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云蒙山區,過年是從農歷臘月二十三日這天,也被稱為“小年”開始的。這天距離農歷除夕大約一周的時間,這一周的時間都是辭舊迎新的各種準備,蒸黏糕、掃房子、寫對聯、做豆腐、殺年豬等等。“年糕祭灶,新年來到。姑娘要花,小子要炮,老頭要頂新氈帽,老太太要件新棉襖。”這句家鄉民俗諺語生動地記述了過年除吃喝外男女老少的需求。
“蒸黏糕”年年高
在我的家鄉,再窮的家庭過小年——臘月二十三也要蒸上一鍋黏糕的,不僅是祭灶神用,而是它還有一種美好的寓意:黏糕——年高,年年高。預示著一個家庭的生活越來越好,表達著鄉親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我們這里蒸黏糕也叫撒黏糕,是個技術活。臘月二十三這天吃完早飯后,就開始蒸黏糕了。母親是撒黏糕的好手。第一步是煮蕓豆,只見母親從一個白布袋里舀出一大海碗蕓豆放在鍋里煮,鍋里的水開一小時后,母親用笊籬撈出來一兩個豆子,用大拇指甲掐一下,感覺爛熟了,就撈在一個秫秸稈編成的小籃筐里,控干水分,然后將曬干的大棗舀一小瓢剔除核,剪成兩半,棗和蕓豆混在一起。
煮完豆子后,將鍋刷凈,然后在鍋里續上水,將鋁制的有圍子的蒸屜放上,鋪上蒸屜布,母親就開始和蒸黏糕的面了。蒸黏糕必須用大黃米面,也就是黍子去殼碾壓的面,色澤淺黃。攪拌蒸黏糕的面最關鍵,用手蘸著水往面里灑,邊灑邊扒拉,讓面微濕。用手一抓成團,松開后放在面盆里,用手一劃拉就散,這樣撒黏糕的面就攪拌好了。鍋里的籠屜上先將蕓豆和大棗混合地鋪在籠屜屜布上,待上氣后,在其上撒大黃米面,完全將蕓豆大棗覆蓋,將鍋蓋上蓋兒燜一會兒,揭開鍋蓋,哪上氣往哪撒面,待面變顏色后,在上面再撒,撒三層后,在面上用筷子扎些眼兒,這樣容易熟,然后繼續撒,待面撒一半兒后,在上面再鋪一層蕓豆和大棗,然后繼續撒面。越往后,面厚了,上氣慢,撒一層燜一會兒,得撒六七層,層層高。將面撒完后,用棗和蕓豆封層,然后大火蒸半個多小時,在撒面的過程中,火不能斷,保持籠屜下的水始終開鍋。這樣半個多小時后,一鍋黏糕就蒸熟了。蒸熟后就是起黏糕,將封層上蓋上包裝紙,在紙上壓上平屜,翻過來一扣,黏糕就倒扣在包裝紙鋪底的平屜上了。然后用菜刀蘸涼水將整塊的黏糕均勻地切成一塊一塊的,放上蜂蜜或白糖就可以吃了。
“寫對字”表達人們對新年的愿望
小年祭完灶神,臘月二十四這天也是山里少有的跟文化沾邊的活動——寫春聯,我們這里又叫“寫對字”。
這天最忙碌的是我爺爺,他建國前念過私塾,識文斷字,在我們這大山里是少有的文化人,被村人稱為“老秀才”,春節時左鄰右舍家家戶戶寫春聯的活兒就落在了爺爺頭上。臘月二十四這天一早還沒吃完早飯,就有鄰居拿著木紅紙要爺爺寫春聯了,一家人趕緊吃飯,母親把炕桌上的碗筷收拾利索,用抹布把炕桌擦洗干凈,這就是爺爺的臨時書桌了。
爺爺從堂屋地上一個鎖著的破木箱子里拿出一小塊兒氈子裹著的毛筆,將一塊兩厘米長的黑墨遞給跟在屁股后面的我,他又從木箱里拿出一方黑色的硯臺,隨手放在了炕桌上。
