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雖然多次參加央視春節戲曲晚會的撰稿和策劃,但給我留下最深印象的是1995、2001和2005這三年的戲曲春晚,也是我和央視著名資深導演謝桂昌合作的三屆戲曲春晚。
一段“餃子來了”的佳話
1995年戲曲春晚,是很有紀念意義的。在這一年戲曲音樂頻道正式立項,并且戲曲和音樂固定在央視11頻道播出。今天看來,戲曲音樂頻道在立項后,頻道內容不斷豐富,涵蓋多種戲曲音樂類型,滿足不同觀眾口味,逐漸成為觀眾喜聞樂見的頻道之一。1995年也即是戲曲音樂頻道正式立項那一年,戲曲春晚是由央視資深戲曲導演許玉琢和謝桂昌聯合導演。
在本屆戲曲春晚中,根據謝桂昌導演的安排,讓我創作一個京味濃郁的話劇短劇,作為另一種類型,可能會更大程度地滿足青年觀眾,但題材要與戲曲特別是過春節的故事有關。我考慮再三,有一樁真實的梨園佳話,恰恰符合這兩項要求。那是1924年,京劇同仁自己的組織梨園公會,每到農歷臘月過小年后都要出頭組織救濟同業的大義務戲,把眾多戲曲藝術家綁定在一起演出角色眾多、有文有武的好戲,參加演出的有名有姓的頭路角,和有點收入的各路演員一律不拿戲份,只取車馬費!結算以后,除去劇場場租、水電、宣傳及交納娛樂稅等必要開銷外,所余票款一律分給底包演員作生活費。這種演出稱“搭桌戲”,也就是給貧苦同行白唱戲,故也叫義務戲。由于底層的群眾演員基數相當大,所以一場義務戲下來,這些貧困的底包演員僅能夠買幾斤市價最便宜的玉米面,用來蒸幾屜窩窩頭充饑過活,所以當時這種為救濟同業生存的義務戲,又叫“窩頭會”,也就是給窮唱戲的湊幾斤窩窩頭吃。
舉行這個“窩頭會”大義務戲應該是在春節前的幾天,唱完這場義務戲后,把活命的錢給窮苦同業發下去,除去吃平日的窩窩頭外,說什么也得讓這些窮底包哥們,大年三十吃頓肉餡白面餃子。
然而就在新成立梨園公會的1924年,都到了臘月二十九,明個就是年三十啦,可這個給窮哥們發頓包餃子錢的大義務戲,還遲遲沒有動靜,可把那么多等著拿這過節費的老少爺們急壞了。不是眾多大小藝術家在第一舞臺演出的戲碼早定下了嗎?報紙把那天的演出廣告也早登出去了,難道新成立梨園公會的這些位大佬真的不管窮苦同業了嗎?這到底是出了什么事。
還真是出事了,原來一進臘月,實際上掌管梨園公會大權的梅蘭芳和尚小云兩位大師,就把參加義務戲演出的人頭、戲碼都策劃好了。可為什么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呢?原來在京的大小軍閥看出便宜了:居然要梨園公會為他們組織賑災募捐演出。后果當然是全部票款都進入他們的腰包。梅、尚等人當然不干,死扛,可為自己人辦的搭桌戲也不能演出了。直到年根底下的二十九,根據尚小云的回憶:“已到臘月二十九日,反動統治者不顧藝人生活,還叫我們為他們演義務戲,進行募捐,當時救濟同人又迫不急待,畹華(梅蘭芳的字)大哥頗為焦急,遂約同我計議。”他倆商量的結果,急功好義的尚小云,把他剛剛買到手的宣武門外椿樹下二條一所大宅子的房契拿出來,交給梅蘭芳,要他的畹華大哥利用他的威信,特別是他和銀行界領袖馮耿光等人的親密關系,由梅出面押房契向銀行借錢。當梅先生看到這件尚老板剛到手還沒焐熱乎過來的房契時,感動得幾乎落下熱淚。
