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在內蒙古四子王旗準確著陸,為人類帶回了第一份月球背面樣品。這份來自宇宙的禮物,既是中國探月工程的又一座里程碑,也將為人類的科學發展之路帶來更多可能。自2004年中國探月工程正式立項始,中國航天人劍指蒼穹,按“繞、落、回”三步走戰略規劃,一步步開拓人類對月球的認知邊界,證明了中國的科研實力。“嫦娥”上九天攬月,抵達的是中國人在神話里、想象中追尋了千百年的那顆星球。

適用話題一浪漫主義、求知精神、民族傳承
素材鏈接千年之問,一脈相承
從古至今,中國人從未停止對星空的思索、對月亮的探問。屈原仰天發問:“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維何,而顧菟在腹?”(《天問》)李白停杯求索:“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把酒問月》)蘇軾對月遙想:“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浪漫的追問與想象,呈現出詩意感性與科學理性的融合;皎皎明月,承載著一代代中國人的浪漫情懷。
毛澤東曾在《水調歌頭·重上井岡山》中寫道:“可上九天攬月,可下五洋捉鱉,談笑凱歌還。”正是在這種“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的精神的激勵下,中國航天人接續古人之問,在探索之路上持續前行。2004年,以前期的技術攻關為基礎,中國探月工程“嫦娥工程”正式立項。嫦娥奔月的美麗神話,是古人仰視夜空時誕生的美好想象,寄托著古人對月亮的無限向往,而今已成為現實。
片段寫作
時間的洪流滾滾向前,人類的探索與思考也步履不停。古往今來,中華兒女始終賡續著血脈中流淌的探索精神,經過不懈的努力,終于讓綿延千古的遐想落地生根。千百年前古人仰天問月的豪情,激勵著千百年后中國探月工程的持續推進,曾經虛無縹緲的天上宮闕,逐漸展露在我們眼前。嫦娥奔月不再只是傳說,更是一代代“嫦娥”探測器飛向月球、探求宇宙起源的漫漫航程。神話本是浪漫化的傳說與想象,但中國航天人以不倦的求索之心與吃苦耐勞的意志品質,追古人所問,讓神話照進了現實。
適用話題二直面挑戰、開拓未知、突破創新
嫦娥六號任務是中國航天史上迄今為止技術水平最高的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三大技術突破”和“一項世界第一”,即突破了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月背智能采樣技術、月背起飛上升技術,實現了世界首次月球背面自動采樣返回。
素材鏈接1月背探秘
對于人類而言,月球背面是一個充滿未知與挑戰的全新場所,其上布滿威脅著陸安全的隕石坑,在嫦娥六號任務之前,從未有國家完成過月背自動采樣返回的任務。中國國家航天局曾以“創新多、風險高、難度大”形容這一探月工程新階段。嫦娥六號的采樣區域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的撞擊盆地,對這一地區的采樣研究對于了解月球的形成乃至太陽系的演化歷史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而且,這里也是月球上最深的撞擊盆地,從中有可能采集到月球深部甚至月幔的樣品。
2024年6月25日,嫦娥六號返回器攜帶月背樣品成功返回地球,6月28日,樣品被移交至中國科學院國家天文臺,對這份月球“土特產”的科學研究正式開啟。9月17日,關于月背樣品的首篇研究論文在《國家科學評論》上發表。隨著研究的進一步開展,我國科學家基于月背樣品做出的兩項獨立研究成果于2024年11月15日分別登上國際頂級學術期刊《自然》雜志和《科學》雜志。這兩項研究首次揭示出月球背面在約28億年前仍存在年輕的巖漿活動,填補了該時期的記錄空白。這些研究為人們了解月球演化歷史提供了關鍵的科學證據,我們也期待對月背樣品的更深入研究能進一步揭開月背的神秘面紗。
素材鏈接2嫦娥六號的技術突破
