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段精彩的體育人生,也是一個催人奮發的勵志故事。
孫麒麟,共和國同齡人,1949年10月29日出生在滬郊松江縣城廂鎮一個普通家庭。
從市郊田頭泥巴里走出,孫麒麟成為國家級教學名師、國際體育大賽裁判長,成為讓眾多奧運冠軍世界冠軍敬重的上海交通大學名師。
他是我國高校體育教育領域第一位國家級教學名師,以高尚的師德師風和人格魅力,贏得廣大師生的尊敬。50年來,孫老師碩果掛滿枝,桃李遍天下。
50年來,不管職務、職稱、社會地位有多大變化,也不管獲得多少榮譽稱號,孫麒麟始終不忘自己的“教師”身份,始終惦著莘莘學子,念著“課比天大”!
孫麒麟小時候就讀于上海市松江岳陽小學,初中、高中都在松江一中。在這兩所學校,他是“小名人”。
說起打乒乓,源于一塊乒乓板。孫麒麟讀小學二年級時,表哥見他對打乒乓有興趣,送他一塊牛筋乒乓板。那時,一幫乒乓小伙伴拿的都是光板,而他原本就動作靈活、反應敏捷,現在又手執利器,如虎添翼,將小乒友們一路碾壓。
就是這塊讓人眼睛一亮的乒乓板,讓“國球夢”與他相伴66年。
岳陽小學推薦他到縣少年宮乒乓球班接受培訓,孫麒麟至今記得少年宮瘦瘦的乒乓啟蒙老師叫王淵。寒來暑往,孫麒麟打出了一片新天地。兩年后,孫麒麟脫穎而出,小學五年級奪得松江縣兒童乒乓賽冠軍;進入松江一中后,初一斬獲松江縣少年賽冠軍;初三時,先奪松江縣男子乒乓賽冠軍,再獲上海郊縣組少年賽冠軍。15歲的孫麒麟在各種乒乓賽中,已先后戰勝十多位國家乒乓球一級運動員。
那時,“乒乓少年”的心中升騰起一個夢想,熱切期盼進入上海市專業隊,為國爭光,像容國團、莊則棟、徐寅生、李富榮一樣,在國際大賽中爭金奪銀,讓五星紅旗在賽場上高高升起。
沒承想,孫麒麟讀高一時“文革”驟起。1968年,孫麒麟聽從學校安排,赴松江縣城北公社農益大隊插隊落戶。在農村四年,他和村里農民打成一片,田里臟活累活搶著干,連年被評為“五好社員”“五好民兵”。
即使在那段特殊歲月里,他也沒有放下乒乓運動。村里沒有乒乓桌,只有公社有一張乒乓桌,遇農閑或雨天,他好幾次拿著榮獲冠軍后學校獎勵的紅雙喜乒乓板,步行到公社,揮拍過把癮。
機會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1972年,國家招收第一批工農兵大學生,孫麒麟進入了公社的推薦名單。
當大學夢重新燃起時,孫麒麟投身體育事業的理想也萌發了。他申報北京體育學院,很快,他以勞動鍛煉后的良好體能和專業乒乓水平的特長被北京體育學院錄取。
進入京城高等學府,孫麒麟非常珍惜深造機會。在校期間,他起早貪黑地學習專業知識,出汗出力投身體育訓練,各科成績出色亮眼。在校兩年,他加入了中國共產黨,擔任100多人大班班長和學校乒乓球隊隊長,借此提升了組織能力和服務精神。
在校期間,乒乓特長又給孫麒麟帶來難得的機會。那年,我國主辦亞非拉乒乓球賽,為了推行“乒乓外交”,國家體委抽調一批乒乓運動員去當其他國家參賽隊員的陪練,作為北京體院在讀學生的孫麒麟被派去當塞浦路斯和墨西哥球員的陪練;臨近大學畢業時,又被派去當柬埔寨和老撾球員的陪練。
1974年8月,孫麒麟從北京體院畢業分配到上海交通大學任體育老師。隨著我國一代代乒乓國手履創佳績,乒乓漸成“國球”,擅長乒乓的孫麒麟生逢其時;而上海交大又有重視體育的悠久傳統,更讓他有用武之地。
