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改變離不開周老師的幫助和指導……我們以后會更加積極地配合學校的工作。”
“小倩每天回家都會興高采烈地分享您對她的表揚,您的語言太有魅力了!”
“周老師,您說的話總是那么治愈人心……感謝可愛的周老師!”
……
在湖北省第九屆新銳班主任、武漢市育才實驗小學教師周貝黎和家長的交流中,類似的話語頻頻出現。“家校關系怎么維系?就是要和家長‘合得來’。”這是周貝黎對家校合作的理解。那么,如此和諧的家校關系,她是如何做到的呢?
百遍電話不如一次面談
“很多班主任最怕和家長打交道,能發消息、打電話說的事情,就不會和家長見面談。”周貝黎說。“我一開始也這樣想,但很快就意識到了這樣做的弊端。”
一次,小瑞和小文正說說笑笑地走在樓梯上,小瑞突然轉身推了小文一把。小文的后腦勺磕到了臺階上。
這件事情發生后,周貝黎馬上通知了雙方家長,孩子的傷情也及時得到了處理。后續的賠償事宜,班主任還要和雙方協調。平常家校聯系的時候,周貝黎主要是小文爸爸打電話。這次,周貝黎有點兒犯怵:以往交流時,小文爸爸的語氣都比較生硬,老師一旦有什么做得不好的地方,他會馬上指出來,絲毫不留情面。孩子受傷了,小文爸爸應該會非常憤怒。
懷著忐忑的心情,周貝黎向小瑞媽媽表示,希望她能先打電話向小文爸爸道歉。因為事實清楚,小瑞媽媽不僅答應道歉,還承諾會賠償。
誰知,第二天一早,小瑞媽媽給周貝黎打來電話說,她打電話道歉時,小文爸爸的語氣很不好,似乎不愿意和解。眼看矛盾有激化的趨勢,周貝黎決定放學后和小瑞媽媽一起去一趟小文家里,上門道歉,以表誠意。
到了小文家,開門的是小文媽媽。得知班主任的來意,小文媽媽竟然先道歉了:“我跟孩子了解過情況了,是小文先喊了小瑞的綽號,惹得小瑞生氣了,才推小文的。是我們家孩子不對,他不該喊同學的綽號,這是不文明的行為。小文應該向小瑞道歉的。”
想象中的指責沒有發生,周貝黎和小瑞媽媽很意外。小瑞媽媽趕緊表達歉意:“是我們家孩子的錯,給你們添麻煩了。孩子的醫藥費多少,我們家全額承擔!”
這時,站在一旁一直沒說話的小文爸爸開口了:“不要你們賠醫藥費。”
周貝黎和小瑞媽媽愣了一下:難道小文爸爸有不一樣的要求?小文媽媽接過話來:“是這樣的,孩子的醫藥費,學平險可以報銷一大部分。孩子爸爸的單位給我們買過補充醫療保險,剩下的醫藥費基本都可以報銷。如果再要你們賠醫藥費,那孩子受個傷,我們豈不是還賺了?這可不行!”小文爸爸也點點頭:“是的,不要你們賠錢。”
周貝黎后來了解到,小文爸爸從事技術工作,不太會和人打交道,說話一直比較生硬、直接,電話里溝通容易給人不好說話的感覺。其實,小文的父母都是非常通情達理的人。在面對面溝通下,這件事情最終圓滿地解決,小文和小瑞也重歸于好。
“小文受傷這件事情讓我明白不能光靠電話、網絡和家長溝通。”周貝黎說。“在這之后,家長要來學校找我,我從不拒絕。但凡有需要,我還會主動找家長面談。”在處理涉及家長的問題時,周貝黎會盡量約家長來學校面談。如果家長太忙沒有時間,周貝黎也會安排時間家訪,真誠地和家長面對面交流。
為了創造更多和家長面對面交流的機會,周貝黎開家長會前,總是會找時間去一些學生家家訪,同時給家長發放調查問卷,征詢家長的意見和建議。家長會結束后,周貝黎會坐在教室里,耐心回答家長的問題。每當這個時候,家長也會自覺排成長隊,挨個找周貝黎聊聊孩子在校的情況。“其他老師跟我開玩笑,說這個時候的我就像一名老中醫,‘患者’排隊問診。”周貝黎笑著說。
