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熟后的龍蝦殼鮮紅透亮,喜氣盎然,正應了過年的氛圍。
民以食為天,魚是國人春節食譜上必不可少的美食,寓意著來年家家戶戶“倉廩豐實”。“以往臘月,家家戶戶都要買上幾條青魚或者花鰱,用鹽腌漬,正月里,擺上席面。”在長江邊長大的吳瓊,對魚有著別樣的情感。受父親吳其法的影響,2011年,23歲的吳瓊回到家鄉郭莊。江水滋潤的這片土地水系縱橫,在這里,吳瓊跟隨父親學習水產養殖,而后又建立了自己理想中的水產養殖基地。
繁忙的臘月
作為句容市南河生態漁業服務有限公司總經理,臘月是吳瓊一年到頭最忙的時間段之一,即便周末,她都要忙到晚上,天黑透了才能休息。過年前,氣溫驟降,吳瓊要帶著大伙一起“清塘”。150畝水面的“生態浮床”并不是個小數目,幾片池塘里的魚、鱉都被成網撈上來,陸續放進溫室小池塘里,要花很多時間。
每當這時,熟門熟路的客人都陸陸續續找上門來購買,青魚、草魚、鰱魚、鳙魚,鯽魚、鳊魚、鱸魚、昂刺魚,種類豐富,讓人心生歡喜。“我們特別喜歡吃吳瓊養的魚和鱉。”一位客人說,“這里的水產品沒有土腥味,長得也好,逢年過節擺上餐桌,一家人吃得都很開心。”
“土腥味來自水底的淤泥,年年春節前,我們就陸續把淤泥清理干凈。”吳瓊解釋道。另外,她引導應用魚菜共生模式,顯著改善了魚塘水質。“我們把空心菜作為水培放在里面,菜根可以吸收池塘的富營養,達到凈化水質的效果;其次,可以代替藥物改善水質,水產品的質量也提升了。”每畝養殖區域水面有20平方米浮床,銅錢草、水葫蘆、水芹菜、空心菜等水生植物為主體,銅錢草和水葫蘆可作花卉進行觀賞和販賣,也可作飼料喂養家畜和草魚草蝦,水芹菜與空心菜則是百姓飯桌上的美味佳肴。水培出來的水芹菜和空心菜,生長快、口感嫩,這些作物的生長期銜接起來,對藻類有很好的抑制效果。菜凈水、水養魚、魚養菜的生態循環,如今成了句容農業最亮麗的一張名片。
除了魚,客戶往往會讓吳瓊幫他們準備5斤以上的鱉。鱉又叫作“甲魚”“團魚”。《詩經·大雅·韓奕》云:“其肴維何,炮鱉鮮魚。”古人的湯里有魚和鱉,吳瓊則把他們養殖在了一起。作為主推“魚鱉混養模式”的養殖戶,吳瓊收獲的不僅是成功的技術升級,還有源源不斷成箱冷鏈物流運輸的訂單。
不斷嘗試,不斷成長
如今,吳瓊的顧客既能吃上鮮活的魚,還能享用美味的鱉。這源自于吳瓊不斷試錯的精神。在父親的指導下,吳瓊學習了智能增氧、水質在線監測、魚病遠程診斷等多項水產智能化技術,但是,彼時的鱉苗依然需要到浙江去購買。“時間不定、價格不定”這讓吳瓊和句容的養殖戶們受制于人。2016年,吳瓊決定自己嘗試繁育鱉苗。“剛剛接觸的時候經常失敗。我雖然會養殖,但卻不知道怎么挑選受精蛋,后來找了很多人學習、請教,才漸漸懂了一些培育的方法。”
經歷一年時間的不斷嘗試,鱉苗終于孵化成功。喜悅之余,吳瓊牢牢抓住這個契機,投資了100多萬元,參與實施江蘇省高效設施漁業項目“中華鱉日本品系工廠化苗種繁育基地建設”,建成優質甲魚苗種繁育場。作為江蘇省漁業科技入戶工程示范戶,吳瓊創建了中華鱉苗繁育基地,把繁育出的鱉苗逐步向周邊推廣。自繁育基地建設以來,每年為句容市大大小小養殖戶提供鱉苗種約20萬只,推廣面積達3000余畝。
養殖淡水澳龍
吳瓊發現,隨著社會經濟發展,人們對外部世界認知更加全面,在購買水產品時,大家可以選擇的半徑更大了,而快速擴大的美食半徑依然趕不上人們探索的欲望。
不知從何時起,年夜飯菜肴里出現了紅彤彤的龍蝦。它們生長緩慢,但肉足夠結實。特別是煮熟以后,龍蝦殼鮮紅透亮,喜氣盎然,正應了過年的氛圍。
吳瓊瞅準了水產品市場的需求,和江蘇省農林職業技術學產學研合作期間,率先養殖起了淡水澳龍。走進吳瓊公司2500平方米的養殖大棚,水泥砌成的養殖池里,一只只藍色龍蝦簇擁在一起。
在“魚米之鄉”養殖熱帶品種并非易事,“一開始,我們引進了一批種蝦,但因為應激反應,蝦苗并沒有孵化成功。”吳瓊回憶繁育淡水澳龍蝦苗的過程,可謂一波三折。這種來自熱帶的水產品種對水溫要求很高,為了能讓它們安全成長起來,吳瓊啟用了微孔增氧設備。起初,增氧設備不能啟用,讓她非常著急,幸好郭莊供電所的同志快速檢查,電力增容到160千瓦后,這群藍色龍蝦才躲過一劫。“冬季水溫長時間保持在27℃至28℃,才能保證淡水澳龍的安全。”一開始,吳瓊在水底增加了加熱片,但是效果并不理想,后來加裝了空氣能熱泵,終于確保了養殖的正常進行。第一年,1.5萬只藍色龍蝦直供高檔酒店和連鎖商超,讓很多顧客眼前一亮。
吳瓊2021年被評為江蘇省先鋒人物,2022年被授予句容市“五一勞動獎章”。她說:“我覺得漁業養殖的發展需要注入新的活力,要把更多新產品‘端上鍋臺’。”吳瓊希望通過自身努力,把更多新模式、新技術帶到這個行業來,帶動更多農民年年過上富裕年。
編輯 文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