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人出行真是太方便了,海陸空皆可選擇,且速度極快。古人的出行卻是以步行為主,交通工具很有限,較常見、速度也比較快的只有騎馬。馬的優勢在于它跑得快,有“日行千里,夜行八百”之說。
驢也是古人的一種交通工具,但很難像馬一樣跑起來,以走為主,只是省了人的體力,優哉游哉,故有“騎毛驢看唱本”之說。《全唐詩》中含“驢”的詩有七十余首。因驢具有性情溫馴、忍耐力強的優點,適應文人游山玩水、走走停停的需求。還有一個原因是,文人在入仕前大多貧寒,買不起馬,只好退而求其次了。
牛車、騾車、驢車等交通工具,相當于現下人們所使用的普通私家車,而馬車相當于高檔轎車,它的后部類似于轎子。與轎子相比,馬車的優點是比轎子更快,缺點是不如轎子舒適和安全。
轎子也是一種交通工具。通常是人坐在里面,然后再由兩個或者更多人抬著出行。其特點是速度慢,但是平穩和舒適,比較適合近距離出行。由于需要雇傭轎夫,所以除了官員、富商,平民百姓一般不坐轎子。只有在婚嫁的時候,經濟條件允許的人家娶新娘子的時候會用轎子。所以也就會聽到過了門的媳婦在生氣的時候常說“老娘可是用八抬大轎抬來的”。
船在古代是水上極其重要的運輸工具。那時的船舶都是木制的,行駛起來很輕便,在順風順水的情況下速度也很快,故李白有詩句“千里江陵一日還”。
當代人出行動輒開啟導航系統,確實非常精準,古人出行是如何認路的呢?從統一天下的秦朝說起吧。當時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對全國的管控,正式建成了連接全國的道路交通網,將以前各諸侯國的主干道路連接起來,并將道路的標準和車軌寬度統一,即“車同軌”制度。以后歷朝歷代基本沿襲了秦朝的做法。
這種政府主持規劃并修建的道路,古代稱為官道,也作為傳遞官方信息的驛道使用。官道的主干線以都城為核心,向地方最高一級的行政單位和大都市輻射。干線下面又有若干分支,連接地方上所有的城鎮。以清朝為例,官道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官馬大路”,從都城北京向全國輻射,是通往各大省城的官道干線,相當于今天的高速公路。第二等級是“大路”,主要從省城通往下轄的重要城市,類似于今天的國道。第三等級是“小路”,從大路或各重要城市通往下屬城鎮,相當于今天的省道。所以,沿著官路走,基本能到達全國各個城鎮。
古人是怎么知道官路的分布和走向的呢?靠的也是交通地圖,古時候叫作“路程書”。特別是宋朝以后,由于商品經濟的發展,大量商人要在全國走南闖北,需要有具體的道路指引,各類水陸路程書和地圖就應運而生。路程書記載主要道路的分布和走向,為人們的出行提供了極大的方便。明朝時最著名的路程書是《一統路程圖記》,它既是一部路程書,也是一部行商指南。
使用路程書和地圖的時候,該如何確保路線方向正確呢?主要是靠主路兩旁栽種的樹木來辨別道路的走向。《國語·周語》記載:“列樹以表道。”路旁栽樹,一是能夠方便過往路人遮陰納涼,二是能夠表明路的走向。所以,只要沿著規則排列的樹木走,基本不會跑偏。
如何判斷走了多遠的路呢?在主要官道上,官府每隔一段距離就會建一座驛站。唐朝時,三十里一驛;宋元時,六十里一驛;明朝時,六十里或八十里一驛。驛站類似于今天的高速公路服務區,里面可以吃飯、住宿、換馬等,但只為官府人員服務。一般民眾雖不能享受驛站服務,但可根據驛站判斷行走的距離和所處的位置。據說東漢時,官道上就已經設置了用于判斷距離的“堠”。堠是一座小土堆,每五里設置一座,當作判斷距離的標記,可謂古代的“里程碑”。
古代還有類似路標的指示牌。如果沒有路標,最笨的辦法就是到路口找人問路。一般重要道路的交叉口都是交通要沖,即便沒有驛站,也會有人煙。需要說明的是,古人出行不太喜歡走陸路,通常會選擇水路,因為既快又安全。特別是隋朝鑿通大運河后,南北行走的商人,大多會選擇到運河沿線的碼頭乘船趕路,自然也就不會跑偏了。
由此可見,古人的出行充滿了智慧,但與今人相比還是比較辛苦的,故用“舟車勞頓”一詞來形容出行是恰如其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