與優質教育資源均衡供給;引導房地產和其他消費市場適應家庭的新變化,為單人家庭和大家庭等提供更多選擇與服務,助推職住平衡。推動城鎮化從以個人為中心向以家庭為中心轉型,建立財政轉移支付與人口流動掛鉤的機制,促使城市更好地滿足流入家庭的需求。探索以家庭為單位優化財稅政策的渠道,給予多代同住家庭所得稅、貸款、購房和汽車搖號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實行以家庭為單位稅收制度,并根據家庭照料兒童、老年人、病患等情況,進行差異化的個稅抵扣。

3.增強家庭支持的全程性與全局性,回應“生育、養育、教育”困境與養老難題

加快生育友好型社會建設,降低生育成本。通過時間支持、資金補貼、服務供給、就業保障、環境(硬件設施、共育文化、法律支撐)建設、育兒友好氛圍營造等手段,完善產假、陪產假、夫妻育兒假和家庭照護假制度,從保障職工生育權、保護長者健康權出發,推行家庭休假制度,健全假期用工成本分擔機制,保障職工假期待遇。加大育兒的經濟支持,將靈活就業女性、患不孕不育癥育齡人群的輔助生殖費用納入醫保范疇,加快形成面向廣大家庭的普惠性托育服務體系、提高服務供給水平、改善供給結構、優化供給質量、保障供給安全。有效落實“雙減”政策,營造平和的育兒軟環境,建設友好的育兒硬環境;支持祖輩照顧孫輩,探索將家庭照料納入托幼養老家政服務體系,以體檢、補貼等形式支持照料者,從而提振家庭的生育意愿,且能生善育。

優化對育齡婦女(及其丈夫)的勞動就業支持,緩解職育平衡困境。探索彈性的工作時間和空間,通過加強對女性就業的社會監督、消除勞動力市場的性別歧視,保障婦女在就業創業、勞動報酬、職業健康與安全等方面的權益,解決公共領域的性別歧視,為女性生育后的職業發展創設有利的條件,推動其高質量充分就業。落實就業能力提升計劃,加強新就業和返崗女性的指導培訓,提供就業信息,強化就業創業幫扶,幫助有意愿的離崗母親順利重返工作崗位。激發企事業單位的社會責任感,鼓勵企業針對員工情況,在全面執行國家規定的各類育兒相關假期制度的基礎上,積極探索符合員工訴求和企業利益的育兒支持模式,營造家庭友好、重視家庭的企業生態。稅務、人社等部門對企業提供有價值的實際獎勵,減輕企業負擔,從而有效解決“職育平衡”難題。

健全社區居家養老服務體系,緩解養老難題。強化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適老的配套設施、周全的養老服務,在熟悉的環境中加大對老年人(尤其是高齡、空巢、失能或失智老年人)的支持與關愛力度,確保提供契合需求的家庭養老支持;積極探索公私合作、政府購買服務等模式,把為家庭提供所需服務、增強家庭發展能力作為基層治理的一項重要工作;發揮非政府組織的積極作用,動員社會力量廣泛參與養老撫幼工作,解決家庭養老人手的“赤字”問題,形成多元化的養老服務支持體系。借助“三社”力量,發揮社區低齡、中齡老年人口的作用,讓他們以適合的方式陪伴年齡更長的老年人,增強其效能感和精神福祉。