結果是圓滿的:這座宅子押了3600塊銀元,當時能買1900袋白面。年三十那天,貧苦同業每人分到了四塊銀元,盡管不多,但除夕夜,包一頓白面肉餡餃子是完全沒問題的了。轉過年來,就在正月十五燈節這一天,北京城內知名的和不知名的演員們都興高采烈齊聚于第一舞臺演出大義務戲。那天的戲碼太硬整了:當演員們想到梅、尚二位藝術家為了大伙的付出,無不拿出渾身解數,演出大為成功,當晚賣了個滿堂,所得票款不但足夠還銀行貸款,還保住了這所大宅子。
我就根據這個感人的故事,編了個話劇短劇,謝導演請了北京人藝的三位老藝術家鄭榕、李翔、王大年分別扮演常年在京劇班社當“底包”跑龍套的段老二、魏老三、金老四,還特請善演老太太的李明啟扮演段老二的老妻,把這段故事原原本本演繹了出來。正當幾位老人為過年吃不上一頓肉餡餃子愁眉苦臉的時候,還稍為年輕點的金老四拿來了梨園公會發給窮苦藝人的四塊銀元,還有肉餡和白面。當大家知道這是梅、尚兩位大師押房契,疏通銀行關系才弄來了3600塊銀元的時候,三位跑龍套的激動萬分,決定初一天一亮,三人就先到舊簾子胡同梅大爺家,然后到椿樹下二條尚小云家拜年。人藝的幾位老藝術家,塑造的人物活靈活現,尤其是鄭榕和李明啟刻畫的這一對老夫婦,京音京韻,出行當行,活畫出那個時代北京梨園界貧苦藝人的辛酸史。所以這個叫《餃子來了》的話劇小品如今網上還不時播出。
打破模式的創新
2001年戲曲春晚是謝桂昌和李純博兩位戲曲大導演聯合執導,這和數年后的2005年由謝導單獨執導的戲曲晚會,除去節目眾多異彩紛呈外,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創新再創新。謝導強調要打破戲曲春晚“名家名段大連綴”這種模式,要進行一次形式上的全面創新。把電視、戲曲、晚會、春節四大要素統統“打通”,給觀眾全新的審美享受。新創劇節目甚多,我只說我創作的兩個京劇小品《慈禧看戲》《譚鑫培拍電影》。前者央視主持人孫小梅扮演慈禧、朱軍扮演李蓮英,既主持又演戲。看的戲是著名大武生楊少春在恭王府戲樓演的《安天會》,按老戲演,孫悟空扎大靠大戰天兵天將,既有故事性,又讓觀眾回顧了歷史。
后者是根據我國第一部無聲電影,由譚鑫培拍攝的京劇《定軍山》的真實故事改編。導演選擇相貌相似的李玉聲扮演譚鑫培,趙保樂扮演豐泰照像館經理任慶泰,小品前部展現譚大王和任經理在土地祠拍攝前的戲,后部由李玉聲扮上老黃忠表演了京劇《定軍山》最精彩的片段。
2005年戲曲春晚,時逢雞年,我創作了大型武戲《金雞頌春》。講述天上的金雞大仙把在下界興風作浪的三個狐貍精,經過一番激戰,全部擒拿的神話故事。由天津京劇院大武生黃齊峰扮演雞神,天津、北京、上海三個著名武旦閆虹羽、黃樺、馮蘊扮演三妖狐,戰斗異常精彩,大打出手,刀槍飛舞,令人目不暇接。而扮演天兵與小妖翻的跟頭,更是天花板級,驚險異常。最絕的是黃齊峰扮演的金雞現出原形時,武技導演張四全請來一位雜技演員,鉆入新制作的碩大的金雞道具中,又是昂首長鳴,又是振羽沖刺,贏來春雷般掌聲。后來我還參加多次戲曲春晚,直到2024年的龍年戲曲春晚,我仍然參與譜寫戲詞,但給我最深印象的還是以上和謝桂昌導演合作的三次春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