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石化常莉英投入“三廢”治理領域潛心攻關,取得了豐碩成果。
星羅棋布的幾十座污水處理池之間,一個嬌小的身影時常穿梭其中。她查數據、看水質、嗅一嗅空氣中有沒有異味……她就是上海石化環保水務部副總經理常莉英。
2000年從武漢大學環境科學專業畢業后,常莉英就摸爬滾打在上海石化環保工作的前沿陣地。
工作以來,她擔任過環保水務部工業水車間黨支部書記、低硅水車間主任、生產技術科科長、污水處理車間主任,一直致力于解決石化企業生產中的廢水、廢氣、固廢等難點問題,獲得了“中國石化勞動模范”等榮譽稱號。
高效治污水
上海石化緊靠杭州灣北岸,對于污水治理始終堅持高標準、嚴要求,形成了污水減排與回收利用并舉的環保理念。
常莉英進入環保水務部后被分配在生產技術科,每天與構成復雜的含油污水、含硫污水、含氰污水等打交道。
在她全面負責各生產單位污水處理設施的生產運行安排工作期間,首批集中試點的氧化污水站COD(化學耗氧量)指標居高不下。她組織并帶領攻關小組深入調查原因,最終發現污水中含有不利于微生物固著和生物膜培養的因子。經過摸底調查,攻關組厘清了污水管線的分布情況和工藝流向,確定了工藝調整方案,僅用一個月時間就讓污水中COD含量下降了26%,同時污水處理用電量下降了28%。
每年大檢修,是污水處理的困難期。因為所有的退料、清洗廢水都要送去污水處理場。常莉英清晰地記得,一次大檢修中,她凌晨兩點半就被調度電話喚醒,向她報告含油污水裝置進水COD濃度大幅上升并超標,同時發現有一家單位含油污水池COD濃度大幅上升。她馬上組織人員排查原因并采取措施控制排放。后經查明,大量含乳化油的廢水排入了含油污水池。
常莉英對含特殊成分的檢修廢水開展了現場查看,制定了監測方案和提交建議,由公司生產部對設備清洗方案進行優化。檢修第一周,她瘦了6斤。從此,公司所有大檢修非正常廢水排放前,都會征求她的意見。她也獲得了“大修污水總調度”的稱號。
在上海石化啟動水務專業“四水(污水、新鮮水、循環水、化學水)合一”工作后,搞污水出身的常莉英又從零開始鉆研循環水業務知識。
一天,她發現一個循環水場的離子濃度與濃縮倍數不匹配,便找到水場運保商了解水場濃縮倍數的計算方式,發現了計算存在不合理的地方。因為管線存在漏點,這個水場一直通過大量補新鮮水來維持保有水量,所以離子濃度非常低。她大膽建議水場大量補入中水,減少新鮮水的消耗。根據她的建議,水場開足了中水閥門。“每小時節省新鮮水80噸,當時心里特別高興。”說起這件往事,常莉英依舊笑得開心。
在常莉英的努力下,中水使用量大幅上升,基本實現了零排放,水場的補新水率從16.45‰降至12.68‰。2018年,上海石化污水處理車間獲得了中國石化“樣板水場”示范獎。
在污水回用裝置中,MBR(膜生物反應器)膜通量衰減是限制產水量的一大難題。2023年,常莉英通過長期的積累和分析,找到了確保膜通量的金鑰匙——pH值。她通過控制較低的pH值,減緩了膜絲污堵穩定膜通量并延長了離線清洗周期。經過不斷創新實踐,MBR回用水產量穩步增長,2023年外供回用水量同比增長30%。
節水減排,雙管齊下,實現了高效治污水。
科學治污泥
通過生化和物化處理等技術,1萬噸城市污水或工業廢水最終會形成約10噸污泥。上海石化平均每天處理各類污水12萬噸左右,積聚的污泥量達到了120噸。
“污水處理后留下的污泥的處理成本相當高,占污水處理總費用的25%~65%。這可不是一個小數目啊!”常莉英說。
環保水務部對“污泥減量”張榜攻關,她所在的生產技術科揭下了榜單。這不是一項普通的挑戰,而是將每年產生的4萬噸污泥削減到4000噸。“當時,攻關組的成員由倉一華、吳敏、趙海蕓、姜壘壘和我組成,都不到30歲。”常莉英說。初生牛犢不怕虎!揭下榜單后,他們便一頭扎進了這座“污泥堆”里。
如何讓污泥實現有效減量?當時,國內在這方面還沒有什么科研成果,常用的污泥減量技術主要包括延時曝氣法、純氧曝氣法、生物捕食法、好氧或厭氧消化法、解偶聯法等。這些方法各有優劣。攻關組通過反復試驗篩選后,將目光鎖定到解偶聯法。