4.培育新時代積極健康的婚育家庭文化,推動治理難題的有效解決

培育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與家庭觀。一是增強宣傳的針對性。在高校普遍開展婚姻家庭社會學課程,在社區全面開展與婚戀家庭相關的趣味講座,進行正面引領,讓積極的婚戀觀、生育觀、家庭觀進學校、進課堂、進社區。尊重年輕人的自我選擇,引導他們養成適時婚嫁、適齡生育、適度生育、優生優育、性別平等、責任共擔、代際和諧的新觀念,營造甜蜜愛情、幸?;橐?、美好生活、和諧家庭的文化氛圍。二是創新宣傳載體與模式。摒棄空洞說教、利用積極案例,組織創作積極向上且寓教于樂的文藝作品,通過微電影、短視頻等多種形式,宣揚婚育家庭對于個體的意義與價值,講清積極婚育中蘊含的促進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大事理”,闡明積極婚育亦能促進家庭幸福、增強家庭避險和抗險能力的“小道理”。三是加強宣傳隊伍、陣地、機制建設。將宣傳積極婚育文化與滿足群眾優生優育、家庭健康等需求結合起來,幫助群眾在接受服務中感悟、理解和踐行積極的婚育家庭文化;及時回應社會爭議并對輿情進行監督、引導。

探索建立婚俗改革長效機制。一是引導年輕人對婚姻家庭保持合理期待。積極發揮婦聯、共青團、總工會等群團組織的作用,以健康和有效的方式,常態化地開展主題鮮明、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青年聯誼交友活動,為適婚青年提供更多的婚戀機會。二是推動婚嫁領域的移風易俗。舉辦集體公益婚禮,為新人贈送婚育手冊和愛心禮包;將婚事新辦、喜事簡辦等婚嫁新風納入村規民約、自治章程,加大對文明婚嫁的宣傳教育和對婚嫁陋習的治理力度,培樹自覺踐行文明婚俗的典型、發揮其示范引領作用,提高群眾對文明婚嫁的認識。三是以婚姻登記處為治理陣地,增強結婚登記的“儀式感”,培育尊重婚姻、敬畏婚姻的觀念與責任擔當,改善婚姻經營能力,提升婚姻質量。加強婚姻全過程服務,提供婚前輔導與過程咨詢,把對非必要離婚的心理疏導與糾紛調解工作作為婚姻治理的重要內容,提供有針對性的心理干預和解決方案,改進婚姻關系,增進家庭生活的質量與穩定性。

弘揚優良家風。注重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的結合,汲取優秀傳統文化養分,滋潤新時代家國情懷。將家風建設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程、貫穿學校教育全過程;推動年輕人從生命的由來、延續和價值等角度來理解家、建立家,感知親情的可貴、家人的珍貴、家庭的寶貴,體悟家不僅是人的生命之源、情感認知之源、素質能力之源、生活意義之源,也是“人類于自然和世俗世界中的終極價值之源”。通過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事例,宣揚婚育家庭的價值;將婚育新風融入社區治理,提供青年婚戀、生殖健康、優生優育、育兒知識等指導與服務;把好家風與鄉規民約、市民公約結合起來,推動其從精神層面的“深入”到實際行動的“淺出”,以婚姻文明新風尚引領新時代的新生活。

營造和諧健康的家庭生態。弘揚尊老、愛老、孝老的優秀文化傳統,營造平等包容、相互理解、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彼此扶持、共同欣賞、家事共擔、子女共育的夫妻文化和分工觀念,激發父親在家庭生活中的積極作用,履行孝老愛親、撫幼助弱的職責;踐行嬌兒不枉不縱、愛子有度、計之深遠的育兒理念,扭轉尊老不足、愛幼有余的家庭風氣,形成代際和諧和代內共生的家庭氛圍,增強家庭的凝聚力、抗逆力、穩定性,提升家庭成員的歸屬感,更好地發揮家庭功能。

中國近5億家庭是社會的基礎,在養老撫幼、情感慰藉、經濟支持、風險抵御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在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生產、提供社會保護、完善社會治理、傳承社會文明方面具有基石作用,在凝聚社會、促進團結、維護和諧、建設文明中具有戰略作用;在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中,家庭的作用將更為重要。直面家庭的新變化,認清家庭的新挑戰,回應家庭的新問題,加強對“一老一小”和中青年群體的支持,解決他們面臨的難題,有助于更好地應對家庭轉變帶來的各種挑戰,提升家庭發展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菊華.互聯網技術下的家庭轉變[J].北京行政學院學報,2024(1):96-106.

[2]胡湛,彭希哲.中國當代家庭戶變動的趨勢分析:基于人口普查數據的考察[J].社會學研究,2014(3):145-166.

