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沒有想過有機會與身著“火焰藍”的戰士們朝夕相處。機緣巧合,我的工作地搬到了一座鎮域的消防站旁邊,于是便有機會與一群充滿陽光和朝氣的小伙子們朝夕相處。這是一段令人難忘的時光,他們全天候的工作和生活,放大了我對他們的觀察,也讓我領悟到“戰士”的含義,戰者,勇也,這是一群向前、向上的勇士。
跟消防戰士們在一起,我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白楊,在我看來,他們和白楊的特質是一樣的,都專注于向上,腰身挺拔,筆直地指向蒼穹。白楊的枝枝葉葉都有著一致的方向,服從命令似的,擁著靠著,幾乎垂直地把枝丫伸向藍天,這些枝丫沒有一個跑錯方位,沒有一個逃兵,一絲退縮都沒有??粗@“齊步走”的動作,會讓人心底涌起“無懼”二字。
和白楊的安靜相比,戰士們又有靈動的一面。天光微亮,大多數人還徘徊在清晨的夢鄉里,消防站里的沖鋒號已經吹響,戰士們迅速穿好厚厚的防護服,迎著晨曦走上練兵場?;蛏肀逞鯕馄浚蚴至鄿缁鹌鳎蚣缈杆畮?,躍上七層高的消防塔,與熊熊烈火來一場驚心動魄的較量。沖天的火光映紅了戰士們的臉龐,也照亮了灰暗的天際,此刻,一張張天真的臉上滿是戰斗的緊張,專注的神情不亞于一場實戰。坐在一旁“督戰”的站長對我說:“只有天天如此,關鍵時刻才能打得響、打得贏?。 笨粗鴳鹗總儕^勇奔跑的身影,我又想到了白楊。
北方的白楊不像南方樹木那樣嬌貴,就像這群年輕的戰士和同齡人相比,具有“不怕吃苦,敢于犧牲”的信念和意志。以前讀《古詩十九首》,讀到“白楊多悲風,蕭蕭愁殺人”,我以為白楊秋風是一幅晦暗的畫面,大約是長空寥廓,衰草連天。白楊的形象被描述得這般糟糕,像一個苦情的人,那么沉寂、那么落寞。
直到我親眼看見白楊,我才驚覺它們絕沒有想象中的那般蕭索。在秋日朗照的天空下,我第一次在北方看到白楊,我竟然也像茅盾先生一樣,發出驚奇的一嘆。白楊實在英挺,是纖塵不染的那種英挺偉岸,像風姿灑然的男子,雄姿勃發,羽扇綸巾。風吹白楊,萬葉翻動,鏗然有力。在白楊林中散步,會覺得自己整個人都舒展開了,從視野到心胸,都有一種豁然開朗的明亮。那一棵棵白楊,整齊地立在路邊,立在戰場上,有一股勇武之氣,它們接受陽光的照拂,白色的樹干閃耀著結實的光芒,有一種武士般的奪目,像是從軍營走來的,舉手投足,皆有風聲。
在寫這篇文章前,我專門去消防站采訪那位年輕的站長,請他回憶難忘的戰斗經歷。他說:“太多了,記不住了。”“你工作近十年,不可能一件都沒有吧?”“如果說有,那就是兩年前,在一座高樓的樓頂上救下了一位欲輕生的姑娘。”“具體情節怎樣?”“那是一幢32層的住宅樓,那位姑娘站在樓頂,一位隊員轉移她的注意力,我沖過去迅速將其救下,那個場景和電視上放的差不多……”我還想問他點什么,又打住了,他說得這般平靜,神情就像一棵沉默的白楊。我喜歡白楊,喜歡它的自律、疏朗與簡潔,它就像人群里難得一遇的謙謙君子,從容、低調,懂得節制情緒,與攘攘塵世保持一段距離,可是卻有磅礴的氣勢和力量。
自古以來,白楊就與戰士有不解之緣。王維就曾寫下“風勁角弓鳴,將軍獵渭城。草枯鷹眼疾,雪盡馬蹄輕”的詩句,詩里的渭城就是秦時的咸陽城。在唐朝,那里可是山長水闊,黃沙漫天,生存條件異常艱苦。那些遠赴西北鎮守邊塞的武將,那些鞍馬風塵、夜夜望鄉的中原士兵,一定在難遇故人的孤獨中,用白楊的蔥蘢化作御敵的力量。
是詩人,也是戰士的岑參曾寫下“岸雨過城頭,黃鸝上戍樓。塞花飄客淚,邊柳掛鄉愁”的詩句,他道出了置身邊地不得歸的苦楚。那時,他懷著建功立業的志向,來到邊關。新的守邊人來了,老的守邊人回去,一撥一撥人馬輪換,那時,西北一定是冬去春來,白楊正是“梨花今始開”的模樣。
春天即將來臨,白楊也將在這春天萌發出新枝、新葉,不知道這些戰士是否目睹過風雪中的白楊,內心是否向往白楊一樣的氣質。不過,這絲毫不影響他們在我心中的形象,在我眼里,他們就是這小城方圓九十六平方公里上的蕭蕭白楊。
有白楊,何懼雪地蒼茫;有戰士,何懼煙火彌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