所謂解偶聯法,就是投放加有化學藥劑的解偶聯劑,使氧化和磷酸化之間存在的偶聯關系解除,從而使微生物合成代謝減少。科研人員戲稱:這就相當于讓微生物在飽食污水的同時通過運動瘦身將能量散發出去,增加持續吃污水的生命活力。
什么樣的“藥”,能讓微生物吃了以后迸發生命活力?一次,常莉英聽愛人說起某一常用化工品研制領域中的心得。說者無意,聽者有心。她立即與團隊討論,提議將該化工品和其他藥劑調配成緩釋劑,再加入解偶聯劑,促進微生物持續發揮效能。
“這就好比人感冒了服用感冒膠囊一樣,藥物可以數小時不間斷地發揮藥性。”常莉英做了個形象的比喻。
說干就干!他們每天蹲守在污水處理池旁,不斷地調配藥劑來喂養微生物。終于,奇跡發生了!吃了他們調配的藥劑的微生物,生命活力比以前提高了數倍。
最終,這項污泥減量工業化科研成果獲得了國家兩項發明專利。成果應用效果顯著,實現了污泥量減半。
在常莉英等科研人員的推動下,環保水務部從強化管理、設備改造、優化運行著手推進污泥減量,還把具有一定燃燒熱值的污泥摻入到石油焦或煤炭中,作為自備電廠發電燃料。燃燒后的廢渣經過無害化處理,成為了水泥等工業建筑材料。
經過幾道環節層層削減,公司產生的污泥減量90%,不僅減少了大量處理費用,而且節約了大量土地資源,實現了巨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吃干榨盡,固廢減量,實現了科學治污泥。
精準治廢氣
“環保裝置在處理廢水的過程中,會產生廢氣。而上海石化的廢氣治理,一直錨定國家最高標準。”常莉英說。他們將管理手段和技術手段相結合,推進廢氣達標排放工作。
“為污水池加蓋,是我們的獨創,是群眾性創新的智慧結晶。”此項課題帶頭人常莉英自豪地說。
10多年前,環保水務部對直徑30米的沉淀池上加了蓋,運用的是水封原理,既保證了設備正常運行又實現了完美密閉。這項舉措在中國石化引起了反響,眾多兄弟單位同行前來參觀交流時驚嘆于這種密閉的方式。
“氧化溝退出舞臺,是我們的又一項重大舉措。”常莉英說。在2號污水處理裝置二段曝氣池密閉改造替代1號污水處理裝置氧化溝的項目中,她和其他科研人員充分認證,最終決定采用大回流比的厭氧好氧改良工藝,實現了COD、氨氮在同一池體內同時去除。針對曝氣池中的廢氣同步建設廢氣處理設施,采用“生物滴濾+高級氧化+水洗”的組合工藝,確保廢氣達標排放,節能降耗成效顯著。
2016年,常莉英和團隊進行考察、調研。“等離子”,不安全,放棄;“膜濃縮后再處理”,成本太高,放棄。“紫外光解”,操作簡單,但因為不同波長的紫外光能量不同,如果廢氣里面有苯環,必須通過大量的強氧化劑才能把苯環打開。
她帶隊到廠家實驗室一探究竟。在紫外燈點亮的一剎那,一股臭氧味道撲面而來。她瞬間驚喜不已:“這不就是我們一直在尋找的高能氧化設備嗎!”
光在實驗室聞味道還不夠。為了確保工藝路線的可靠性,常莉英把實驗設備搬到生產現場,開展現場實驗并積累數據,最終確定了工藝方案。采用紫外光解工藝的廢氣處理系統投運后,現場大氣環境明顯改善,且操作異常簡便,日常維護工作量幾乎為零。
“廢氣焚燒,實現了超低排放。”一項項環保舉措,常莉英如數家珍。
污水處理車間有兩座廢氣焚燒爐,用于焚燒高濃度廢氣,每年消耗天然氣約300萬元。2023年,由常莉英帶隊開展攻關。他們在確保水質達標的前提下盡量減少用氣量,同時優化焚燒爐自控系統,提高爐體在高負荷工況下對抗進氣波動的能力。雙管齊下,最終實現了高濃度廢氣全部進入2號廢氣焚燒爐焚燒。兩座焚燒爐合二為一后,天然氣消耗額由原先的每月25萬元降至7萬元,目前累計節費108萬元。
超低排放,天藍氣清,實現了精準治廢氣。
2024年8月7日,以常莉英名字命名的“常莉英創新工作室”揭牌。這是上海石化環保領域的首個勞模創新工作室。
在常莉英看來,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創新工作室要在前人打下的基礎上創新不止步,讓石化企業天更藍水更清地更綠。”肩負創新重任,常莉英目光堅定!她的眼前,是公司綠色發展的美好畫面。
責任編輯:鄭 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