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法國評估、展望和績效局公布的調查數據顯示,近百萬名青少年在學校遭受過欺凌,6%至10%的學生在上學期間都經歷過某種形式的欺凌。值得警惕的是,在技術高速發展的今天,網絡欺凌在法國成為主要的欺凌形式。持續不斷的欺凌行為導致悲劇性結局,在過去10年里,法國15歲以下的人群中企圖自殺的人數顯著增加。
在法國,校園欺凌行為被定義為一種發生在特定情境中,由一個或多個學生對不具備自衛能力的同伴持續施加語言或身心暴力的行徑。為維護中小學校園安全,法國于2023年9月發布“防治校園欺凌部際計劃”(簡稱“pHARe計劃”),提出“100%預防、100%監測、100%解決”的反校園欺凌的目標。
“pHARe計劃”要求在學校或學區層面成立一支專門負責處理欺凌事件的5人團隊,為學生家長舉辦培訓講座,以引起他們對子女在校情況的關注;在所有公立中學選拔“反對校園欺凌學生大使”并定期為其提供培訓,以充分發揮同伴支持的作用。此外,針對教職人員,法國利用國家遠程學習平臺開發出一套預防和打擊校園欺凌的在線培訓課程,以提高教職人員應對校園欺凌的專業能力。
在“pHARe計劃”的框架下,法國開展了三項極具特色的反校園欺凌宣傳行動:一是設立“全國反對校園欺凌日”,所有學校均需按要求專門安排2小時的時間,用于與打擊校園欺凌相關的教育宣傳。鼓勵學校在當天通過組織展覽、講座、角色扮演等活動,提高學生對校園欺凌行為的認識。二是設立“拒絕欺凌獎”,鼓勵學生通過制作海報和視頻來表達對欺凌現象的看法。三是設立“更安全的互聯網日”,著重開展防治網絡欺凌教育活動。
針對嚴峻的校園欺凌問題,法國政府采取了多項預防和管理措施。
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在每所中學里至少任命了一名反騷擾協調員,負責協調和領導反騷擾政策。法國還推出了一項旨在動員和培訓教職人員干預校園欺凌的“燈塔計劃”,目前已在大部分中小學推廣實施,后續將逐步擴大范圍。
法國各級政府鼓勵受害青少年舉報校園欺凌現象,并要求學校制定打擊校園欺凌的專門性策略。支持學校采取多種宣傳活動,一方面,提高公眾對青少年所遭受的身心暴力的認識,深化理解并彌合成年人與學生之間的觀念鴻溝;另一方面,揭露那些看似無害的話語背后所隱藏的“罪惡”,呈現觀念上的差異。
法國原有兩個應對校園欺凌的熱線電話,分別是面向家長和受害青少年的“3020”、針對網絡欺凌的“3018”。“pHARe計劃”啟動后,這兩個熱線電話號碼被統一為“3018”,適用于一切針對校園欺凌的求助。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增加了對反騷擾求助熱線協會的資助,并提供多方面的資源,如組建了一支由心理學家、律師和信息專家組成的專業團隊。據悉,這條專線保持每周7天、從早9時至晚11時的運作。
一般情況下,求助問題都能迅速解決。專業團隊會認真傾聽受害者的心聲并與事件中的校方保持溝通。還會密切且持續地關注受害者家庭,直至欺凌問題得到解決。例如,普瓦捷市教育局在收到求助信息后的短時間內妥善處理校園欺凌情況,學校校長也立即接待了相關的求助學生及其家庭。
有教育專家表示,及時處理欺凌報告和求助,為受害者和家庭提供專業知識與相關支持極為重要。設立熱線電話,傾聽受害者的心聲和向學校領導提供建議是有益的探索,相關人員還會確定在何種情況下相關學生能夠在良好的條件下繼續接受教育,并在問題得到解決之前一直關注這些家庭。
對于情節嚴重的案件,法國實施嚴厲的措施。根據相關計劃,在小學教育中,如果一個孩子的故意或重復行為對其他學生的安全或健康構成明顯風險,施暴者可被強制轉學,以減少對受害學生的二次傷害。依據施暴者欺凌行為的輕重程度及其家庭情況,或將要求施暴者及其家長共同參加公民責任培訓。法國為當事雙方提供了有效的司法協商渠道,也支持受害方申請各類賠償等。在網絡上欺凌學生的人也將受到制裁,若受害學生出現自殺情況,施暴者將面臨刑事風險。