孫麒麟在體育授課中教授乒乓課程;后來,他新組建了校大學生乒乓隊,擔任主教練,并開始擔任上海市大學生乒乓球隊主教練。1992年起,他又任中國大學生乒乓球隊男隊主教練和領隊,征戰十多屆世界大學生錦標賽、世界大學生運動會,并先后摘得30多枚金牌。
孫麒麟在乒壇是多面手,他既是運動員,又是教練員,還是裁判員。在他的生涯中,只要是乒乓球的事,什么機會他都認真抓住。
孫麒麟進入上海交大從教的第二年,適逢上海組建乒乓裁判中心組,要求每個區派出一個代表參加,并給上海高教領域一個名額。這個名額派給了上海交大。就這樣,孫麒麟更忙了,每周四晚上到上海體育宮參加裁判培訓。1978年,中國乒協在福州舉辦高級裁判培訓班,全國有百余位骨干裁判參加集中培訓,并舉行統一考試,孫麒麟考取第一名。
1984年,孫麒麟被批準為乒乓球國家級裁判員;1988年被批準為國際級裁判員;1996年,他又在澳大利亞墨爾本考取乒乓球國際裁判長。1988年起,他擔任中國乒協裁判委員會副主任,在乒乓裁判工作上被委以重任,取得了出色的業績。
從第五屆至第十四屆全運會,孫麒麟有九屆被推選為乒乓賽副總裁判長、總裁判長或仲裁。在第八屆全運會開幕式上,他作為裁判員代表登臺宣誓。第43屆、45屆、46屆、48屆、49屆世乒賽,他擔任總裁判長或副總裁判長。他還7次擔任世界杯乒乓賽總裁判長。2002年他榮獲“中國乒乓球運動貢獻獎”,2008年在國際乒聯代表大會上,他被授予“國際乒聯貢獻獎”。
1974年8月22日,是孫麒麟分配到上海交大當體育老師的報到日。交大體育老師周錦堂將他領進體育館辦公室,向他介紹幾位老師:孟老師曾是保持23年競走比賽的全國紀錄創造者,許老師曾是全國赫赫有名的拳擊冠軍。而周錦堂老師曾是上海男籃主力隊員,兼任交大女籃主教練,他曾創造一項紀錄無人能破,就是站在罰球線上,接連投球153個,只只投進,從而打破了蘇聯功勛運動員保持的世界紀錄。這則新聞還登上了1960年的《新民晚報》。
他特別強調“要有精氣神”,體育課程要培養學生陽光、陽剛、健康、向上的品質。他激勵學生要“像獅子一樣強壯,像猴子一樣靈敏,像駱駝一樣耐久”。
原來,上海交大體育系老師,不少都是“重量級”人物。這讓年輕的孫麒麟深受教育,看到巨大差距,立誓要努力再努力,用心再用心,珍惜體育老師的寶貴崗位。
想要捧這只金飯碗,首先就要做好本職工作——上好課。
教學中,孫麒麟想到戲劇界老前輩常說的話“戲比天大”。其實,世上道理都是相通的,作為教師,他覺得必須確立“課比天大”的教學理念。
孫麒麟進校后,每周要上七八個班級的體育課,籃球、乒乓、田徑、體操、游泳,門門都教。他對每一堂課都認真對待,用心備課。除了按教綱常規備課外,他還要根據每個班級學生的不同情況,做出教案,仔細準備。他熱愛學生,親近學生,態度熱情謙和,將學生當家人看待。
他上體育課對學生要求簡潔明了:“動作要到位,身上要出汗。”他特別強調“要有精氣神”,體育課程要培養學生陽光、陽剛、健康、向上的品質。他激勵學生要“像獅子一樣強壯,像猴子一樣靈敏,像駱駝一樣耐久”。又說,“學生一身汗,老師也是一身汗”。他身教重于言教,每堂課都力求講解清晰,示范準確,教法得當,并注意分層次教學,他會留意對那些體質較弱、基礎稍差、不擅長運動的同學給予重點幫助,耐心引導他們重視體育,增強體質。課余,他也會啟發同學安排好作息時間,適當開展體育活動。為此,他住在學校,每天清晨不是輔導學生練單雙杠,就是陪同學們做廣播體操、長跑;到了雙休日,他常帶著學生參加各類比賽。