月球逆行軌道設計與控制技術是嫦娥六號任務中的一個重大突破。因為要去往月球背面,著陸位置屬于月球南緯地區,所以嫦娥六號不能沿著嫦娥五號開辟的軌道前往。經過分析研究,軌道設計團隊決定設計環月逆行軌道方案,簡單來說,就是探測器在環月軌道上的飛行方向與月球自轉方向相反。該方案通過調轉飛行軌道的方向,化解了因采樣區域位置變化帶來的朝向變化問題,也避免了探測器太陽翼、敏感器等器件安裝位置的大幅度調整,還能夠提升探測器與月球之間的相對速度,使探測器更好地穩定在環月軌道上。當然,逆行軌道設計需要考慮多種約束條件,例如月背的光照和測控條件等,還需要考慮復雜的動力學特征和控制能力,這些因素對軌道設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軌道設計團隊基于嫦娥五號軌道方案的成功經驗,做了大量改進工作,形成了一套更加完善的方案。逆行軌道設計不僅解決了南緯著陸帶來的諸多問題,也為后續的探月任務提供了寶貴的技術經驗。
片段寫作
月球背面,是人類此前難以深入探索的未知之境,如今,它的神秘面紗被一點點揭開。通往未知的道路從來都是崎嶇坎坷的,逆行軌道設計是科學家在地月之間劃出的一道通向月球背面的絢爛軌跡,也展現了中國航天人直面挑戰的勇氣和矢志不渝的探索精神。月背采樣返回,是中國探月工程新征程的起點,來自月球背面的月壤,將為人類揭示更多關于宇宙起源的奧秘。一代代航天人沉醉于頭頂燦爛的星空,與此同時,也展示著植根于人類心中的探索精神。
適用話題三自信自立、家國使命、中國夢與“我”的夢
素材鏈接1“為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探月工程首任總設計師孫家棟

孫家棟1929年出生于遼寧,1951年赴蘇聯茹科夫斯基空軍工程學院飛機發動機專業學習,留學期間加入中國共產黨,1958年以全優成績畢業,歸國從事導彈研究工作。1967年,38歲的孫家棟受錢學森推薦,被調往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負責領導中國第一顆人造衛星——“東方紅一號”的研制工作。彼時的新中國缺乏科研經驗,又遭受外界封鎖,在技術層面孤立無援。但以孫家棟為首的一代航天人從無到有地蹚出了一條路,于1970年4月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拉開了中華民族探索太空的序幕。
2004年,75歲的孫家棟再次擔起重任,受命出任探月工程總設計師。探月工程周期漫長、任務復雜繁重,孫家棟對此沒有猶豫,給出了簡單卻有力的回復:“國家需要,我就去做。”在同事們眼中,他是真正懷著滿腔熱情的奉獻者,孫家棟自己說當年入黨時,他“思想上很簡單,就是想為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為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力量”是孫家棟不變的初心,為此他忍受著常人難以想象的壓力,付出了無數個日夜的辛勞。當嫦娥一號完成環繞月球任務的那一刻,在歡呼的人群中,這位一生要強、撐起中國航天事業的老人,悄悄轉過身拭去淚水。
素材鏈接2“便引詩情到碧霄”——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

1940年,欒恩杰出生于吉林省白城市,幼年時動蕩的社會時局給他留下了深刻的記憶,他也因此立下了讓國家富強起來的人生志向。1960年,欒恩杰考入哈爾濱工業大學,因學校專業調整,他從報考的電機系轉到了自動控制系,學習陀螺原理和慣性導航,由此意外地進入導彈研發領域。母校“規格嚴格,功夫到家”的校訓,正是欒恩杰工作理念的寫照:自2004年出任探月工程總指揮起,他堅持跟進從工程立項到組織實施的全過程,有時一個項目要給出數十個備選方案、做幾十次大型試驗,力求每一步驟的萬無一失。
工作中的欒恩杰認真細致、一絲不茍,但在工作之外,他又是一個情感細膩、充滿文藝氣息的人。欒恩杰愛讀詩,也愛寫詩,2004年1月探月工程獲批正式啟動的那一天,他寫下“地球耕耘六萬載,嫦娥思鄉五千年。殘壁遺訓催思奮,虛度花甲無滋味”的詩句,記錄心中的興奮與感慨,也傳達出內心強烈的使命感。2020年12月,嫦娥五號著陸四子王旗,已經退居二線、八十高齡的欒恩杰不顧零下30多攝氏度的嚴寒天氣,堅持前往現場迎接,并以一句“待到四子王旗會,工程大計好收官”,慶賀任務的圓滿成功。欒恩杰豪邁的詩情,隨“嫦娥”一起飛上廣闊的碧霄。
素材鏈接3上天入地——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