“正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和家長電話溝通再多次都不如見面談來得真實。”周貝黎說。“班主任只有和家長面對面交流,才能了解家長的性格和處事方式,從而做到彼此理解、有效溝通。”
遇事不怒,對錯不辯
對家長來說,孩子的事情往往是“天大的事情”。“孩子在學校發生點什么,家長就很容易‘上頭’。這個時候,我們要理解家長的情緒,不要急于和家長爭對錯。”周貝黎說。
一天,周貝黎在下班路上突然接到小梅爸爸的電話。電話接通后,小梅爸爸憤怒地向周貝黎告狀:白天在學校的時候,小梅被小軒一巴掌打在臉上,回家后見到爸媽就哭了。“這件事不給我們一個說法,絕對沒完!”小梅爸爸撂下狠話。
很明顯,小梅爸爸此時正在氣頭上。類似的事情在班級時有發生,但是,如果和小梅爸爸強調問題并不嚴重,對問題的解決并沒有益處。于是,周貝黎柔聲回應:“我能理解您,要是我的女兒被別人打了一巴掌,我也會特別生氣。不過,小梅在學校的時候沒有找我說這件事情,我也是現在才知道。這樣,明天我到學校就找兩個孩子了解情況,第一時間解決問題,好嗎?”
好不容易安撫好了小梅爸爸,沒過多久,小梅媽媽又打來電話:“周老師,小梅在家里一直哭個不停!這件事情性質太惡劣了,我要求調出教室監控,看看到底發生了什么!你明天幫忙約一下對方家長……”周貝黎聽完小梅媽媽的傾訴,輕聲安慰她說:“您提的要求我會盡力滿足,請相信我。現在最重要的是照顧好小梅。如果小梅一直哭的話,可以再給我打電話。”
第二天,周貝黎了解到的情況是:小梅和小軒因為小事起了爭執,小軒隨手朝小梅臉上打了一巴掌,但并不重,所以當時小梅也沒有找老師說這件事情。但是,小梅覺得小軒打她的臉是不尊重她,越想越氣。回到家看見爸媽后,小梅的委屈一下子就上來了,哭個不停。
周貝黎將事情原原本本和小梅媽媽講述了一遍,最后才說:“剛才我問了小梅,她現在的心情已經變好了,也愿意跟小軒和好。小軒也是無心之舉,沒有不尊重人的意思。在小梅看來,事情已經翻篇了,抓住這件事不放,會再次影響小梅的情緒。至于小軒和小軒家長那邊,我來找他們溝通,看最終怎么處理這件事情,好嗎?”小梅媽媽答應了。
隨后,周貝黎又和小軒媽媽聯系:“雖然小軒下手并不重,但是‘打人不打臉’,這給小梅造成了心理上的困擾。小軒已經三年級了,要懂得如何與同學文明相處。我建議您一方面要向小梅家長誠懇道歉,另一方面要引導小軒學會尊重他人,這也是為了今后小軒能在社會立足,交到更多朋友。”小軒媽媽深以為然,馬上就電話向小梅家長道歉,一場風波就此平息了。
“家長有情緒的時候,很容易把班主任當成‘出氣筒’。”周貝黎坦言。“但是,我們不能被家長的情緒左右,而是要為孩子的成長考慮。”
一天放學后,小佑媽媽找到周貝黎,非常氣憤地說,他兒子身邊坐的三個同學看他個子小就孤立他,不和他做朋友。小佑媽媽明顯是責怪周貝黎沒有管理好班級。周貝黎沒有第一時間為自己辯解,而是讓小佑媽媽藏在一邊,自己則找小佑詢問情況,這才知道事情的前因后果。原來,小佑想和周圍的同學交朋友,但是不知道怎么做、怎么表達,就經常搞一些惡作劇惹那三個同學。時間一長,那三個同學就不愿意理他了。知道了原委,家長愕然了。隨后,周貝黎教了她一些指導孩子正確交友的方法。家長把關注點轉向了教孩子怎樣與同學相處,還邀請同學到家做客。漸漸地,小佑變得自信、開朗了,自然也交到了朋友。
“做班主任,要能‘遇事不怒,對錯不辯’。很多家長帶著情緒來找我,結果發現我是一個特別好說話、特別理解他們的人,最終對我都有了一種‘不打不相識’的感覺。”周貝黎笑著說。
不當看客,才會樂于“摻和”