在體育教學的實踐中,他漸漸加深了對學校體育課程教育價值的認識,體育這門課程旨在喚醒學生對生活意義的理解,并自覺將體育納入自身生命質量的一部分。而同學們也打心里覺得,孫老師的課不僅能提高體能和運動技能,而且能健全人格,激發潛能,有利于應對人生挑戰。
孫麒麟潛心執教50年,也勤奮學習了50年。
在上海交大這所名校當老師后,他很快養成了自學的習慣。上課之余,他就靜心讀書,潛心研讀各種體育專業書籍、體育理論書籍及相關書籍,不斷給自己“充電”賦能。
1995年,由教育部定出培訓名單,已任交大體育系主任的孫麒麟被安排到母校北京體育學院“回爐”讀碩士研究生。他不負使命,以優異成績完成學業。
從教50年來,孫麒麟還經歷過國家級乒乓裁判和體育教材編纂,一輪輪的專業培訓及實踐,參加教育部全國高校體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工作等,使他歷練成我國體育界知名度很高影響力很大的綜合性高層次人才。
一面提升自己,一面教書育人,這是孫麒麟從教50年來的鮮明特色。
孫麒麟教授篤信教學相長、師生如友的古訓,很多學生都和他建立深厚友誼。一位塔吉克斯坦留學生跟他學打乒乓,很刻苦,孫老師送他一塊紅雙喜乒乓板,這位學生感念師恩,幾年后有一次到上海,還專程返校,贈送孫老師一幅他家鄉風景油畫;有一位韓國學生敬重孫老師的師德,寒假后返校將媽媽腌制的一瓶泡菜送他品嘗。
“能在上海交大這樣的名校做老師是我這輩子的幸運!”孫麒麟表示,他能取得今天的成績,一是靠乒乓球,二是靠交大。1974年8月,當他將“交通大學”這枚紅校徽佩在胸前時,心底升起一個堅定信念——要全身心投入體育教學,要將一生托付給上海交大。
上海交大有重視體育教育的悠久傳統。1922年,孫中山先生為交通大學技擊部題詞為“強國強種”,表達了強體救國的教育思想。
孫麒麟到上海交大體育系從教后,根據教學需要,不斷提出改進教案、修訂教材、分級施教、體教一體的改革建議,他的建議得到了歷屆學校領導的支持。
孫麒麟深感,作為一個大學老師,一要上好課,二要善于將教學實踐提煉,上升到理論。潛心學問是一個大學老師的本分,而根據教學實際,不斷修訂教材則是大學老師的職責。上海交大恰恰有潛心研究學問、重視編制教材的良好氛圍。
孫麒麟堅持探索新課題,勤于思考新難題,不知疲倦地撰寫論文、專著,并完成多項課題,積極參加全國大學生運動會科學論文報告會,他的多篇體育論文獲優秀論文一等獎。
他注重將最新研究成果納入教學、送進課堂。他注重研究高校體育文化,主持的《中國百年大學校園體育文化傳承與發展》國家社科基金重點項目的研究成果,已在全國高校中推廣。他結合教學實踐,主編的體育教材《體育與健康》教程(第5版),獲得首屆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及國家級精品教材等殊榮。他和毛麗娟教授、李重申教授合作編寫的專著《從長安到雅典——古代絲綢之路體育文化》一書榮獲第八屆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成果一等獎、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成果一等獎。
進校兩年后,孫麒麟就被提任上海交大體育系副主任;1990年至2010年擔任上海交大體育系主任,其間又兼任校體育運動委員會副主任、上海交大體育科研所所長。
孫麒麟在擔任上海交大體育系主任期間,積極探索交大體育課程體系和學科建設,經過多年教學實踐形成了上海交大體育特有的課程體系,且拓展學科建設、體育教學項目達40項,還組建了體育科學研究所,建立了體育文化基地。