作為一位以“上天”探索而聞名的科學家,歐陽自遠曾經與“入地”聯系更深。20世紀50年代,歐陽自遠響應國家號召,選擇報考北京地質學院(現為中國地質大學)。1960年,歐陽自遠在中國率先系統開展各類地外物質和比較行星學研究,與太空初次結緣。研究生畢業后,歐陽自遠在侯德封教授的指導下,開始從事核子地質學研究,并從1964年起隱姓埋名,遠離家人,投身地下核試驗工作。
1978年,歐陽自遠帶領研究小組針對美國贈送的0.5克阿波羅號帶回的月巖寫出了14篇重要論文,大大推動了中國對月球的研究進程。然而,只靠別國的贈予進行研究是遠遠不夠的。1993年,歐陽自遠正式提出開展中國探月工程的建議,希望中國能夠獨立自主地進行月球探索。當時,很多人對耗費巨大人力、物力研究月球持懷疑態度。面對質疑,歐陽自遠對探月工程的可行性進行了詳細論證,并與孫家棟等專家共同起草、修改立項報告。終于,在2004年,探月工程正式獲得國務院批準立項,歐陽自遠被任命為這項工程的首席科學家。在他的帶領下,嫦娥奔月的夢想如今已變為現實。
片段寫作
談及中國夢,我們會想到“把小我融入大我,把我的夢融入中國夢”。孫家棟將自己的研究方向從飛機轉向導彈再到航天,挺膺承擔國家使命;歐陽自遠為中國地下核試驗隱姓埋名,在一片質疑聲中對探月工程的可行性進行論證。作為普通人,我們或許很難像他們一樣為祖國做出如此巨大的貢獻,但我們可以找到個人愛好與國家事業的接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發光發熱。無數平凡人的力量匯聚在一起,亦能成就另一種偉大。無論身處什么崗位,我們都可以盡己所能地,以“我的夢”為“中國夢”增光添彩。
適用話題四青春力量、五四精神、女性力量
素材鏈接1探月工程的年輕血液
前輩的引領固然重要,后輩的薪火相傳也不可忽視。在科學探索的道路上,中國探月工程團隊既有歷史沉淀,也不缺乏新鮮血液。相關數據顯示,當前,中國探月工程團隊的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可謂“含青量”滿滿。在這支團隊中,“80后”“90后”比比皆是,“00后”亦不乏其人。“80后”的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孫振蓮、“90后”的航天飛行控制中心載人飛船任務北京總調度高健、“90后”的遙控軟件設計師劉辛……設備檢修更新、任務指揮調度、程序設計優化,“嫦娥”升天的每一步背后都能看到青年航天人忙碌的身影。年輕的他們已奮斗在中國航天事業的關鍵崗位上,將目標瞄準了國際領先水平、世界領先技術。
素材鏈接2“90后”大姐周承鈺

周承鈺出生于1996年,是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第一位女性指揮員。“90后”的她,已習慣與發射塔和其他各類設備打交道,能夠熟練地指揮、調度系統內30多名同事開展各項工作。她曾參與長征五號遙三火箭測試,在高壓氣體流動的巨大噪聲中,忍受著異常艱苦的工作環境,做到全勤值崗;她也是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連接器系統指揮員,以細致嚴謹的態度引導各項工作有條不紊地進行。周承鈺用頑強的意志力與嚴謹的工作作風換來同事們一聲聲親切而又真摯的“大姐”。
年輕的周承鈺已成為中國新青年奮斗在國家科研一線的榜樣。她性格開朗,充滿青春活力,同時也擁有堅定的信念與強烈的責任感。她說,選擇航天是她的幸運,她也憑借自身的實力,為航天事業、探月工程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片段寫作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欒恩杰在一次采訪中向當代年輕人提出一個問題:20年后,在航天領域我們能否保持領先地位?年輕而堅定的中國探月工程團隊或許在未來能給欒老交出一份滿意的答卷:雖然中國探月工程團隊平均年齡在40歲以下,但意氣風發的他們已毅然擔負起歷史使命,投身于對浩瀚宇宙的探索。百年前,中國的新青年為推翻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三座大山奔走呼號,不惜為國捐軀,“五四精神”在革命的烈火中淬煉。百年后,縱使時光變遷,中國大地已換新顏,“五四精神”依舊植根在如今的青年人心中。
