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碰到一位擬行面部手術的患者問我:“醫生,我能上半麻嗎?不上全麻行不行?半麻只要用一半的藥量,更安全!”我聽后感到了醫學科普的重要性,看來還是有很多患者對麻醉不了解!我向她解釋:“俗稱的半麻只能麻下半身,頭都麻了就是全麻啦!全麻半麻不是根據藥量來分類的。”
在現代醫學中,麻醉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它使得許多曾經令人望而生畏的復雜手術,如今能夠在相對平和與安全的狀態下順利施行。
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概念。麻醉就是運用藥物或特定的技術手段,使患者在特定時段暫時失去知覺和疼痛感覺。這一過程并非簡單的“讓人睡著”,而是一個精細調控人體生理機能的復雜操作。麻醉包含多種類型,臨床上患者經常接受的麻醉方式有半麻和全麻。
什么是半麻?
俗稱的半麻,專業上稱為椎管內麻醉,又細分為腰麻、硬膜外麻醉、腰硬聯合麻醉,是將局麻藥注射入椎管內不同的腔隙,阻滯相應的脊神經,使得相應區域無疼痛感、肌肉松弛,從而產生麻醉效果。以剖宮產手術為例,為了最大限度地保障母嬰安全,同時減輕產婦的痛苦,通常會采用腰麻,有時也會選擇硬膜外麻醉或腰硬聯合麻醉。麻醉醫生會在產婦的腰椎部位進行穿刺,將麻醉藥物注入腰椎椎管內,從而使產婦的下半身失去知覺。在這個過程中,產婦的意識是清醒的,但下半身卻感受不到手術帶來的疼痛,能夠較為輕松地迎接新生命的降臨。
腰麻是使用特制的腰麻穿刺針從腰椎間隙逐層刺破皮膚、皮下組織、韌帶、硬脊膜、蛛網膜,進入蛛網膜下隙,將麻醉藥注入蛛網膜下隙產生麻醉作用。麻醉時間固定,平均約1.5小時,適用于下肢等部位的短小手術,如下肢靜脈曲張手術、髕骨骨折手術等。優點是起效快,效果比較確切。缺點是有時間限制,失效后如果手術沒結束,需要追加局麻或改為全麻。
硬膜外麻醉是先將特制的硬膜外穿刺針從胸椎或腰椎間隙逐層刺破皮膚、皮下組織、韌帶,進入硬膜外腔,再將硬膜外導管經過穿刺針置入硬膜外腔,注入麻醉藥物產生麻醉作用。可用于闌尾切除手術、下肢骨折手術等。優點是可在必要時追加麻醉藥,延長麻醉時間,滿足長時間手術的需要。缺點是起效較慢,失敗的風險較大。
腰硬聯合麻醉則是將腰麻和硬膜外麻醉有機結合,先用硬膜外穿刺針進入硬膜外腔,再將腰麻穿刺針經硬膜外穿刺針繼續深入,進入蛛網膜下隙,注入麻醉藥后拔出腰麻穿刺針,再置入硬膜外導管,在腰麻失效后,可經硬膜外導管注入麻醉藥,延長麻醉時間。這樣取兩者的優點,同時避免了兩者的缺點,在快速起效的同時又能控制麻醉時間。
什么是全麻?
全麻全稱為全身麻醉,是通過不同途徑(靜脈注射、肌內注射或呼吸道吸入)使全麻藥進入人體作用于中樞神經,抑制其功能使患者喪失意識、痛覺和反射,并產生一定的肌松作用。理論上,各種手術均可在全身麻醉下進行。想象一下那些重大的心臟、顱腦手術,患者躺在手術臺上,在吸入全麻藥或靜脈注射全麻藥后,很快就如同進入了一個深深的夢境,對外界毫無感知。在此期間,患者的呼吸、心跳等生命體征由專業的麻醉設備和經驗豐富的麻醉醫生嚴密監測和調控。
麻醉有哪些風險?
如同任何醫療手段一樣,麻醉并非毫無風險,不管是半麻還是全麻都有一定的不良反應和并發癥。比如藥物過敏反應,可能導致皮膚瘙癢、紅腫,甚至呼吸困難等嚴重癥狀。比如呼吸抑制也是麻醉中的一個潛在風險,麻醉藥物可能會影響呼吸中樞的功能,導致呼吸頻率減慢或呼吸幅度減小。還有低血壓的情況,麻醉藥物可能導致血管擴張,使血壓下降。如果不及時處理,可能會影響重要臟器的血液供應,但這些風險并非無法控制。麻醉醫生通過術前訪視,對患者進行全方位評估。他們會詳細了解患者的病史,包括過往的疾病、過敏史、正在服用的藥物等;還會進行身體檢查,評估患者的心、肺、肝、腎等重要臟器的功能。基于這些評估結果,麻醉醫生會為患者制訂個性化的麻醉方案。
在手術過程中,不管是半麻還是全麻,麻醉醫生都會始終堅守在患者身旁,密切監測各項生命體征。他們會通過儀器實時觀察患者的血壓波動、心率快慢、心律是否失常、呼吸是否平穩、血氧飽和度是否穩定等,一旦發現異常,會迅速采取措施進行糾正。例如,如果出現低血壓,麻醉醫生會及時調整輸液速度、輸液的種類或者使用升壓藥物來提升血壓;如果出現呼吸抑制,麻醉醫生可能會給予輔助呼吸或調整麻醉藥物的劑量。
術后的麻醉恢復階段同樣至關重要。麻醉藥物在體內逐漸代謝排出,患者的知覺和生理功能逐漸恢復。復蘇過程中,可能出現各種不適狀況(不同的患者反應不同),如惡心、嘔吐、頭暈、譫妄、躁動等。麻醉醫護人員會根據患者的實際情況給予相應的干預和護理,確保患者能夠平穩、舒適地度過恢復期。
如今,麻醉不僅在各科手術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還在其他醫療領域有著廣泛的應用。例如,在無痛胃腸鏡、無痛人流等場景中,通過使用不同的麻醉藥物,讓患者在鎮靜鎮痛中完成檢查與治療,大大提高了患者的舒適度和依從性,降低了手術操作時患者不配合導致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