[3]王躍生.百年來中國家庭結構研究的回顧與展望[J].杭州師范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1(5):79-88.

[4]張麗萍,王廣州.中國家庭結構變化及存在問題研究[J].社會發展研究,2022(2):17-32,242.

[5]胡湛,彭希哲,王雪輝.當前我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領域的認知誤區[J].學習與實踐,2018(11):101-108.

[6]王丹,張桂鳳,涂愛仙.回顧與展望:中國家庭政策研究四十年綜述[J].青年探索,2023(5):53-65.

[7]Quesnel-ValléeA,MorganSP.MissingtheTarget?CorrespondenceofFertilityIntentionsandBehaviorintheUS[J].PopulationResearchandPolicyReview,2003(5):497-525.

[8]陸學藝.當代中國社會結構研究報告(全四冊)[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98.

[9]劉芳.中國家庭結構變遷及發展趨勢研究:基于家庭微觀仿真模型[D].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2022.

[10]梁爽.中國60萬丁克家庭,比“老無所依”更需要擔心的真相[EB/OL].(2024-06-21).https://news.qq.com/rain/a/20240619A03P4E00.

[11]李景漢.李景漢文集(第二卷):定縣社會概況調查[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9:125.

[12]彭希哲,胡湛.當代中國家庭變遷與家庭政策重構[J].中國社會科學,2015(12):113-132,207.

[13]楊菊華,何炤華.社會轉型過程中家庭的變遷與延續[J].人口研究,2014(2):36-51.

[14]楊菊華.生命周期視角下的中國家庭轉變研究[J].社會科學,2022(6):154-165.

[15]陳芳.我國“單親家庭”研究述評[J].西北人口,2008(5):114-119.

[16]劉鴻雁.單親家庭研究綜述[J].人口研究,1998(2):63-67.

[17]王向賢.兩孩政策、非婚生育和生育觀的變革[J].山西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1):7-12.

[18]秦敏,呂利丹.我國農村留守人口規模、家庭結構與發展趨勢[J].延安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0(4):77-84.

[19]杜本峰,唐語新,趙若彤.隔代撫養對困境家庭兒童抗逆效果的影響:教與養的中介作用[J].青年研究,2023(6):1-11,91.

[20]CherlinAJ.TheDeinstitutionalizationofAmericanMarriage[J].JournalofMarriageandFamily,2004(4):848-861.

[21]楊菊華.生育政策與中國家庭的變遷[J].開放時代,2017(3):12-26.

[22]楊菊華.中國離婚潮的變動軌跡與性別模式:經驗數據中的理論邏輯[J].探索與爭鳴,2023(9):111-124,179-180.

[23]王梅,溫煦,呂燕,等.家庭結構對于青少年健康行為的影響[J].體育科學,2012(5):34-41.

[24]黃霞.情感表達與精神健康:一項關于單親青少年的實證分析[J].中國青年研究,2021(8):76-84.

[25]吳愈曉,王鵬,杜思佳.變遷中的中國家庭結構與青少年發展[J].中國社會科學,2018(2):98-120,206-207.

[26]沈尤佳,程園園.單身母親的收入和時間貧困研究[J].山東社會科學,2014(11):71-79.

[27]秦敏,朱曉.父母外出對農村留守兒童的影響研究[J].人口學刊,2019(3):38-51.

[28]王藝橙,范興華,陳佳靜,等.留守困境與兒童學業成績:品格優勢與未來取向的鏈式中介作用[J].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23(4):984-988.

[29]ZhouM,MurphyR,TaoR.EffectsofParents'MigrationontheEducationofChildrenLeftBehindinRuralChina[J].PopulationandDevelopmentReview,2014(2):273-292.

[30]范志宇,吳巖.親子關系與農村留守兒童孤獨感、抑郁:感恩的中介與調節作用[J].心理發展與教育,2020(6):734-742.

[31]王興,李葉葉,周天宇,等.中國農村留守兒童教育研究二十年:基于結構主題模型[J].農業圖書情報學報,2023(9):43-56.

