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28號,為了迎接新中國75歲華誕,我們山陽區作協的作家們來到黃河岸邊的董宋村采風,我們跟隨區作協主席馬萬里走了趟親戚,回了趟娘家,完成了一次收獲滿滿,意義非凡的采風活動。早上八點半三輛車在市區集合完畢,然后前往位于武陟縣大封鄉的董宋村。這里除了有馬主席(其實我更愿意親切地稱呼其為馬姐),不是親人勝似親人的牛叔,還有該村四河并流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歷史文化。 老天或許是被我們一行人的熱切和真誠感動到了,預報的小雨只是在路上象征性地下了幾滴,然后就云開霧散了。好天氣就會有好心情,何況我們又是去省親。
到了董宋村,村書記郝勇書記先把大家迎去了村委會的會議室,還特意請了村里的文化人74歲的孫老師給大家講解。讓我們了解了董宋村名字的由來和變遷,一個村名不僅體現了自然環境的變化,更是歷史文化的沉淀和傳承。明白了董宋村特殊的地理環境在歷史上給該村曾帶來災難的原因,濟河與老蟒河交匯向東入沁河,新蟒河向東入黃河,四條河流經該村,自從有了小浪底,董宋村才真正開始了四大懷藥有規模地培育和種植,村民們也逐步走上了富裕之路。孫老師還詳細講述了從最初的選種子,土壤的改良,種植的艱辛與收獲的喜悅。我聽得入了迷,不時被村民們的樸實和堅韌感動著,被豐收的喜悅幸福著。正沉浸其中,牛叔匆匆走了進來。牛叔得知馬姐帶著作協的老師們來采風,放下了牛膝地里的農活就匆忙趕了過來。牛叔是馬姐童年時期的太極拳教練,當時吃住都和馬姐一家人在一起,一來二往,就像一家人一樣相處啦。可能是和馬姐親吧,讓我也有了走親戚回娘家的感覺。看到牛叔來了,大家都起身準備去村南參觀四大懷藥的種植基地。郝書記、牛叔和孫老師一輛車在前面帶路,我們隨后三輛車跟著先來到濟水河畔。緊鄰村民的居住區,河堤的南邊就是濟水,河兩邊用一米多高的鐵網攔著,可能是離村子太近了,怕孩子們淘氣玩水,出于安全考慮才加了鐵網。我們在橋頭停下來,往南看是一望無際的莊稼地,大片的花生綠油油地平鋪在大地上,向遠處延伸開去,這個時節的玉米都已經收割完成,顆粒歸倉。在門前,路邊,田間用鐵網分別垛著大小高低不等的長方形玉米垛,既能通風儲存,又是一道鄉間地頭靚麗的風景線。路上不多遠就有正在晾曬的金黃金黃的玉米籽,我們幾個女孩子坐在玉米上,我們就是一粒粒黃金。空氣里彌漫著泥土的芬芳和豐收的喜悅。繼續前行,遠遠地就看到一片一片黃白色的花海,該是種植懷菊花的地方了。走近了才看清楚,花叢里村民們正三三兩兩地分散在花叢里采摘,由于有些菊花長得高,村民坐著凳子低頭采摘,上了年紀的村民,花白的頭發和黃白色的菊花一起在風中搖曳,和諧地融在一起,于是大地上便又多了一幅生動美麗的水彩畫。看著這么美的畫面,讓我們大家都忍不住要拍照留影。
我們繼續向南經過了新舊蟒河的交匯處,在田間地頭,一大簇一大簇的菊花綻開小臉,我們下車走進菊花田,在采菊花的老人間拍照,當然也幫著他們采摘菊花,有人鬢邊斜插菊花,有人深深嗅菊花的香氣。這幾十畝菊花田,到處都是我們的歡聲笑語。來到了牛膝和地黃的種植區,大家興致勃勃地辨認著,詢問著,郝書記還從地里挖出兩個像小蘿卜一樣的地黃讓大家仔細辨認,還詳細介紹了地黃的功效,生地黃和熟地黃的不同吃法和功效。生地黃屬于涼性,敗火,經過九蒸九曬后就變成了熟地黃,成了熱性,補腎。就像人的一生在不同階段會有不同的認知和感受,會有不同的精彩和美。
接著郝書記又帶著我們去參觀了山藥地,路過一片已經收獲過的花生地,看到地里還有落下的花生,就忍不住彎腰撿起來,可能是太新鮮還沒有曬干的緣故,也可能長得太飽滿了,剝了半天我都沒有剝開,急得我用手把上面的土搓了搓,放進嘴里使勁一咬,哎呀,用勁大了,一股新花生的香甜頓時充盈了滿嘴滿牙,把咬碎的花生皮吐了,我心滿意足地繼續咀嚼著,心里想著在地里撿的花生就是好吃得很,眼睛卻在地里繼續尋覓著。不知不覺間我們就已經走到了山藥地,一排排搭著架子的山藥秧整整齊齊地由南向北一字排開,濃綠色的藤蔓密密實實地纏繞在架子上,結滿了大大小小的山藥豆,郝書記熱情地招呼大家體驗體驗生活,采摘一些山藥豆帶回去吃。美女老師們一下子來了精神,又是采摘又是擺拍,有老師發現了一大窩山藥豆,如獲至寶,趕忙把自己的衣服脫了下來用來包山藥豆,大家忙得不亦樂乎,像一群歡樂的小鳥在綠色的田野里徜徉。
我們采風的最后一站就是去看我們的母親河。我們幾十個人來到黃河邊,心情不由自主地澎湃起來,在馬姐的組織下,秦老師的主持下,一首首贊美黃河,歌頌祖國,祝愿祖國的詩歌朗誦會在大家《我和我的祖國》的合唱中落下了帷幕。面對養育了炎黃子孫的母親河,泛著光亮的黃河在太陽的映照下就像一條絲帶將中國五千年的文明史鏈接傳承,我們在黃河岸邊用這樣的語言,這樣的歌聲,這樣的方式來表達我們的赤子之心。
一天的采風活動在黃河岸邊落下了帷幕。遠處如絲帶的母親河蜿蜒向遠,帶著我們對母親的摯愛,對我們偉大祖國的祝福流淌在中華大地上。
何英,焦作市山陽區作協副秘書長,《中國鄉村》雜志詩歌編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