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寒隨一夜去,春逐五更來?!彪S著紅紅的燈籠,紅紅的春聯,紅紅的福字,開始陸續走進千家萬戶,京西的街頭巷尾彌漫著濃濃的年味。隨著2025年農歷新年的到來,家庭團聚、年夜飯、守歲、貼春聯、掛燈籠、放鞭炮、拜年成為男女老幼的期盼。年味依然是2100萬北京人心中最眷戀的味道之一。
年味兒飄香
一年一度的春節,仿佛是一道魔法的咒語,喚醒了沉睡的年味。小時候的年味似樸素的針腳,蜿蜒著兒時的快樂與童真。物質匱乏的年代,出生在首鋼平房家屬院的我天天盼著過年。過年能吃上魚肉蛋,添置新衣服,守歲放鞭炮。更讓我記憶猶新的是,能吃上過年才供應的花生和瓜子。
更讓我流連忘返的,是附近農村過春節的年俗。在模式口、北辛安和老古城村,一進臘月門,就會有一種淡淡的喜氣與忙碌縈繞在村內,村民們開始忙年。
熬臘八粥、泡臘八蒜,號稱是“送信的粥和蒜”,表示該過年了,全村人要辦年貨、請神像、買年畫。臘月十五就要掃房,為的是不讓“灶王爺頂著土上天”。
臘月二十三小年,家家開始祭灶,灶臺東面供灶王爺神像,俗稱“灶神”。“灶神”有對聯:“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傳說臘月二十三這一天,作為“一家之主”的灶王爺要上天庭,向玉皇大帝稟報這家人全年的善與惡。在黃昏時刻,一家人在灶房向灶王爺敬香,“送灶”,他們將飴糖涂在灶王爺嘴的周圍,讓灶王爺嘴甜、上天多說好話。三炷香后把供奉一年的灶王爺神像揭下來,點火焚燒“送灶君上天”。
除夕夜與春節首尾相連,意為“月窮歲盡”,是辭舊迎新的日子。從吃年夜飯開始,全家人守歲,俗稱“熬夜飯”。一家三代或四世同堂圍坐在一起,慢慢地吃。年夜飯在一年中最為講究,必須全家人到齊后才能開飯;若有親人實在不能回家過年,飯桌上要給他留出碗筷。當人們酒足飯飽后,有錢人家請來樂團,用銅鈸、鼓、鈴奏樂,增加喜慶氣氛。除夕的年味透過煙火,透過人們的笑聲,傳遞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除夕子時,家庭長者要接神,在灶王爺神像前,燃灶燈、點香。安神后,家家要把芝麻秸從街門內鋪到屋門口,并在上面行走,噼啪作響,俗稱“踩歲”。

“包餃子過大年,餃子里放銅錢,許上一個幸福愿,看誰能夠吃到錢?!贝竽瓿跻?,吃年三十就包好的餃子拜年必不可少。吃餃子之前先放鞭炮,叫做“開門炮仗”。包餃子時在一個餃子里放上一枚硬幣,誰吃到誰全年有福。
拜年是京西村落春節重要活動之一。一家人在吃餃子時,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拜年有規矩,晚輩向長輩叩拜,賀年為平輩相互道賀。年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父母、初三以后走親訪友。
初一至初五為“忌門”,僅限男子外出拜年;婦女在初六以后方可外出走訪。過了十五之后稱之為“拜晚年”。初五,家家在太陽出來之前要捏上幾個餃子,把小人的嘴捏上,俗稱“捏破五”。
元宵節吃元宵,家人團團圓圓、和和美美。元宵節俗稱“燈節”。元宵節觀燈、賞燈,猜燈謎,舞龍、舞獅,花會和逛廟會均為京西元宵節乃至春節期間喜聞樂見的特色活動。
“來來來,大家春節快樂!”在門頭溝清水鎮小龍門村杜巨平家,歡聲笑語充斥著整個房間,老杜與家人圍坐在一起,正在享用滿滿一桌子的美味佳肴。
餐桌上,放在正中間的菜肴格外醒目,這是京西極具特色的美食——火盆豆腐,是每年春節山里人家必吃的一道菜,“我們這個清水豆腐很特別,用的是當地的水,當地的豆,這個火盆也是用當地的土燒制成的。雖然看著很笨重,但要想做出原汁原味就得用清水豆腐和這火盆?!崩隙耪f道:“我們這道菜里不光有白豆腐,還有炸豆腐、凍豆腐和白菜,寓有兜福、百財的美意,再加上火盆代表著紅紅火火?!?/p>
除了火盆豆腐,像年糕、壓肉、排叉兒等美味,都是京西“年味兒”中必不可少的菜肴。老杜的家人說道:“這一道道菜肴,寄托了我們對新年的美好期待,也是我們記憶中永遠抹不去的家的味道?!?/p>
年味兒衍變
京西年味隨時代發展而變遷。建國后,京西村落的年俗有了新味。村民不再“祭灶”,而在“小年”底大掃除,干干凈凈迎新春。
改革開放后,城市化進程加快,工作的高節奏,市場的繁榮、手機的普及,讓年味變淡。商超、電商平臺等“一站式”采購模式取代了富有生活氣息的置辦年貨場景。三五口人圍坐在一起享用的年夜飯是飯店的包桌套餐;從傳統的面對面拜年,發展到電話拜年、微信拜年、視頻拜年,遞到手的壓歲錢變成了千里之外的微信紅包,反映了社會流動性的增強和社會關系的復雜化;燃放的美麗煙花、多彩的鞭炮變成了屋內外都能操作的電子煙花和電子鞭炮;觀看春節晚會不那么認真了,而是邊刷手機上的熱評,邊找尋著春節晚會里的亮點與槽點;除小孩外,大人們對除夕穿新衣服也不那么期待,只是為了保留習俗而應景地穿戴一些新的衣服。