家校共育離不開家長的主動參與。怎樣提高家長在家校共育中的參與度呢?周貝黎認為,與其抱怨家長不參與班級活動,不如想辦法把家長“拉進來”。
一天,小莉在周記里向周貝黎傾訴,自從弟弟出生后,媽媽對她的關心越來越少,每天除了嘮叨就是否定、打擊她。小莉很傷心,覺得媽媽不愛她了。周貝黎回想了一下,發現小莉媽媽向自己詢問孩子情況的頻率確實變低了。
怎樣讓小莉媽媽重新重視孩子的教育,化解小莉的心結呢?周貝黎尋找著合適的契機。
國際勞動婦女節前夕,周貝黎在班上策劃了一個“媽媽輔導作業”的活動,要求這一天專門由媽媽來輔導孩子寫作業。同時,周貝黎還設計了兩份調查問卷:《“給媽媽的特殊禮物”之學生問卷》和《“女神”VS“女神經”之家長問卷》,在作業輔導結束后分別由孩子和媽媽填寫。
借著調查問卷,小莉把很多心里話都寫了出來。她回憶了以往媽媽輔導她寫作業時的溫情畫面,感覺現在媽媽輔導作業時變得不耐煩了,還經常指責她不認真,否定她的努力。她在問卷里向媽媽發出了內心的呼喚:“媽媽,請您多陪陪我,不要拿我和別人比……”
周貝黎把小莉問卷上寫的話發給了小莉媽媽。第二天,小莉媽媽主動到學校來找周貝黎談心。小莉媽媽坦言,有了二胎后,自己變得忙了很多,工作和生活的壓力,讓她對小莉有點顧不過來。她說:“沒想到在孩子心目中,我竟然是一個不肯定、不鼓勵她,而且總是指責她的媽媽。”說著說著,小莉媽媽哭了起來。周貝黎能理解小莉媽媽的不易,給她提了很多建議,希望能幫助她慢慢轉變在孩子心中的形象。
在周貝黎的指導下,小莉媽媽收集了小莉從小到大各個階段的照片和視頻,制作了一個小視頻。在“你好,媽媽”家長會上,周貝黎先播放了電影《你好,李煥英》中的感人片斷,在同學們都感動不已的時候,又播放了小莉媽媽制作的小視頻。視頻里,小莉媽媽回憶著和女兒的溫馨過往,表達了因為太忙碌對女兒有所忽視的歉意。會后,小莉母女倆緊緊相擁,教室中也響起了熱烈的掌聲。
在這之后,小莉媽媽只要有時間,班級活動都會到場。
為了“拉動”家長參與家校共育,周貝黎還想了很多辦法。
“文創時光”活動,周貝黎把學校標志、班級文化等各種元素提供給學生和家長,請他們發揮想象,設計校園文創作品。在家長的協助下,孩子們腦洞大開,設計了鑰匙扣、帆布袋、手機架、小風扇等。在“校園集市”中,這些文創產品大受歡迎,被其他班的老師和同學搶購一空。
學校舉辦文藝活動,班級要出節目,但是周貝黎發現會跳舞的孩子沒幾個,有不少孩子會樂器,但是樂器種類也比較雜,排練什么節目好呢?一位從事音樂工作的家長知道周貝黎的苦惱后,主動請纓,把孩子們組成了一個小樂隊,放學后到他家里去排練。孩子們不僅節目大獲成功,還尋到了一位熱心、專業的“導師”。
校園運動會開幕式的一分鐘展示環節,家長群策群力,做出了精美的班牌、花環等道具,給孩子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
“班主任組織的活動,不能讓家長來了只能當看客,這樣他就會覺得與自己無關,家校共育自然無從談起。”周貝黎說。“家長如果始終參與到活動中,他和班主任、和學校的關系就會越來越緊密。”
多和家長見面談、有情緒時不爭執、不讓家長當看客,這是周貝黎和家長的相處之道。周貝黎笑著總結說,自己如今是個沒有“戰斗力”的班主任,因為和家長之間幾乎不會有矛盾和沖突。“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一名優秀的班主任,和家長的關系就應該如此簡單、和諧。(文中學生均為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