隨后就是給爺爺研墨了。研墨都是我們這些小孩子的活兒,我從水缸里舀了點涼水放在硯臺里,開始上炕研墨。爺爺囑咐我要順著一個方向,不緊不慢地磨,十幾分鐘后,墨汁就研磨好了,這時家里也擠滿了前來要爺爺寫春聯的鄉鄰。
爺爺把寫春聯看得相當正式,能為鄉親們寫春聯在他看來是值得驕傲的一件事。他盤腿坐在炕桌前戴上老花鏡,一絲不茍,就開始寫春聯兒。他不是拿起紙來就寫,而是先在廢舊的報紙上寫幾個字試試,爺爺說,鄉親們掙點兒錢不容易,不能糟蹋他們的紙。
開始書寫了,爺爺首先要征求對方的意見,寫什么詞,對方要爺爺看著寫,吉利就行,爺爺就認認真真地在紅紙上寫下“喜居寶地千年旺,福照家門萬事興”,橫批再來一個“出入平安”,這樣大門口的一副春聯就寫好了。每家至少都要寫上四副,大門、堂屋門、東屋門、西屋門,而且還要寫上幾個大“福”字,另外,還要寫單幅,一般都是四個字的。碾子上寫“青龍大吉”,石磨上是“白虎大吉”,糧囤上寫“五谷豐登”,豬圈是“肥豬滿圈”,雞棚是“金雞滿架”,馬廄是“日行千里”,驢圈是“六畜興旺”,水井是“龍泉水旺”,馬車是“人車平安”。
鄉親們拿著爺爺寫好的春聯,滿心歡喜地走了,爺爺看到一張張笑臉,也是打心眼里高興,盡管是義務的。這樣人去人來,爺爺一直要忙到下午太陽快落山了才算完事,一天下來盡管累得腰酸背疼,但他從來不拒絕。他說,過個年,只要大家都高興,自己累點不算什么,如果沒給人家寫,人家一年都別扭,這是自己心里不愿意的,鄉里鄉親的,做人更不能這樣。
為什么鄉親們把春聯看得這么重要,爺爺說:一個是過新年了,紅紙的對聯貼在家門口,圖個吉利喜慶,表達對來年的美好愿望;另外是代表著這家還有人丁,所以一般在外,過年趕不回來的,也要委托親朋好友或鄰居把家里大門貼上春聯。家里要有老人去世,三年不貼春聯。

臘月三十和正月初一
民以食為天,“打一千罵一萬,全憑三十晚上這頓飯。”這是建國前流傳在家鄉給財主扛活的長工們時常掛在嘴邊的一句俚語,它的意思是,不管平時財主對長工怎么不好,臘月三十(除夕)這天財主要和顏悅色,一定要讓長工們吃好喝好,因為這是一年最后的一天,它的意義不同于平時。否則,長工和東家結下梁子,東家的名聲在十里八鄉就臭了。另外,除夕這天,在外的游子,不管多遠多難,只要條件許可,都千方百計地往家趕,和家人團聚。由此可見,除夕這天不僅僅是吃飯了,它還代表著“團圓”。
除夕這天早晨家家戶戶要吃饸饹,饸饹——和樂,一家人坐在一起和和樂樂。因山里不產小麥,一般的家庭都是小米面饸饹,為了增加饸饹的韌性,需要在小米面里添加榆皮面(榆樹皮里面的肉曬干后碾成面),把面和好,待鍋水燒開后,在大鍋上架上饸饹床子(一種木質軋饸饹半手工機械),就開始軋饸饹了,饸饹在鍋里翻兩個開后,就能出鍋了。撈出的饸饹要放在裝少半盆涼水的大盆里,這樣饸饹就不粘坨了。
吃饸絡的鹵也有講究,有兩樣東西不能少,白菜和豆腐。白菜是“百財”的諧音,豆腐是“逗福”的諧音。
吃完早飯,家里的年輕人要將水缸挑滿水,水代表著“財”。