我一家的年味也發生了巨變。原來,我家春節的高潮是大年初一。因3個姐夫家在外地,5個姐姐及全家都在初一這天回娘家過年。從上午9點左右,他們就開始陸續到達。這一天,全家人加在一起達到了23口。大人放下手中的大包小包就讓外孫、外孫女給姥姥、姥爺問好、拜年,姥姥、姥爺給孩子壓歲錢;然后是外甥男女給舅舅和姨們拜年,同樣得到了壓歲錢。那種尊老愛幼的親情和氣氛令我終生難忘。
進入21世紀,隨著親人的相繼離世,衣食住行的升級換代,和人們之間追求的變化,家庭春節聚會的人數越來越少?,F在,隨著成為“候鳥”,只有我和老伴每年在海南過春節,四世同堂、熱鬧放鞭炮已成過去時。
人們的生活日新月異,年味也有了不同的表現形式。改革開放后,寫春聯、送春聯、貼春聯,剪窗花、貼窗花,貼福字、貼年畫,蔚然成風。大街上是紅紅的中國結、紅燈籠,家家門口張貼春聯、福字,祈福納瑞,到處是吉慶祥和的過年景象。
年味兒出新
年味,是需要經營的。我們可以通過各種方式來追尋年味的足跡。
我欣喜地看到,京西的趕集市、逛廟會、非遺項目等傳統年俗正推陳出新,鄉土味的“村晚”也在京西上演,文旅融合激發“國潮”新熱度……一個個紅火的場景、一張張幸福的笑臉,都在為人們留住濃濃年味。在對優秀傳統文化資源的共同珍視和創新下,新與舊交融激蕩,碰撞出具有時代感的春節年俗。
新春時節,京西大地綻放獨特的節日魅力。在京西首鋼園里,每年的新春游園會張燈結彩、古色古香,很多游客在燈籠旁停下腳步,拍下新春的第一張照片。一家老小全家出動,在高爐腳下津津有味地參與拓年畫、猜燈謎、投壺、祈福擊鼓等傳統活動,另有一番中國年情調。
新春游園會集合了傳統年味與新消費場景,2個古風游園會、1個京味游園會、1個非遺嘉年華讓人流連忘返。首鋼一高爐SoReal科幻樂園、咪咕數智中心、百度無人駕駛、AR紅包等新潮科技體驗項目旁更是游人如織。
農歷大年初二,老古城村的“秉心圣會”十檔花會玩角兒,身著紅袍、綠衣、黃褂、白衫依次出場,在古城村牌樓下重現民俗踩街表演,吸引眾多市民觀看。據悉,位于石景山區古城街道古城村的“秉心圣會”始于明代萬歷年間,傳承至今已有400多年。在模式口村,那“咚咚咚咚咚咚咚”的鼓聲和鼓下鐵環震動的“嘩嘩”響聲,是烘托歡樂、喜慶氛圍的太平鼓,它從尋常百姓家走向街巷、公園、廟會,成為百姓心中的年味,成為大眾的新年期盼,更成為國家傳統文化的組成部分。
在主打新京味兒的八大處公園廟會,有京味兒叫賣表演、龍年護照和福祿拿鐵等眾多趣味活動和文創產品,許愿祈福收獲滿滿的福氣和年味;在石景山游樂園,中西合璧特色的火樹銀花璀璨夜景、游藝項目暢玩狂歡、特色美食小吃等國際風情演藝節目,讓人目不暇接;在非遺文化主題的郎園Park,有祈福游園、親子互動、舊書漂流、非遺表演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給人濃濃的文化氣息和喜慶熱鬧的氛圍;在模式口歷史文化街區新春游園會上,人們爭先恐后地看快閃表演和財神巡游活動,在這兒,還有“福祿壽喜財”五大集福打卡點,集齊了印章還能得新年禮包,好玩有趣。
冬奧會之后,京西過年的人們又多了一個新的歡喜地。石景山推出了天泰山冰雪季、石景山冰雪世界、首鋼園冰雪匯、國際雕塑公園“童年記憶冰樂園”等活動,來京西滑雪、滑冰已成為北京人春節歡樂的必選之地。
“博物館里過大年”是激活傳統文化的另一個主場。在京西法海寺博物館、石刻博物館等8家博物館,有國風講解、拓片、送福,以及書香閱讀、手工制作、生活美學、文藝展覽、非遺體驗等文化活動,一邊玩、一邊漲知識,不亦樂乎?在石景山藝術館門前、龍王廟廣場和古道斯存等地沿街,還有老舍話劇片段快閃活動。
在新的社會文化背景下,京西創造出新的過年“儀式”,“喚醒”了那份熱鬧和喜慶。這些別出心裁的“文創年貨”,包含福佑平安的祝愿、吉祥如意的期望,在傳統底色上描繪現代色彩,在傳統語境中進行現代表達,給節日添了彩。
年味是鄉土味,是團圓味,是那種踮著腳的期盼,是那種相互依偎的溫暖。對于那些已“不合時宜”的年俗的消逝,無需太過感傷。對于那些就在身邊的年味,更應珍惜。即使預制菜悄然進入年夜飯的菜單,但“包餃子”仍然帶著美好寓意,特定的食物作為一種象征符號,傳遞著幸福美好的祝愿和期盼。
在中國文化中,年味是一種獨特而濃郁的情感,承載著家庭團聚、傳統習俗和美好回憶。俗話說“過了十五就算過完了年”,每一年的春節都有結束的時候,但只要我們永葆創造新生活的熱情和干勁,常懷堅定的文化自信,年味就不會“爽約”,就永遠在我們的心頭涌動、縈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