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已八十高齡的王巨榛,退休前是無錫微電子研究中心的高級工程師,他不僅熱愛讀書,勤于筆耕,還是公益科普達人。王巨榛家庭以“工作敬業、勤儉持家、上慈下效”為家訓,在家庭建設方面頗具特色。
王巨榛非常注重“家庭書房”建設。幾十年來,他省吃儉用置書6000余冊,先后編寫了兩種《識字韻文》,引導兒孫早認字早讀書,啟迪他們閱讀好書,幫助他們從小養成愛讀書的好習慣。兩個兒子上大學時就隨身攜帶著他們的人生教科書《平凡的世界》。
為了培養孩子們對科學的興趣,從《兒童時代》《我們愛科學》雜志到別萊利曼、阿西莫夫等的科普文集,從收集石頭、樹葉種子等百余種標本到添置顯微鏡、天文望遠鏡、天球儀、月球儀,以及艦機和火箭飛船模型,在王巨榛的帶領下,孩子們從小就對未知的世界充滿好奇,學會使用科學儀具,還經常參加天文地理、昆蟲植物等觀察和實驗。
王巨榛曾在《溫州日報》開辟專欄《我帶孫子玩科學》,發表22篇科學家教文章。王巨榛有寫日記的習慣,從1955年至今,日記已達156冊,其中通過日記整理出的萬字文《高中我愛上科學》,曾寄各地中學校長參閱,濃縮了36篇國慶日記的《與國俱進記國慶》被媒體報道。
20世紀50年代初,上小學的王巨榛就在父母的指導下,給抗美援朝志愿軍叔叔寫慰問信,到后來他上大學、去外地工作,家書成為他與親人傳遞真情的重要載體。從浙江大學畢業后,王巨榛幾經周折去了四川。認識妻子后,因為分居兩地,二人只能通過書信來往,在長達四年的時間里,400多封留存至今的“兩地書”見證了兩人甜蜜的愛情。
多年來,王巨榛與家人的書信往來累計2000多封。20世紀末,王巨榛的大姐住院,他因工作不能守護床前,便每天把對大姐的擔憂、思念和問候寫在明信片上,寄送到大姐手中。大姐住院三個多月,王巨榛寄去明信片達百張。這“百張明信片”于2005年被民間家書搶救項目組征集,在家書博物館展出;引起中宣部《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期刊的關注,派記者前往無錫專訪王巨榛;還作為“中國小故事”刊登于對外發行的《孔子學院》和《中國婦女(英文版)》。孩子們在外地讀大學時,每月都會寫幾封長信向父母匯報在校的學習生活思想情況。除了平信,他們也像王巨榛一樣,大量使用簡便的明信片進行日常溝通。從1982年至今,僅家人間互通的明信片就超過800張。王巨榛據此編纂的《寄情于片育家風》家書郵集,在“中國2019世界郵展”選拔賽中獲三等獎。
王巨榛熱心科普教育公益事業四十多年,在全國50多個城市開設科普講座600多場,籌辦參與公益活動數十場,在報刊發表科普論文百余篇。2020年后,他又在線上以新的載體形式推進公益科普事業。在王巨榛的影響下,兒孫們正直善良、樂于助人,紛紛主動參加到他的科普公益項目中,幫他校對文章、收集資料、準備講稿等。在家人的支持下,王巨榛先后被譽為“科普達人”“科普傳教士”“科普事業孺子牛”。王巨榛常說,自己雖然是一個普通人,但見證了國家科學事業的發展,也愿意在科普中為青少年種下一顆勇于探索的種子。
王巨榛家庭的一封封家書記錄了社會變遷、家國情懷,書寫了中國人民的心靈史。家長寓教、兒孫盡孝,紙短情長,一個普通小家的光陰故事,折射出新中國的崛起騰飛。
編輯 王冬艷 43740834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