鑒此,孫麒麟1992年被評定為教授職稱,1993年獲國務院專家特殊津貼,1991至2021年任上海交通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2015年,他與該校16位院士一起被評為講席教授,延長十年退休的他有機會實現“健康工作50年”的理想。盡管工作十分繁忙,但他堅持一線上課教書育人。2006年,他被教育部評定為“國家級教學名師”;2008年,國際乒聯授予他“國際乒聯貢獻獎”。
孫麒麟從上世紀70年代中期涉及乒乓裁判工作,到1984年被批準擔任國家級裁判后,數十年里執裁過難以計數的國內國際乒乓賽,加之他曾在國家青少年乒乓集訓隊任職和多年在全國大學生乒乓隊擔職的工作經歷,讓他近距離接觸過許多奧運乒乓冠軍、世界乒乓錦標賽冠軍、世界杯乒乓賽冠軍、亞運會乒乓冠軍和全運會乒乓賽冠軍。
他深切感受到,這一代代體育尖子優秀運動員們從小就在運動場上接受嚴格的專業訓練,在體育場館參加激烈的比賽,他們的青春年華都獻給了體育運動,讓五星紅旗一次次高揚在體育場館。然而毋庸諱言,這些優秀選手在文化學習上有所延擱。由是,孫麒麟就從內心深處冒出一個強烈的念想,應該為他們接受更高水平的教育竭誠呼吁。
孫麒麟將這個想法向校領導匯報。當時,上海交大黨委正在運籌恢復學校體育傳統,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發展規劃,正需要引進高水平體育人才,想啥來啥,一拍即合。上海交大站高看遠,在全國率先提出“體教結合”的辦學方針。
1984年,經上級領導部門批準,上海交大開始試辦預備班,招收了近20名體壇冠軍,預備班學時一年,教學內容先補習中學課程;一年后,學校再視各位學員的成績選拔錄取。孫麒麟老師是這個預備班的班主任。
因老師盡責,學員用功,預備班取得顯著成效。經教育部批準,1987年,上海交大成為全國高校第一批建設高水平運動隊的試點單位。此后“體教結合”的辦學方針在中央支持下,按照教育部、人事部、國家體委等中央六部委頒發的文件精神,納入正軌。
曹燕華、施之皓、倪夏蓮、劉國正、王勵勤、劉國梁、秦志戩、丁松、李菊、馬龍、許昕、于子洋、孫穎莎、王曼昱、樊振東等15位奧運冠軍和世界冠軍先后進入上海交大深造。同時,還有一批來自各省市的國際運動健將、優秀體育明星也嚴格按照中央六部委文件規定的條件,有序進入上海交大深造。
多年來,上海交大對這些“特殊學生”施行的教育教學是嚴肅的、嚴格的,甚至是嚴厲的。第一是實行國際上通行的“寬進嚴出”的規定;第二,堅持先進預備班進行一年補習的做法;第三,為每位學員量身定制個性化的授學方案;第四,特殊情況,學校采取送教上門或遠程授課的方式;第五,對個別基礎較差、成績不合格的學生,實行延長學制的辦法。多措并舉,以確保成績合格的學員方能畢業。
一批又一批優秀運動員在此深造,因此,這所百年學府又被網友譽為“上海交通體育大學”!
老一輩體育教育家清華大學馬約翰先生的人生經歷和蔣南翔校長“為祖國健康工作50年”口號一直激勵鞭策著孫麒麟。而今75歲的孫老師以交大講席教授的身份,每周打車從上海市區趕到上海交大閔行校區,給本科生上2學時“體育概論”課,給研究生上“運動競賽學”專業課;他仍然繼續關心著青少年體質健康工作,關心高校體育學科建設,關心“體教融合”水平的進一步提升,不知疲倦地忙碌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