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女子把降壓藥掰開吃導致昏迷”的新聞沖上熱搜,引發網友熱議。哪些藥可以掰開、碾碎吃?膠囊能不能去掉外殼?咀嚼片可以直接吞服嗎?長沙市第四醫院(長沙市中西醫結合醫院)藥學部主任藥師張禹為大家解疑釋惑。
病例:40歲女士多吃半片降壓藥后昏迷
據報道,40歲的張女士有一年多的高血壓病史,服用降壓藥后,血壓控制得還不錯。近期,她的血壓出現波動,最高達160/100毫米汞柱。張女士以為藥量不夠,想著再加半粒藥試試,于是用牙咬開常用的降壓藥,多吃了半片。
沒想到的是,吃完藥不到半小時,張女士突然眼前發黑、冒冷汗、腿軟站不住,一下子癱在沙發上,連睜開眼睛的力氣都沒有,甚至血壓都快測不出來了。家人趕緊將她送到醫院,接診醫生了解到,原來張女士服用的是硝苯地平控釋片,這種藥物1片相當于3片普通硝苯地平片的劑量。一旦咬碎、掰開、研磨服用,大劑量的降壓藥會瞬間釋放到體內,導致血壓突然明顯下降。
“學到了。”“我爸每次都要掰一半吃,明天去看看他吃的是啥藥。”……在這則報道的評論區,網友不僅直呼長知識,很多有類似經歷的患者也表示心有余悸,“自己也有過掰藥吃的經歷,幸虧沒造成什么嚴重后果。”也有網友認為,有的藥物醫囑交代“可以掰開吃”,不能一概而論。
解析:藥片類型多,吃法各有講究
“藥片能不能掰開或碾碎吃,主要取決于藥物劑型。”張禹表示,臨床常用的片劑種類繁多,可分為普通壓制片、薄膜衣片、腸溶片、包衣片、舌下片、分散片、口崩片、口含片、緩釋片、控釋片、泡騰片等。
其中,分散片、口崩片、舌下片、咀嚼片等由于性質比較均勻,進入人體后可迅速崩解吸收,在保證劑量準確的情況下,可按要求掰開、碾碎或咀嚼服用;分散片,即在水中能迅速崩解并均勻分散的片劑,可加水分散后口服,也可含服或吞服;口崩片,指在口腔內不需要用水即能迅速崩解或溶解的片劑,直接放在口腔內,藥片遇到唾液即可迅速崩解,也可以用少量水含化后吞服;舌下片,即藥物經舌下黏膜吸收發揮全身作用的片劑,可將藥物置于舌下,使藥物完全溶解;咀嚼片,在口腔中咀嚼后吞服的片劑,在口中充分咀嚼藥效更好。
然而,很多藥片并不推薦掰開、含服或咀嚼,否則可能會影響藥物在體內的正常吸收、代謝過程,還可能會加大藥物對消化道的刺激,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后果。
提醒:服藥前請查閱藥品說明書
“藥物使用應謹遵醫囑,服藥前一定要仔細閱讀藥品說明書。如果說明書上沒有標明或自己分不清楚,可咨詢醫師或藥師。服藥后如有不適,請立即就醫。”張禹提醒,同時還要了解不同藥物的服用時間和先后順序,否則可能影響藥物療效,甚至引起不良反應。
此外,患者在服用鎮靜催眠藥物期間切忌喝酒,酒精(乙醇)本身有中樞抑制作用,而鎮靜催眠藥也有中樞抑制作用。如果在喝酒的同時又吃催眠藥,會加重中樞抑制的不良反應。
如果藥片太大又不能掰開,吞服卡喉嚨,怎么辦?
先喝幾口水。濕潤口腔和食管,減小藥品吞下的阻力,避免膠囊附著在黏膜上,注意不要喝水過多。
藥片分開服用。有時醫生同時開了幾種藥,如果為了省事一把吞服,難免會卡喉嚨,完全可以分批服用。
避免干吞。有時候手邊沒有足量溫水,藥又不得不吃,有些人會選擇干吞。實際上,一次服用通常需要約150毫升溫水,才能使藥片順利到達胃腸道,否則可能黏附在食管上。
控釋片:此類藥物是在藥物外面包裹上一層“水能進來但藥出不去”的不溶性半透膜的外殼,會以恒定的速度在體內釋放,從而長時間維持藥效,減少服藥次數,降低藥物的不良反應。普通藥片的藥物起效、吸收和消失的速度通常為4~6小時,患者24小時內需要服藥3次,而控釋片可以恒速釋放藥量,它的藥量是普通藥片的3倍,患者1天僅需服用1次,藥效在體內恒速釋放24小時左右。
緩釋片:和控釋片工藝不一樣,但目的一樣,都是為了讓藥物在體內緩慢釋放。但與控釋片不同的是,緩釋片藥物釋放的規律呈現先多后少、釋藥速度非恒定。緩釋片通常不建議掰開服用,否則也會導致藥物釋放過快,引發不良反應。一般來說,可以掰開服用的藥片上面會有刻痕,如美托洛爾緩釋片可以沿著刻痕掰開服用,但也不可咀嚼或碾磨服用。
腸溶片:此劑型為了讓藥物繞開胃部,在腸道內溶解,從而給片劑包了一層“腸溶衣”。因為部分藥物在胃液酸性條件下不穩定,易分解失效或對胃黏膜有刺激性,還有的藥品只有在腸道中才能夠更好地吸收。如將其掰開服用,藥物可能在胃內就溶出,不僅容易導致藥物受到胃酸等影響而失效,還可能刺激胃黏膜,引起不適。
膠囊型:一旦將膠囊掰開服用,藥物可能會受胃酸影響,不能在特定部位釋放,影響藥效,同時可能增加藥物對胃腸道的不良影響。服用膠囊型藥物后,還應避免立即躺下,以免膠囊粘在食管上。
泡騰片:此類藥物含有碳酸氫鈉和有機酸,遇水可產生二氧化碳氣體而呈現泡騰狀,直接服用會在口腔或消化道產生大量氣體,有引起窒息和胃穿孔的風險。須用冷水或溫開水溶解,等氣泡完全消失后再服用,嚴禁吞服或含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