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戲是最聚人氣的活動,熱熱鬧鬧,讓年味推到了最濃處。伴隨著胡琴悠揚、鑼鼓鏗鏘,春夏之詠嘆調正徐徐響起。
板胡吱吱呀呀地拉著,梆子咚咚地敲著,臺上的演員水袖一揮,新年大戲柳琴戲開場了。臺下的杜桂芳唱了大半輩子的柳琴戲,難得做一回聽眾,她想起三十多年前,在正月里下鄉唱戲的光景:那時候,鄉親們盼望了一年,開戲前早就搬了凳子占好位置,在臺下嗑瓜子、嘮家常。正戲開場,叫好連連,歡笑一片,年味就在這婉轉悠揚、牽魂攝魄的戲聲中蔓延開了……
唱好每出戲
在江蘇邳州的年戲中,柳琴戲是首屈一指的“重頭戲”,當地流傳著“三天不聽拉魂腔,吃飯睡覺都不香”的俗語。柳琴戲又稱“拉魂腔”,融合了南方音樂的古樸舒雅、北方音樂的火爆激越,既清麗秀美又熱烈潑辣。2006年,柳琴戲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杜桂芳感慨:“我的一生都和這門非遺藝術緊緊融合在一起,隨之起落浮沉,但始終不變的是那份初心與熱愛。讓柳琴戲在新時代煥發出新活力,是我最大的追求。”
1958年,杜桂芳出生于邳州市碾莊鎮。她自幼愛唱愛跳,喜歡在街頭聽大鼓、揚琴、拉魂腔,鄉親們都夸她“漂亮丫頭好嗓子”。13歲那年,邳縣文工團組建了小紅花藝術團,杜桂芳被推薦前去面試并順利入選。回想起當時的喜悅,杜桂芳記憶猶新:“一條街上的街坊都來祝賀。母親特地給我做了一條新被子,又買了一身新衣服,像要嫁女兒一樣高興。”
不久,藝術團改成了柳琴劇團,杜桂芳十分苦惱,前幾年學的都是京劇,改唱柳琴戲要從小嗓子轉變成大嗓子,如果不能適應,根本進不了主角行列。她暗下決心,從表演和身段上下工功夫,反復琢磨眼神、指法、臺步、水袖的應用,如何讓細節為人物增色,讓戲曲因人物而鮮活豐滿。晚上演出散場后,杜桂芳躺在床上,閉上眼睛回憶主角們在舞臺上的一招一式和唱法唱詞,每出劇目都爛熟于心。
排練一部戲時,主角需要使用雙刀,刀上又加了十幾個鐵環,十分沉重。杜桂芳先是苦練,虎口磨出了血也不放松,后來將雙刀揮舞得拈重若輕,靈活自如。上臺演出時,每演到此處,總能贏得滿堂喝彩。漸漸地,杜桂芳由配角成了B角,又成長為A角。
20世紀80年代,縣級劇團進入“找米下鍋”時期。團長動員杜桂芳下鄉演出,杜桂芳一口就答應了。正月里,杜桂芳抱著剛兩個多月的孩子,帶上行李、用具下了鄉。演出時,她把孩子放在后臺的戲衣箱里,貼上“內有小孩”的字條,就奔上了舞臺。“盡管下鄉演出時總是來回奔波,也休息不好,但在舞臺上,我總是用最好的精神狀態面對觀眾,唱好每一出戲。”
讓柳琴戲走得更遠
一曲柳琴戲傳唱了兩百年,不僅有濃郁的地方特色,還有豐富的思想內涵和特定區域的審美觀念。在杜桂芳看來:“柳琴戲始終盡可能貼近大眾,風格質樸幽默,符合鄉民最樸素的審美,它扎根于群眾,發展依賴群眾。”柳琴戲想要長久穩健地發展、傳承下去,必須不斷變革,創新傳播手段、形式和教法,唱腔、唱法也要改良,跟上觀眾的審美需求,才能讓這門傳統曲藝重新煥發生命力。
2015年,杜桂芳成為柳琴戲非遺傳承人,她在傳統唱法的基礎上,創新了發聲、吐字、行腔等方面的技巧,豐富了柳琴戲唱腔的不足之處。在戲曲表演方面,她大膽地采用了戲曲套路和現代群舞相結合的手法來烘托、推動劇情發展,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如今,杜桂芳自編自導自演的柳琴戲在各類演出中獲得了六個金獎。榮譽的背后是鮮為人知的汗水。創作中,有時改來改去,連續幾天都披星戴月,反復改、反復琢磨,有時正在睡覺,靈感來了,就趕緊起床記錄下來。她說:“柳琴戲要傳承發展,就要拓寬觀眾群,不僅讓老年人喜愛,也要讓年輕人、小孩子喜愛。比如把之前的唱腔與流行歌曲、流行小調結合在一起;以前沒有伴舞,現在可以載歌載舞。這樣,我們的柳琴戲就能走得更遠一些。”
懷揣匠心,不忘初心
多年來,杜桂芳堅持抓好“一老一少”的教學培訓,在邳州市文化館常年免費舉辦少兒戲曲演唱與表演培訓班,同時,在邳州老年大學免費教授戲曲演唱與表演課程。在“杜桂芳戲曲之家”,有老中青不同年齡層的學員。每天,杜桂芳的時間都排得很滿,而她卻樂在其中。
近些年,杜桂芳患上了膽囊炎和胃炎,好幾次因為夜間疼痛難忍入院治療,即使身體消瘦得連走路都搖晃,她也沒有離開教學課堂。一次,杜桂芳正在上課,突然覺得腹部疼痛,她連忙跑到衛生間躲起來,嘔吐后疼痛消減了,又回到教室繼續上課。杜桂芳說:“學員們知道我生病會擔心的,他們遠道而來跟我學戲,我已經很高興了,無論如何也不能耽誤上課。”
在邳州,幾乎每個老人都能哼幾句柳琴腔,但真正能走上臺面的人少之又少。杜桂芳解釋道:“柳琴戲是集唱、做、念、打、舞為一體的藝術,運動必舞、有聲必歌,盡管老年人有興趣學習,但掌握起來難度不小。”為了滿足不同基礎、不同學習目的人群需求,杜桂芳在不斷實踐中反復琢磨推敲,總結出了“有壓力和無壓力教學”等教學方法:對于老年人多的班級,采取無壓力教學,由淺入深、逐字逐句、一招一式反復練;對于戲曲表演隊,則定標準、嚴要求,打造出了《孟姜女千里送寒衣》《昭君出塞·別關》《家和萬事興》等精品劇目。
在杜桂芳的不懈努力和影響下,如今,越來越多的人了解了柳琴戲,也更加理解和熱愛這一傳統劇種。“杜桂芳戲曲之家”自2018年11月創辦至今,招收了百余名不同年齡層的學員,并于2019年4月被邳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授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邳州柳琴戲)傳承基地”。
“緊緊腰,擦擦汗,看看還有五里多,我順著大路走下去……”杜桂芳哼唱著經典柳琴戲《喝面葉》中的選段。“戲中,主角夫婦二人為了更好的生活,堅持著走了下去。柳琴戲的未來同樣需要我們緊腰擦汗繼續走下去,懷揣匠心,不忘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