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系列教育政策的推出、教育觀念的革新和發展,指向核心素養的低年段學業測評成為重要研究課題,如何在不進行紙筆考試的情況下對學生的學習效果和素養發展進行有效評價?游戲化測評、活動化測評成為當前主流的探索方向。設計什么樣的游戲項目和活動項目能更有效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形成與發展呢?本文結合深圳市寶安區開展的適切教學體系下全學段全學科的評價實踐,淺談小學一二年級數學學科綜合素養測評項目設計的一些思考與探索。
一、低年段學生身心發展的特點
一二年級學生為6-8歲的兒童,從認知發展水平來看,他們正處于具體運算階段,以直觀形象思維為主,逐漸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在設計測評項目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特點,采用直觀、形象的方式呈現問題,多提供參與式、體驗式的項目。從學生興趣愛好和學習方式角度來看,小學低年段學生對游戲、活動等具有濃厚的興趣,喜歡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學習。因此,測評活動可以設計成游戲化、情境化的形式,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數學游戲、數學繪本故事、數學實踐活動等,都可以成為設計測評項目的素材。
二、小學數學低年段綜合素養測評項目案例設計及分析
(一)案例設計及介紹
案例名稱:繩彩飛揚:一分鐘跳繩測試
測評學科:數學學科關聯體育學科
目標設計:
1.體育學科目標:通過計時計數的跳繩活動,測評學生是否掌握跳繩的基本技能,發展學生體能,提高運動表現。
2.數學學科目標:通過數數,認識數的大小及順序,培養正確點數報數的能力,初步發展數感。
3.在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
過程設計:
在體育課或者數學課上,采用具有自動計數功能的跳繩,由體育老師和數學老師協同完成該項目評價。具體操作流程如下:
1.分組:將全班按每組8-10人分成若干小組,每組又分為跳繩組和計數組。
2.跳繩開始:計時1分鐘,跳繩組與計數組分工合作,一人跳繩,一人數數和記錄。
3.報數記錄:計數組學生向數學老師報告所數的跳繩個數,跳繩組學生向體育老師報告自動計數成績。
4.項目評價:體育老師依據體育跳繩標準對學生的跳繩技能及活動過程表現予以等級評價,數學老師將學生數數的數據與自動記繩器數據比較后對學生數數能力、數感、活動過程表現予以等級評價。
(二)項目分析與點評
總體來看,“繩彩飛揚”這個測評項目突出了新課標學科融合理念,將數學學科與體育學科進行關聯,打破了學科界限,通過跳繩活動,既考查了學生的體育技能,又融入了數學學科中關于數的認識和數感培養等內容,使學生在一個活動中得到多方面的鍛煉和發展。具體來說,有以下幾方面的優點:
1.測評項目目標設計清晰合理
該項目設計涵蓋了體育學科、數學學科以及合作精神和溝通能力的培養。明確的目標為測評提供了方向,使教師和學生都能清楚地知道活動的目的和重點,有助于提高測評的有效性。
2. 測評項目的過程設計科學,可操作性強
活動分組進行,確保每個學生都能參與,跳繩組和計數組的分工合作,也讓學生在實踐中體驗到了團隊合作的重要性。體育老師和數學老師協同完成評價,充分發揮了各自學科的專業優勢,提高了評價的質量,使測評結果更加客觀準確,也讓學生及時了解自己的成績和表現,有助于學生進行自我反思和改進。
3.關注學生個體差異,實施等級評價
體育老師和數學老師分別依據各自的標準對學生進行優秀、合格、不合格的等級評價,既能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又能夠全面地反映學生的實際水平和進步情況,更重要的是,等級評價可以減少學生之間的過度競爭,減輕學生的壓力,讓學生更加關注自己的成長和發展。
當然,案例也還存在值得改進的地方:
1.增強評價的多元性
除了體育老師和數學老師的評價外,可以增加學生自評和互評的環節。讓學生對自己在活動中的表現進行反思和評價,同時也可以讓學生相互評價,培養學生的自我認知和人際交往能力。如果條件允許,也可以邀請家長參與評價,讓家長了解學生在學校的活動情況,促進家校合作。
2.進一步深化學科目標
在完成識數、計數初級目標的基礎上,可以結合跳繩活動,設計一些數學問題解決的情境,如根據跳繩個數安排比賽名次、計算跳繩總數等,提高學生運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加強活動的趣味性和挑戰性
在測評時間允許的情況下,可以在跳繩活動中增加一些趣味性元素,如設置不同的跳繩花樣表演、小組接力跳繩等,激發學生的參與興趣和競爭意識。同時,對于能力較強的學生,可以提高跳繩的難度和要求,如進行雙搖跳繩等,滿足學生的挑戰需求,進一步提高學生的運動表現。
綜合來看,低年段學業質量評價的理念、方式都在發生根本性變化,一線教師也在積極地進行有益探索,當然,也要避免換湯不換藥,比如,把原來運算能力紙質測試變成現場抽題口算,雖然關注了學生的參與,但測評內容單一,未真正激發學生有效參與。未來我們更要注重內涵轉變,設計科學系統的活動,關注學生個體差異,真正發揮現場測評活動的教育活力,促進學生身心全面健康發展。
(作者單位:廣東深圳市寶安區教育科學研究院)
責任編輯 成 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