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著名家庭治療師薩提亞曾說過:“一個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這種聯系,很可能影響他的一生。”我們都渴望給予孩子最好的,希望他們茁壯成長為有責任感、有愛心、有智慧的人。但有時候,或許我們會感到迷茫,不知從何處著手。跟大家分享8個黃金教育法則,希望可以幫助大家培養出自律、自信和樂觀的孩子。
1.魚缸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自由
幾條小魚放在魚缸里,好幾年了,還是那么小。有一天,魚缸被打破,就把它們養在院子池塘里,沒想到這些魚竟然瘋了似的長得很大。
孩子就像小魚,我們給予他們的空間多大,他們就能夠長成多大,如果我們總是把他們養在溫室里細心呵護,那他們永遠無法經歷風雨。溫室里的花朵,最容易受到暴風雨的摧殘,時刻受父母保護的孩子,也最容易被困難擊倒。
學會放手,在可控的范圍內,多給孩子能夠自己掌控的空間,讓孩子有足夠的自由探索機會,這樣他們才會飛得更高,走得更遠。
2.羅森塔爾效應——對孩子進行積極期望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曾對一至六年級18個班的學生進行了“未來發展趨勢測驗”,然后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名單交給了校長和老師。8個月后,奇跡出現了:凡是上了名單的學生,成績都有了明顯的提升,而且性格活潑開朗,更善于與人打交道。
有人確信,這些學生都是精挑細選出來的,但事實的真相卻是,名單上的學生都是隨機挑選出來的。
積極的期望,其實就是一種外界的支持。在人的心目中,家人、朋友是這種支持力量的核心,他們的期待支持更有塑造力。面對挫折時,無論是孩子,還是成年人,對這種力量都是非常期待的。反過來,缺少這種積極的期望與支持,人們就會變得消極,或者一蹶不振。“羅森塔爾效應”給家長最大的啟示是,大人的期望和鼓勵,會改變孩子的命運。
3.強化定律——助力孩子培養好習慣
有人曾說過,給孩子講一堆道理,不如培養孩子使其擁有良好的習慣。習慣的養成需要家長用正確的教育方式去引導孩子,和孩子一起努力、堅持。好習慣在于不斷強化。父母不僅要規范孩子的行為,也要贊賞孩子的每一個進步,讓孩子更有動力堅持。
4.狼性法則——培養孩子的好奇心
狼是世界上好奇心很強的動物之一,它們不會將任何事情視作理所當然,而是傾向于親身體驗。無論環境再怎么變幻莫測,它們照樣可以找到食物,了解危險,堅強地生存下來。
最智慧的教育方式是,鼓勵孩子思考,讓興趣成為他最好的老師。總有一天,好奇心的種子會生根發芽,結出令人驚喜的果實。
5.夢想法則——孩子的成長需要夢想
在一個關于“你長大了想做什么”的調查中,92.7%的孩子是讀一個好大學,找一份好工作;僅有7.3%的孩子是周游世界、到外星球工作等天馬行空的回答。那么,孩子們的想象力去哪里了?
夢想被現實局限住了。而夢想是我們對人生的美好期待,是一種努力向前的信念,它可以給我們帶來面對困難的勇氣。
孩子的夢想需精心呵護,有了父母的支持,才能讓夢想的種子長成參天大樹。
6.自然懲罰法則——讓孩子自己承擔過錯
家長如何巧妙地使用“自然懲罰法則”?
首先,家長先衡量孩子犯錯誤的風險值。家長要允許孩子犯錯,讓孩子體味到犯錯的苦果,自我反思進而改正,但是,結果一定是孩子能承受的。如果家長根據個人經驗,衡量出孩子犯的錯誤是毀滅性的,或者可能會造成陰影,就要及時阻止。如果孩子犯的錯誤很小,風險值不高,就給孩子犯錯的機會,讓他承擔責任。
其次,要包容孩子,鼓勵孩子,給孩子適當保護。
7.延遲滿足法則——從小培養孩子的耐心
人有無耐心,表現出兩個方向。一個是,想要什么就要什么;另一個是,能夠等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到來。這中間,區別在于一個不等,一個可以等。這個等,就是耐心。
很多父母遇到過這種情況,孩子想要得到某樣東西,必須第一時間滿足。否則就會撒潑打滾,又哭又鬧,讓父母束手無策。歸根結底,就是父母缺乏對孩子延遲滿足的培養,讓孩子失去了耐心。
父母要有意識地培養孩子延遲滿足的能力,讓孩子學會等待和忍耐。我們可以嘗試“3分鐘游戲”,當孩子想要某樣東西時,就讓他忍耐3分鐘,3分鐘以后再滿足。適應3分鐘以后,再一點點延長時間,經過長期訓練,孩子的忍耐力就會得到極大提高。
8.尊重法則——心靈的成長需要尊重
研究表明,父母與子女之間關系平等、相互尊重且保持溝通交流的家庭,孩子的智商明顯比別的孩子高出許多。自尊心是不甘落后、相信自己不比別人差的一種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