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發展數字經濟并將其上升為國家戰略。習近平總書記表示:“要大力發展數字經濟,做大做強數字經濟”,強調要“加快數字經濟等領域立法步伐”“健全法律法規和政策制度,完善體制機制,提高我國數字經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
數字經濟是繼農業經濟、工業經濟之后的主要經濟形態,是世界經濟發展的重要推動力量。當前,數字經濟正推動社會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深刻變革,是我國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新發展格局的重要依托。發揮立法的引領、推動作用,加快制定數字經濟促進法,是推動新時代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舉措。
根據對于數字經濟發展的規律把握,筆者認為,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應突出和落實好以下五方面的定位:
首先是基本法定位。數字經濟促進法定位首先是數字經濟發展基本法。目前,數字經濟領域還存在立法較為分散,全面性、系統性不足的問題;同一事項不同部門做出的規定還存在沖突情況,協調性、統一性不足;某些重要的數字經濟事項如數據安全、數據開放、人工智能、自動駕駛等領域存在立法滯后的情況,引領性、推動性不足。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應定位為我國數字經濟基本法,注重數字經濟立法的全面性、系統性和協調性。
其次是促進法定位。數字經濟促進立法,主要目標是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當前,數字經濟已成為世界各國競相發展的重點領域。數字經濟發展情況將影響甚至決定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和競爭能力。當前,我國還存在數字經濟基礎設施不完備、數字要素流通不暢等一系列問題,有待通過專門立法推動問題解決、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此,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應明確和落實其促進法功能定位,推動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再次是保障法定位。數字經濟發展,涉及各方面主體權益和安全保障問題。主要包括個人方面的個人信息權益、消費者權益;企業方面的商業秘密權益、生產經營者權益;政府等公共部門的數據權利、社會管理權力、稅收權力;國家的主權、安全和發展等重大利益的維護和保障等。同時,開放經濟下,數字經濟立法需保障相關境外有關主體的權益。由此,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應充分做好各主體的權利的維護和保障。
從次是規制法定位。以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為核心的數字經濟發展迅速,有力推動了經濟社會發展。但同時我們也應該注意到,其中出現了數據過分采集、泄露、濫用、侵權,網絡詐騙、網絡色情、網絡非法集資,危害國家安全等一系列風險以及危害他人乃至國家利益和安全的問題。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對于上述現象應予以立法規制,保障和促進數字經濟沿著正確的軌道健康發展。
最后是涉外法定位。數字經濟的開放性、跨境性,必然導致數字經濟法治的涉外性。我國近年來提出了《“一帶一路”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倡議》《攜手構建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行動倡議》《新時代的中國國際發展合作》《金磚國家數字經濟伙伴關系框架》等一系列倡議,以不斷推進數字經濟國際合作。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需要充分考慮數字經濟國際合作和交流的立法促進和保障功能。
在把握好數字經濟發展規律的前提下,結合我國數字經濟發展的實際,數字經濟促進法應重點規范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立法明確數字經濟功能和發展方向。黨中央明確,發展數字經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戰略,促進數字經濟應遵循創新驅動、服務實體、規范安全、普惠共享、開放合作的原則,應培育數據要素市場,推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從而建設數字經濟強國。因此,通過立法,對數字經濟的地位功能和發展方向應予以明確。
二是立法明確完善數字基礎設施體系。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高度重視數字基礎設施建設并多次強調:要按照統籌規劃、合理布局、集約高效的原則,加快建設信息網絡、算力、新技術基礎設施,推動傳統基礎設施對數字經濟的適應性優化。因此,應通過立法將數字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各級政府經濟社會發展規劃予以促進和保障。
三是立法明確數據資源的有效利用。應通過立法,支持建立統一的公共數據資源目錄,組織建立公共數據共享支撐體系,推動實現數據和相關業務系統互聯互通,并納入各級政府評價考核;通過設立金融、醫療、交通、地理空間等領域的公共數據專區,推動公共數據開放和社會化應用;通過設立數據交易所,允許單位和個人采用合法方式開展數據服務和數據產品交易活動。

四是立法明確支持數字產業化建設。應通過立法,支持數字產業基礎研究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支持高新企業、高校院所、研發機構、開源社區探索前沿領域,做大做強高端芯片、新型顯示、基礎軟件、工業軟件、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經濟核心產業集群);支持開展自動駕駛全場景運營,培育推廣智能網聯、智能公交、無人配送機器人等新業態;支持互聯網醫療發展,鼓勵提供在線問診、遠程會診、機器人手術、智慧藥房等新型醫療服務。
五是立法明確支持產業數字化建設。應通過立法,支持產業互聯網平臺整合產業資源提供遠程協作、在線設計、線上營銷、供應鏈金融、互聯網醫療等創新服務,建立健全安全保障體系和產業生態;推動數字金融體系建設,支持金融機構加快數字化轉型;加快農業農村基礎設施的數字化改造;支持和引導在線教育、在線旅游、網絡游戲、數字藏品等數字消費新模式的規范發展。
六是立法明確加強數字化治理。應通過立法,明確各級人民政府及有關部門加強新型智慧城市的統籌建設,建立統籌調度機制,統籌規劃和推進社會治理數字化轉型,基于“政務服務一網通辦”“城市運行一網統管”等數字化基礎設施支撐平臺,提升城市治理和服務的智慧化水平;公共機構應當通過多種形式的場景開放引導各類市場主體參與智慧城市建設,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提供測試驗證、應用試點和產業孵化的條件。
七是立法支持數字經濟重點地區先行先試?;趨^域協調發展戰略、區域重大戰略、主體功能區戰略等國家戰略,應立法支持京津冀、長三角、粵港澳大灣區等區域及城市推動數字經濟試點,支持云計算、人工智能、物聯網、工業互聯網、區塊鏈、虛擬現實和增強現實等重點領域數字經濟發展,不斷完善與數字經濟發展相適應的政策法規體系、公共服務體系、產業生態體系和技術創新體系。
八是立法明確維護數字經濟安全。應通過立法,明確依法保護個人、單位、國家與數據有關的權益,任何單位和個人在從事數據收集、存儲、使用、加工、傳輸、共享、開放、交易等數據處理活動中,都應當遵守法律法規,遵循公序良俗和科技倫理,不得危害國家安全、公共利益以及他人的合法權益;明確數據處理者應當建立數據治理和合規運營制度,嚴格落實數據安全保護制度建設、數據出境安全自評估和評估申報等。
九是立法明確開展數字經濟開放合作。應通過立法,積極推進深化數字經濟產業國際合作,在技術合作研發、數據治理方案、人才溝通培養等領域開展友好協作,探索對接國際的政策規則體系,建立有助于打造國際數字之都的開放包容營商環境;鼓勵企業加入全球數字經濟產業分工,鼓勵龍頭企業在境外設立研發設計和生產制造基地,打造高效的數字經濟供應鏈和全球產業鏈;支持數字經濟重點企業參與制定國際性標準。
發展數字經濟,是我國把握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新機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選擇。數字經濟作為新經濟形態,具有新型的運行模式、組織體系、行為方式和社會關系,蘊含著新型的權利歸屬、權益保護、規則界定、政府職能、法律責任、風險防范、沖突解決等問題,必須通過創設新的法律框架和法律規則來加以促進、協調和規范。加快數字經濟促進法立法,將推動我國健全完善數字經濟現代治理體系,促進和保障新時代我國數字經濟高質量發展。
(作者系上海社會科學院法學研究所副所長、研究員)
編輯:黃靈""yeshzhwu@fox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