世界變動不居,競爭愈發激烈,當代年輕人不能滿足于眼前的成就;深空仍待探索,宇宙充滿未知,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仍需年輕一代不斷為之付出努力。
適用話題五國際視野、團結合作
素材鏈接嫦娥六號的國際視野
嫦娥六號任務是一次展現國際視野、尋求多方協作的合作之旅。此次任務中,我國與多國航天機構和國際組織合作,搭載了四個科學載荷,包括歐空局月表負離子分析儀、法國月球氡氣探測儀、意大利激光角反射器、巴基斯坦立方星。月球樣品研究進入“嫦娥時代”,極大豐富了人類對月球乃至宇宙的認知。
片段寫作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國際局勢動蕩不安,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的中國,時刻面臨著全新的挑戰。但是,中國始終堅守對外開放、互利共贏的理念,以實力贏得世界的尊重,以合作打消外界的質疑。嫦娥六號任務成功的背后是我國與多國航天機構及國際組織的通力合作。正如英國詩人約翰·多恩所說,“沒有人是一座孤島”,每個民族、每個國家、每個人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和平與發展是時代的主題,互相合作、共同進步,應當成為世界共享的價值觀。
(2024年新課標Ⅰ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隨著互聯網的普及、人工智能的應用,越來越多的問題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們的問題是否會越來越少?
以上材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和思考?請寫一篇文章。
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片段寫作
從個人角度看,學無止境,我們切不可讓“減少問題”的潛意識,束縛自己的求知欲;而從大的角度看,對于人類的發展進步而言,問題不會減少,也永遠不應該減少。問題產生于人類對周遭事物的好奇,而會不斷發問正是人類區別于其他物種的特征之一。
帕斯卡爾曾將人類比作會思考的葦草,人類自身力量脆弱不堪,卻貴在有思考的能力,有追求答案的勇氣。千百年來,詩人們對著天邊皎潔的明月發問,在思索答案的過程中吟誦出一篇篇華美辭章;在當今時代,航天人在理性精神的指引下發問,在解決問題的道路上一步步揭開月球的神秘面紗。不同時代所發之問或許不同,解決之道亦有別,但皆有其價值。發問不只是為了得到答案,更是為了踏上求索的路途。只有在不斷的發問中,我們才能拓展追尋真理的道路,窺見世界更多的可能。
(2024年新課標Ⅱ卷)
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本試卷現代文閱讀I提到,長久以來,人們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號探月任務揭開了月背的神秘面紗;隨著天問一號飛離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遙遠的深空……正如人類的太空之旅,我們每個人也都在不斷抵達未知之境。
這引發了你怎樣的聯想與思考?請寫一篇文章。要求:選準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
片段寫作
在快節奏的現代社會中,許多年輕人飽受“內卷”之苦,因此選擇“躺平”,竭力避免走出舒適圈,以逃避充滿不確定性的未知之境。但拒絕“內卷”,不等于裹足不前,更不意味著對未知之境的排斥。“內卷”指的是勞動密集化帶來的單位勞動報酬的減少,是一種沒有發展的增長。而對未知之境的探索,恰恰是我們擺脫這種無目的、無意義重復的絕佳方式。我們應該像探月工程團隊那樣,不斷開拓進取,勇敢地踏入未知之境,在充滿創造力的嘗試中不斷拓寬自己的人生邊界。在旅程中,我們可以短暫“躺平”來緩解疲憊,重拾前進的力量,但絕不能長久停留,唯有行走在探求未知之境的道路上,我們才能真正擺脫無效“內卷”,獲得內心的充盈。
(編輯:葛杰鄭習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