[責任編輯李新偉]

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ChineseFamilyandPolicyResponses

YANGJuhua

(PopulationandEthnicDevelopmentResearchCenter,MinzuUniversityofChina,Beijing,100081,China)

Abstract:Nearly500millionfamiliesarestillthefoundationofChinesesocietypresently.Theystillplayauniqueroleinraisingchildrenandsupportingolderadults,providingemotionalcomfort,economicsupport,andprotectingagainstrisksthatfamilymembersencounter.Theyarealsothecornerstoneinstimulatingsocialvitality,facilitatingsocialproduction,providingsocialprotection,improvingsocialgovernance,andpassingonsocialcivilization.Additionally,theyplayastrategicroleinpromotingsocialcohesionandsolidarity,maintainingsocietalharmony,andconstructingthesocialistcivilization.Usingtheaggregatedatafrommultiplewavesofnationalpopulationcensuses,supplementedbyrepresentativesamplesurveydata,aswellaslogicalandtheoreticalthinking,thisworkanalyzesthechangesinChina'sfamilystructure,exploresthecausesandconsequencesofthetransformationofthefamilystructure,andreflectsonthemeasurestocopewiththeconsequencesof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family.TheresultsshowthatthecurrentstructureoftheChinesefamilyischaracterizedbyeightmajortransformations,e.g.,delayedageoffamilyformation,expansionofchildlesshouseholds,smallerfamilysize,fewergenerations,networkedlivingarrangements,universalizationofempty-nesthouseholds,agingofagestructure,anddiversificationoffamilytypes.Inthelastdecade,one-personandone-generationhouseholdshavebeenthefastestgrowing,whilethestandardnuclearfamilyhasbeenthefastestdeclining,householdtypes.Familychangeistheinevitableresultofstructuralchangessuchasindustrialization,urbanizationandmodernization,andisalsodeeplyinfluencedbyinstitutionalandattitudinalfactors,whichinturnbringaboutaseriesofeconomic,socialandculturalconsequencesforpopulationcharacteristicsofChinaandfamilyfunctionsandrelationships.Theimpactsarebothpositiveandnegative,whichmayhavespillovereffectsonfamilycohesionandlong-termdevelopmentcapacity,andposechallengestoeconomicdevelopmentandsocialstability.Specifically,macro-structuralforceshaveshakenthefoundationsoffamilystructurerootedinagriculturalmodeofreproduction,andinstitutionalfactorshavediminishedthemeaningofthetraditionalfamilyforindividuals.Moreover,youngpeople'sviewsonmarriage,childbearing,andthefamilyhavereconfiguredthevaluesof,andeventakena“biteoutof”thetraditionalconceptoftheextendedfamily,thusbringingaboutthedifficultiesinchildbearingandchildrearing,inold-agesupport,andinsocialgovernance.However,currentpublicpoliciestendtoemphasizetheresponsibilityofthefamilytothestateandneglectthestate'ssupportforthefamily;theytendtosupportindividuals,ratherthantosupportthefamilyasawhole,andtheytendtofavorthevulnerablefamilyovertheordinaryfamily.Thismakesitdifficulttorespondeffectivelytotheproblemsthatthemajorityfamilyfacesduetothestructuraltransformationofthefamily.Itis,therefore,necessarytocarefullystudyandpaycomprehensiveattentiontothenewsituations,problemsandfeaturesofthefamily,makethedemandsofthefamilyanimportantpartofthegovernmentresponsibilityatalllevels,incorporatethemintotheoverallplanninganddeploymentofstategovernance,andestablishamechanismforprovidingfamilyservices.Itisalsonecessarytoimprovethesystemforworkingwiththefamily,collaborateonfamily-supportingpolicies,helpresolvefamilyconflicts,andtoenhancetheabilityofthefamilytodevelopinthelongterm.Intheperiodofthe15thFive-YearPlan,itisnecessarytobaseoureffortsonthefamily,makingsupportpoliciesfortheelderly,children,andyoungadultswithinfamiliesasbreakthroughpoints,innovativeaspects,andkeyelementsofpublicsupportpolicies,integratingafamily-firstperspectiveintoallrelevantpolicies,andprovidingguidancetovaluethefamily.Thethreesystemsoffamilysupportshouldbeestablishedandimprovedtoprovideinstitutionalandserviceguaranteesforrespondingtothetransformationofthefamily;thewholeprocessoffamilysupportshouldbestrengthenedtorespondtothedilemmasofchildbearingandchildrearing,andthedifficultiesincaringfortheolderadults;andapositiveandhealthyfamilycultureinthenewerashouldbecultivatedtopromoteeffectivesolutionstotheproblemsofsocialgovernance,soastoalleviatethefamily'sworriesabouttheelderly,thedifficultiesinchildcare,andthedifficultyofbalancingworkandparenthood,andtoenhancetheabilityofthefamilyforlong-termdevelopment.Inviewoftheimportantroleofthefamilyforindividualsandsociety,relevantpolicymakingshouldalsotakefullaccountoffamilychangesandplacethefamilyattheforefrontofpublicpolicy.Inotherwords,theconstructionofafamilypolicyshouldnotbeastopgapmeasurefortheStateduetothepressureonitshumanresources,butrathershouldbeaimedatenhancingthefunctioningofthefamily,itsresilienceandthebuildingofitslong-termdevelopmentcapacity.