孩子們要貼春聯,收拾屋子,春聯要上午貼完。大人們則準備晚飯,因為冬季天短,一天就兩頓飯,一般太陽沒落山之前就要開飯,因為是燒柴禾灶,不像現在天然氣快捷方便,所以晚上一頓飯一般煎炒烹炸得準備大半天。在開飯之前,要先祭祖,在堂屋的高桌上,擺上祖先牌位,供上肉、菜、酒、米飯等供品,長輩點燃三支香,對牌位說,感謝老祖宗們披荊斬棘、吃苦耐勞,才有了我們,有了我們這一大家子生生不息,今天過年了,不孝子孫略備薄酒,請祖宗享用,老祖宗們,要保佑咱們全家人平平安安的!囑咐完,子孫們三鞠躬之后,大家才能圍桌開飯。
晚飯主食是大米飯,因為水稻是中國人最早培育的,也是“五谷”之首,能吃上大米飯代表著“五谷豐登”。家家戶戶必不可少的一道大菜是白菜豆腐豬肉燉粉條,因為豬是“六畜”之一,能吃上豬肉,寓意著“六畜興旺”,粉條則代表“長久”。
晚飯后,一家人圍著火盆坐在炕上,邊吃瓜子邊喝茶聊天,這時候,外面傳來零星的鞭炮聲,好似向即將逝去的一年告別,那感覺生活是無比的愜意和美好。
晚上九點鐘左右,全家人準備包餃子了。母親開始剁餡,父親和面,餡要豬肉白菜的,面和好要醒上半小時,這樣搟出的餃子皮才結實。九點半左右全家開始包餃子,因為人口多,得包兩大鍋蓋(秫秸做的鍋蓋),邊包餃子邊守歲,當新年的鐘聲敲響的時候,外面辭舊迎新的鞭炮聲已響成一片,全家人開始吃夜宵煮餃子,每個人嘗幾個,是個意思就行了。
為什么要子夜吃餃子呢?爺爺說,子時是新舊年交替之時,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餃子是“交子”的諧音,餃子的形狀像元寶,吃豬肉白菜餡餃子,期望來年發財交好運。
吃完子夜餃子,像我們小孩子早已堅持不住了,沉沉睡去,早晨又被鞭炮聲叫醒,趕緊從被窩里爬出來,穿上除夕晚上預備好的新衣服放鞭炮,各家的炮聲在空寂的小山村連成一片,迎接新年的第一個黎明。
初一早晨遵例是吃餃子拜年,在吃飯前,新媳婦要給家里長輩拜年,祝他們身體健康,長輩要給新媳婦壓歲錢。吃完飯后,要把家里收拾干凈,除自家晚輩拜年外,還要等待族中晚輩來拜年,這天的掃地土等垃圾不能往外倒,要等到第二天才能扔。奶奶說,新年第一天不能往外走東西,否則一年存不住財,這是祖輩傳下來的風俗。家里收拾干凈后,拜年儀式就正式開始了。東屋地上放個蒲墩,首先是家中的晚輩依次跪在蒲墩上給長輩磕頭拜年,自己家拜完后,就把蒲墩收起來,家族中的晚輩來拜年,鞠三個躬,問聲過年好就行了。自家的孩子們也要到族中叔叔大爺家拜年,那時候,農村家里窮,一般給拜年的晚輩們抓上一把花生瓜子以示感謝。
初二,出嫁的女兒帶上禮物要回娘家拜年,丈母娘要給新姑爺壓歲錢。第二年以后,給小孩壓歲錢就可以了。姑爺拜年要在丈母娘家住一宿,初三早晨,丈母娘家標準的主食必須是烙盒子,盒子有“和”之寓意,預示著岳母一家希望閨女姑爺和和睦睦,家和萬事興,別吵架。吃完飯后,姑爺和媳婦就要回自己家了,所以有“初三的盒子往家轉”一說。從初二到初四基本是接待來訪親友,初五吃完餃子休息一天后,初六又開始新一年的忙綠了,待正月十五元宵節走完花會后,一個年也就徹底地過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