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付式消費是一種不斷發展變化的商業模式,新情況、新問題不斷涌現。美國、日本和英國的相關經驗表明,針對預付式消費的立法監管,核心是加強對預付費卡發行者和商家的監管,從而在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基礎上促進行業健康發展。
美國是預付式消費的先行者,早在1976年就在地鐵交通系統中開始使用預付費卡。從發行方式上看,美國的預付費卡主要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業務主體自行發行的封閉型或私人型預付費卡;另一類是通過支付卡公司(或金融機構)發行的開放型或品牌型預付費卡。
盡管美國并沒有制定統一的規制商業預付費卡的專門法律,但隨著商業預付費卡的發展和廣泛應用,美國已建立起健全的監管體系。
一是存款保險制度。這是指一個國家或地區設立一個或多個專門的存款保險機構,并強制商業銀行按照吸收存款的一定比例向存款保險機構繳存保險金的制度。在商業銀行運行的過程中,每吸收一筆存款都需要按照一定的比例來繳存保險金。當商業銀行出現流動性危機時,存款保險機構將向投保銀行提供幫助,或替破產銀行向儲戶進行賠償。美國的存款保險制度已經走過100多年的歷程,在預付式消費領域也發揮了一定的保障作用。
二是預付費卡監管制度。隨著預付費卡的發展,美國出臺了一系列法律法規來進行監管。早在1978年美國就頒布實施了《電子資金劃撥法》,即“E規則”(RegulationE)。“E規則”當時規制的是借記卡的發行和使用。2004年,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提出修訂“E規則”的方案,以加強對預付費卡的監管。但在該方案中,監管部門只提出將薪水卡歸入“E規則”的適用范圍。薪水卡是針對個人的獨立賬戶,可以在不同地點、不同領域使用,與普通銀行卡相似。而其他預付費卡,包括禮品卡、旅游卡等都沒有被納入“E規則”的適用范圍。在次貸危機之后的2009年,美國頒布施行《信用卡責任和信息披露法》,再次對“E規則”進行修訂,提出商家發行的預付費卡必須明確標注有效期,并進行信息披露。
三是預付費卡備付金監管制度。美國各州均通過《資金匯兌法》來監管預付費卡發行人,進而維護預付費卡備付金的安全。在次貸危機之前,《資金匯兌法》主要用來監管非銀行機構發行的支付產品,如貨幣指令或旅行者支票等。次貸危機后,美國各州都頒布施行了新的《貨幣匯兌法》,用于監管預付費卡,通過對預付費卡備付金用途的限制來保障資金的安全。例如,新法要求售卡機構將未動用的資金100%投資于高度安全的領域;預付費卡備付金必須在特定期限內匯兌到獲得許可經營匯兌業務的賬戶中,由專門機構進行保管。
四是預付費卡未使用余額的處理制度。對預付費卡或其他憑證內未使用的余額,美國各州按照《無主財產法》予以處理。在部分州,將一定期限內預付費卡或其他憑證內的余額當作無主財產,不能由經營者無償占有,要按照該州的《無主財產法》上交州政府保管。各州根據實際情況,其保管期限長短不一致,最長為7年,最短為2年。這樣可以有效防止發卡機構濫用消費者資金的現象發生。
日本針對預付式消費有一套專門的法律規制體系,對預付費卡的申報登記、地位繼承、保證金制度、運營監管等實施全方位監管,并且明確了預付費卡發行協會的法律地位。
一是申報登記制度。根據《資金結算法》的規定,日本預付費卡按發行和兌現方式分為兩大類:單用途預付費卡(自家發行型)和多用途預付費卡(第三者發行型)。對單用途預付費卡實行事后報告制度,對多用途預付費卡實行事前登記制度,其申報與登記都由日本政府機構受理。首先,要在基準日進行余額申報。基準日指每年的3月31日和9月30日。余額指預付費卡發行所獲得的備付金余額。其次,機構負有相關事項變更的通知義務。當發行機構的發行情況以及預付費卡備付金余額發生變化時,發行機構應該及時向監管機構進行報備。