KeyWords:FamilyTransformation,FamilyChange,FamilyStructure,FamilyLifeCycle,FamilyFunction,FamilySupportPolicy

主站蜘蛛池模板: 国产sm重味一区二区三区| 91青青视频| 91午夜福利在线观看精品| 日韩精品资源| 青青青视频91在线 | 国产网站免费| 岛国精品一区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国产视频一二三区| 国产免费高清无需播放器| 深爱婷婷激情网| 欧美精品xx| 中文字幕中文字字幕码一二区| 永久毛片在线播| 中文字幕日韩久久综合影院| 国产真实乱人视频| 日韩欧美视频第一区在线观看| 一本无码在线观看| 久久综合干| 国产激爽大片高清在线观看| 成人在线综合| 香蕉视频在线观看www| 91蜜芽尤物福利在线观看| 四虎永久在线视频| 69av免费视频| 亚洲天堂在线视频| 亚洲天堂2014| 国产综合网站| 久久成人国产精品免费软件| 国产欧美日韩va另类在线播放| 麻豆精品国产自产在线| 亚洲欧美极品| 极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 无码国产伊人| 美女亚洲一区| 国产黄色片在线看| 国产真实乱子伦精品视手机观看| 亚洲无线国产观看| 久久久久人妻一区精品| 亚洲无码四虎黄色网站| 99re精彩视频| 老司机午夜精品视频你懂的| 3344在线观看无码| 国产精品成人免费视频99| 国产性生大片免费观看性欧美| 99成人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v欧洲精品| 国产在线观看成人91| 91福利在线看| 特级做a爰片毛片免费69| 欧美日韩导航| 国产另类乱子伦精品免费女| 国产一级α片| 日日拍夜夜嗷嗷叫国产| 成人午夜久久| 国产97视频在线|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在线观看| 免费a在线观看播放| 亚洲精品天堂自在久久77| 欧美在线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午夜少妇精品视频小电影| 国产高清毛片| 欧美国产三级| 丰满人妻久久中文字幕| 91香蕉国产亚洲一二三区| 一级不卡毛片| 香蕉99国内自产自拍视频| 99久久亚洲精品影院| 国产激爽爽爽大片在线观看| 国产精品不卡片视频免费观看| 国产91色| 精品综合久久久久久97超人| 91啦中文字幕| 中文字幕精品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欧美19综合中文字幕| 欧美精品啪啪一区二区三区| 91小视频在线播放| 精品国产网| 国产在线观看91精品亚瑟| 欧美国产综合视频| 成人av专区精品无码国产| 亚洲无码熟妇人妻AV在线| 亚洲日本一本dvd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