值得一提的是,2024年初,法國在1200所學校試點開展同理心課程的項目,后該項目于2024年9月推廣至所有學校。同理心課程每周課時為1—2小時。在具體實施方面,教育部門發放了“學校同理心課堂教學包”,從認知、情感、社交技能三方面為教師提供指導。游戲和討論是組織同理心課堂的常見形式,具體包括在同學背上畫畫、向玩偶傾訴、利用展示板組織討論等。據了解,同理心是指能夠設身處地地理解他人的情緒和情感,體會他人的立場和感受,并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和處理問題的能力。它體現在情緒自控、換位思考、傾聽能力及表達尊重等方面。
2024年11月7日,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相關負責人宣布,每年將對學生進行一次匿名問卷調查,以了解他們可能遭受的欺凌經歷。3年級以上的學生可以自愿填寫問卷,調查結果將通知家長,以便其了解孩子“遭受了什么樣的痛苦”,提高家長對欺凌問題的認識。問卷結果不僅將作為判斷學生是否正遭遇校園欺凌的依據,還將以“年度校園欺凌晴雨表”的形式公布。
調查問卷涉及學生全天的活動,要求學生在2小時內回答完畢。在每道題目中,學生可以通過勾選1—4之間的選項進行回答。這些選項對應某些事件發生的規律性,即從“從不”到“經常”。
前兩組問題分為“與學校的關系”和“學校生活”兩大類。“與學校的關系”部分,學生會被問到“是否對上學產生任何恐懼的想法”,是否曾經“因為害怕學校里的某名或多名學生而撒謊待在家里”。中學生還需回答其他問題,如潛在的被排斥感、逃課、學習動力減弱或潛在欺凌對成績的影響。
至于“學校生活”部分,問題則與孩子過去的經歷有關,包括是否被排斥、受到侮辱和毆打的威脅,是否成為參與打斗或盜竊的受害者,其他學生是否妨礙自己平靜地度過課間或休息時間,是否存在其他學生在未經自己同意的情況下試圖脫衣服、觸摸或親吻自己的可能性,是否在網絡上受到誹謗、威脅、性言論騷擾,自己的照片、潛在的親密照片及個人聯系方式是否在未經自己同意的情況下在網絡上傳播,等等。
后兩組問題旨在查明欺凌是否總是由同一名學生或一群學生造成,以及被欺凌者是否已經向學校或家庭成員報告了自己或其他同學面臨的潛在困難。同時,接受調查的學生也會被問及自己的行為是否妥當。調查問卷最后詢問了學生是否知道熱線電話“3018”。
近期,法國國民教育和青年部相關負責人在巴黎索邦大學說,其本人也有過被欺凌的經歷,但那一代人不會去談論這些,這種沉默讓許多孩子內心的痛苦無處訴說。其表示,在80%的情況下,可以通過與施暴者進行對話來制止校園欺凌行為。其還呼吁采取比以往“更快、更嚴厲的懲罰措施”。
據悉,法國政界人士發起了一個反校園欺凌協會,旨在為學校提供對話伙伴,組織教職人員接受進一步培訓,并為受影響的家庭提供支持。發起人在電視臺的一檔訪談節目中解釋說:“為什么我會如此關注校園欺凌問題?因為我曾經也是受害者,那段經歷塑造了我。”他在講述這段經歷時透露,欺凌他的人“在博客上持續地侮辱我,說要毀了我”。他之所以此時“自曝”隱私,主要是為了宣傳當局防治校園欺凌的一系列行動。
法國校園欺凌現象背后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教育體制的不足、家庭教育的缺失及社會文化的負面影響。若想徹底解決這一問題,需要政府、學校、家庭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
編輯:張宏羽""zhanghongyuchn@hot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