二是保證金制度。預付費卡發行方應在基準日的翌日起2個月內,將相當于該基準日使用余額的二分之一以上之金額作為發行保證金,委托距離主營業所最近的寄存機關保管,并向政府機構報備。預付費卡持有人的債權在發行保證金范圍內,有先于其他債權人受清償的權利。
三是地位繼承制度。地位繼承是指讓渡與預付費卡發行有關的全部業務時,或涉及發行者的合并、分割及自然人繼承時,該業務的受讓者或法人、合并后存續的法人,或因合并設立的法人,因分割而全部繼承該業務的法人、自然人等,繼承預付費卡發行者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在發行主體終止的情況下,持卡人的利益也受到法律保護。發行自然人死亡時,一般繼承人有償還預付金額的無限責任;發行法人解散時,清算人或破產財產管理人應該立即報告政府機構,進行解散登記,并公告通知持卡人。預付的金額作為一般公司債務或一般破產債權進行清償。

四是監督管理制度。日本政府部門對預付式消費的規制有五項職權:一是審查報告權。預付費卡的發行人必須將自己經營的信息如實向政府主管部門報告。二是現場檢查權。主管部門工作人員有權調查有關預付消費的情況,同時可以進入預付式消費經營者的經營場所,對其財產狀況、會計賬薄、業務活動等進行檢查,使監督管理制度落到實處。三是責令改善權。當經營者侵犯預付式消費者的權益時,政府主管部門有權責令經營者采取措施改變經營狀況,或者改變業務方法,確保消費者的權益不受侵害。四是取消登記權。政府主管部門行使這項權力,主要是針對第三方發行預付費卡的情況,發行方有不正當行為時,主管部門有權取消其登記權。五是監督處分權。在預付式消費活動中,經營者有弄虛作假、不履行保證金義務、以不正當手段得到預付式消費經營資質等行為,政府部門可以進行行政處罰,并追究其刑事責任。
五是發行協會制度。日本設立了性質為社團法人的預付費卡發行協會。它具有中立性,是有一定強制性約束力的自治組織。其主要職能包括:指導會員發行預付費卡及訂立合同,解決預付費卡使用中出現的問題。
此外,《資金結算法》還對預付費卡的記載事項,相關企業的分拆合并、退出市場、清算程序,預付費卡的贖回手續等諸多問題進行了詳細規定。
根據英國的法律制度,預付費卡是預付式消費合同的權利義務載體。英國通過對預付費卡的監管,實現了對預付式消費合同中的消費者權益的保護。相關機構將銀行和非銀行金融機構發行的預付費卡作為監管對象,圍繞預付費卡的資金安全、卡內余額和使用期限等問題,對預付式消費展開一系列監管活動。
預付費卡監管承載著保護預付式消費者合法權益、維護金融秩序等多重任務,其基本路徑和方式在于強化對發卡人的監管。英國法律規定,為完善預付費卡的監管,應當明確發行主體和程序,針對預付費卡的發行采取一整套監管方法。根據風險的不同,分別采用申報制和登記制——前者針對商家自主發行,后者適用于第三方發行。
首先,確保適格的發卡人發行預付費卡。剔除商業預付費卡不良發行者,在市場準入上確保預付費卡的交易安全。自主發行預付費卡的可以是自然人或法人,均須申報并接受嚴格監管;對于第三方發行預付費卡的情況,審查則更為嚴格,審查范圍涵蓋發卡機構法人和負責人。
其次,對預付費卡發卡人及卡內預存金額、用途等實施嚴格監管。通過確保預付費卡所存款項的安全,防止發卡人濫用購卡人的預存資金,從而保證發卡人的償還或者支付能力,實現對持卡人權益的保護。
編輯:姚志剛""winter-ya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