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務農重本,國之大綱,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高質量發展,關系到社會進步和民生改善,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在建設農業強國大背景下,進一步培育新質生產力,扎實推進都市農業高質量發展,對更好服務城鄉融合發展、鄉村全面振興具有重要意義。近年來,廊坊市委、市政府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抓手,以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緊扣京津冀協同發展需求,以科技農業、綠色農業、品牌農業、質量農業為著力點,在保障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的前提下,大力推動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綜合產能穩步提升,產業鏈條日益完善,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現代都市農業實現了蓬勃發展。但其還存在產業集中度低、品牌競爭力弱和休閑農業功能結構不完善、市場占有率有待提升等問題,為此提出以下意見建議。
一、瞄準京津市場,突出高端需求,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充分發揮區位優勢,堅持面向京津、服務京津的發展定位,發揮環京津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的優勢,突出區域特色和創意創新,以京津大都市圈引領現代都市農業創新發展。一是主動服務京津市場。瞄準京津高端化消費需求,以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產為路徑,積極發展設施農業、智慧農業、精品農業,著力建設環京津綠色優質農產品供應“大廚房”;瞄準京津冀多樣化服務需求,積極開發農業多種功能,大力發展休閑觀光、科普教育、文化創意、健康養生等農業新業態,著力建設環京津休閑旅游“大花園”。二是合理優化空間布局。考慮到京津輻射情況以及在京津冀協同發展中的功能定位,在發展現代都市型農業的總體功能定位上應以生產、經濟功能為主,推動現代都市農業差異化發展。如圍繞永清、固安蔬菜產業,安次、文安瓜果產業,加快建設環京津高端精品蔬菜產業帶、環雄安設施西甜瓜產業帶、北三縣高端凈菜供應圈,推動高端精品果菜規模化、標準化、特色化、品牌化發展;圍繞三河、大廠畜產品產業,加快建設凈菜加工、預制菜肴、主食加工、調味品加工等中央廚房項目,實現農產品從“田園到餐桌”的無縫對接。三是做強叫響廊坊農業品牌。聚焦全市特色農產品,著力打造和挖掘一批具有地理標志農產品品牌和老字號的鄉土特色產品品牌。加強對企業產品和品牌的推介和市場營銷,爭做京津的“菜籃子”“米袋子”“果盤子”,持續提高京津高端市場占有率。
二、聚焦特色產業,突出全產業鏈,打造高端產業集群。以優勢特色產業為主導,圍繞特色優勢產業集群,依托農業產業帶,加快推動特色優勢產業向設施化、精品化、產業化方向發展。一是深耕產業鏈精準招商。緊盯精品果蔬、中央廚房、冷鏈物流等特色產業,積極開展招商對接,精準引進建設一批產業鏈頭部企業及上下游配套項目,積極協調解決項目建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加快施工進度,提高施工質量,確保項目盡早投產達效,帶動一批產業鏈條完備、聯農帶農能力突出的經營主體蓬勃發展。二是高標準建設現代農業園區。把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作為發展都市農業的突破口和攻堅點,全面構建“園區+龍頭企業+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推動特色產業向園區聚集,構建起以園區為核心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集群。三是推廣土地托管全產業鏈服務。借鑒聯合合作的運營模式,進一步優化整合資源,積極引導龍頭企業聯合各種農業經營主體,建立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形成農產品生產、加工和流通各環節融合發展,實現全產業鏈增值增效。
三、拓展多種業態,突出融合發展,構筑產業發展新優勢。瞄準京津高端市場需求,進一步挖掘、整合農業農村資源,不斷豐富產品業態,拓展農業多種功能,推進農業與旅游、教育、文化、康養等產業深度融合,加快形成連片開發、規模經營、龍頭帶動、融合發展的現代都市農業產業新格局。一是積極發展生態、觀光、休閑旅游等新興農業。以各類現代農業示范園區、特色種植園、生態養殖園、林果產業基地為依托,拓展休閑觀光、教育科普新功能,發展各種形式的休閑、體驗、觀光農業,使農業從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功能融入現代都市功能圈。二是充分挖掘廊坊歷史文化資源。依托全市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深度挖掘各地歷史文化資源,把獨特的京畿文化、運河文化、宋遼文化、洼淀文化底蘊展示出來,推出一批有特色的歷史文化村落,打造多元民俗互動體驗,增加休閑農業的知識性、趣味性和吸引力,打造在京津冀具有影響力的鄉村旅游品牌。三是打造旅游核心節點和精品線路。旅游核心節點和精品線路是吸引京津游客近悅遠來的重要條件之一,要著力打造一批鄉村旅游新業態、新亮點。盡快建設潮白河東岸都市休閑聚集區、洼淀古韻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大城紅木文化旅游產業聚集區等,努力形成一批具有較強影響力和市場競爭力的休閑農業旅游品牌。
四、強化科技創新,突出成果轉化,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創新是現代都市農業的靈魂。要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匯聚京津高度密集的人才和科研體系及便利的交通優勢,加強合作交流,探索產學研用深度融合的體制機制,增強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一是加強政策引導和扶持。充分發揮政府在產學研用合作中的引導作用,加強與京津農業高校、科研院所的聯系合作,建立院士和博士工作站、市校(院)合作基地,建設國家級農業技術研發中心、重點實驗室、中試基地及產學研一體化科研試驗示范基地,開展國內領先的農業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和試驗推廣,全面提升現代都市農業創新發展能力。二是探索多元利益聯動機制。開展科研機構與企業共建共享共贏模式的探索試點,建立多種形式的緊密利益聯結機制,探索以企業為主體、產業為方向、產權為紐帶的創新融合模式。引導農業科技領軍型龍頭企業,開展農業產業共性關鍵技術研發、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科技資源共享服務等,增強龍頭企業創新動力。三是充分運用地球化學大數據。立足都市居民對農產品質量安全保障的實際需求,全域推廣地球化學大數據應用示范及農業領域成果轉化,廣泛開展農業數據調查分析,構建農產品二維碼溯源系統,實現追溯信息可查詢、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跟蹤,為消費者提供更多的產品選擇,更優質透明的產品質量。
五、完善政策體系,突出要素保障,筑牢產業發展根基。秉持農業優先發展的理念,加大扶持力度,制定財政、稅收、用地、金融、保險等優惠政策,為現代都市農業發展營造良好環境。一是推進農業規模化經營。積極探索股份合作等多種流轉方式,把土地集中流轉到優勢產業項目上來。建立嚴格的工商企業租賃承包土地準入、監管、違規處罰及退出機制,讓土地流得出、收得回,工商資本進得來、出得去。二是建立健全社會資本投入機制。充分利用普惠金融發展專項資金,圍繞重點集群和新業態,發展農業供應鏈金融,聯合開展多種形式銀企對接,精準對接金融需求,幫助解決“融資難”問題。三是加快新型職業農民培養。完善人才服務鄉村激勵機制,在項目審批、信貸發放、土地使用、財政補貼支持等方面給予優惠政策。鼓勵農技人員下鄉開展科技推廣,重點培養種養業能手、科技帶頭人、農村經紀人等。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積極開展農民培訓,切實加強農村科技實用人才開發,培養一批有文化、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新型農民,為發展現代都市農業提供智力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