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賣家在網上售賣過期食品的操作情況來看,賣家基本上在顯眼位置明確標注了是過期食品,沒有隱瞞、欺詐消費者。
這看上去確實充分保障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自主選擇權。然而,從法律角度說,網上公開售賣過期食品,即便賣家公開明示是過期食品,對消費者做出了提醒,但仍然屬于違法經營行為,依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第三十四條第十項規定,食品生產經營者禁止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保質期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食品添加劑。食品經營者應當按照保證食品安全的要求貯存食品,定期檢查庫存食品,及時清理變質或者超過保質期的食品。
可見過期食品是不能出售的,商家一紙聲明也不能免責。
對于過期食品,要加大監管力度,嚴防死守,防范過期食品流入市場。比如過期食品容易出現的網絡平臺及一些小型商家、偏遠地區,要重點監管,加大治理力度,要消除食品安全監管盲區,執法工作要做到全覆蓋,提高市場監管力度,增加不法商家的違法成本,網絡平臺等也要盡好管理責任,對入駐商家要嚴把審核關,不能讓平臺變成了銷售過期食品的“幫兇”。
食品安全是不可逾越的紅線,食品安全紅線不能容過期食品“穿越”。
對過期食品的監管要能“如期”,不能滯后,要形成各方合力,嚴守食品安全紅線,過期食品也才不會有“死而復生”的機會,而都能得到“無害化處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