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1日,《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發布,記者在梳理全文時發現,“保險”一詞在《決定》中出現了13次之多,且“完善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部分明確指出要“完善強農惠農富農支持制度”“優化農業補貼政策體系,發展多層次農業保險”。
農業保險可以有效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上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就在試點農業保險,但由于經營成本高、收益低、風險大,加之沒有專門財政補貼、完全依靠市場,農業保險發展遲緩。2007年,中央財政啟動農業保險保費補貼試點,農業保險開始進入發展快車道。在各方共同努力下,我國農業保險用十幾年時間,走過了其他國家幾十年的路,快速“擴面、增品、提標”,已經建立起覆蓋全國、涵蓋主要大宗農產品和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的農業生產風險保障體系,成為強農惠農富農的重要政策工具。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農業保險要落到實處,最重要的就是先筑牢三大主糧安全防線。
政府兜底,心里踏實
中央一號文件自1949年第一次發布起,多年來聚焦最多的就是“三農”問題,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提出,要擴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實施范圍,實現三大主糧全國覆蓋。這是全國人民的大事,更是農業戰線的頭等大事。
2024年5月21日,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金融監管總局聯合印發通知,從2024年起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財政部披露的數據顯示,稻谷、小麥、玉米三大主糧產量在我國糧食總產量中占比約九成,播種面積占比約八成。可見,三大主糧是我國老百姓飯碗里主要的糧食品種,也是農業保險保障的“主干道”。
“我種了三十多年的地了,從一開始只種自己的,到后來大規模承包,現在我有一百多畝地,一年兩季,就種小麥和玉米。”孫文學說道。
這位皮膚黝黑、神采奕奕的老漢已60多歲,是山東省壽光市的一位種糧農民,也是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的見證者和親歷者。“現在政策越來越好了,記得20年前,那會兒剛開始有糧食直補,雖然錢不多,但以前哪有種地還給錢的好事兒啊。后來,約莫是2006年,農業稅全免,也不用給糧管所交糧食了。種的糧食不光自己夠吃,還能賣不少錢。這些年,我不干別的,就種地;不種別的,就種主糧。”

2022年11月底,山東省壽光市遭遇斷崖式降溫,從零上十幾度一下跌至零下七八度,持續時間一周。2023年6月,孫文學地里近30畝小麥收成受損——之前的驟然降溫,導致部分小麥未正常抽穗。當地鎮農委辦了解到情況后,立即聯系保險公司趕赴現場進行查勘,統計核實農作物受災面積、成災面積、絕收面積以及農戶經濟損失等情況。
不久,孫文學得到了近1萬元的賠付。“以前種地就是靠天吃飯,現在,一百多畝地,一年交不到1000塊錢的保險費,我出小頭兒,政府出大頭兒,哪怕有天災,也有政府兜底。去年大家伙兒幾乎全都受了災,都是百分百地賠付。有政府兜底,心里踏實。”
記者又采訪了壽光市化龍鎮農業綜合服務站站長張利煥,這位在涉農崗位工作了三十幾年的老同志在回答記者的提問時,諸多數據爛熟于心,脫口而出:“化龍鎮大棚蔬菜多,種糧食的少,一百多畝地的規模在咱們鎮就是大戶了。這幾年全鎮種小麥的在3.15萬畝左右,投保險的達到2.9萬畝,投保率超過90%,預測還會再漲。特別是2022年11月的那場降溫,更讓大家真切地感受到國家政策的好處。鎮里都是購買的完全成本保險,這個性價比很高,市里都推廣了兩三年了。當時的賠付標準是,在幼苗期凍死的小麥,每畝賠付475元,擱以前基本險的賠付標準,連一半也賠不到。當時不光孫文學,還有郭壽亮等農戶,都是第一時間賠付。再加上其他農業直接補貼,基本能覆蓋掉投入的總成本,賠付結果大家都很滿意。”
政府兜底,心里踏實。老百姓的認可正是對我們黨和政府最大的褒獎。
人民保險,服務人民
要想讓黨和政府的好政策惠及農民,離不開保險公司對政策的貫徹落實。其中中國人民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簡稱“人保財險”,前身為1949年10月成立的中國人民保險公司)作為國有骨干保險企業和中國內地最大的財產保險公司,在貫徹落實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方面更是發揮頭雁作用,奮勇爭先,當仁不讓。
人保財險于2017年試點農業大災保險,2018年試點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2021年、2022年、2024年分三批次擴大試點和實施范圍。截至2023年末,人保財險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覆蓋16個省份,為2490萬戶次農戶提供2546億元風險保障。
記者從人保財險農業農村保險部了解到,農民從“物化成本保險”升級為“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是2007年以來政策性農業保險發展的一個重要節點。

“要了解這項政策,首先要厘清楚三個概念。”人保財險相關人員介紹道,“所謂‘物化成本’,農業里指的是生產過程中化肥、種子等的直接投入,所以對這類直接投入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物化成本保險,老百姓也稱之為基本險;‘完全成本’是在物化成本基礎上再加上地租和人工投入,得到總的生產成本,對總成本進行保障的農業保險,就是完全成本保險;‘種植收入’是種糧食的收入,如果最后實際收入沒達到目標收入,保險產品能夠提供一定的補償,這就是種植收入保險。不過,這三種保險原則上只能三選一。”
概念搞清楚后,三種保險的保費和保障水平的高低是廣大農民最關心的問題。不同地域、不同糧食作物之間,都有差異。為介紹在全國全面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政策有關情況,財政部副部長廖岷在2024年5月31日舉行的國務院政策例行吹風會上給大家算了一筆賬:與“基本險”相比,每戶農民可能每畝僅需多繳納幾元保費,在農戶經濟負擔增加非常有限的前提下,遇到同樣等級的災害,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這兩個高保障的險種每畝就可以多給農戶賠償約600元。
位于四川省遂寧市安居區的陳蘭種植專業合作社,就是完全成本保險的直接受益者。合作社的水稻種植規模從最初的70畝發展到了如今的2000畝,種植規模與收入和風險都是正相關,規模大了,收入高了,同時風險也大了。合作社的負責人陳蘭坦言:“病蟲害、極端天氣都是我擔心的,一旦碰到,輕則減產、重則絕收,但是我不得‘虛’(四川方言‘害怕’之意)。”陳蘭有“不得虛”的底氣,正是因為她在人保財險投保了水稻完全成本保險,受災后每畝最高可以獲得千元左右的賠款。“我們種糧大戶都投保了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受災之后心不慌。”陳蘭表示。
“相比于基本險,這兩個險種的保障水平明顯提升,是可以為種糧農民兜底的高保障險種。”業內人士表示。
大路已開,穩步推進
財政部最早于2007年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累計撥付的保費補貼資金超過3000億元,年均增長22%,推動我國農業保險保費規模穩居全球前列。2024年,中央財政安排了562億元預算,其中超過200億元用于支持三大主糧保險發展,足見中央已下決心,集中財力將這件惠及廣大農戶、提振種糧信心的好事實事辦好。
2018—2020年,完全成本保險在部分產糧大縣做試點,直到這一次全國全面覆蓋,前后經歷了大概6年時間。種植收入保險的保障水平與完全成本保險大體相當,但賠付機制不完全一樣。當糧食沒有賣出好價錢或者收成不好,導致種糧收入達不到預期目標時,種植收入保險可以給農民一個保障、一個賠償。
為幫助農民提高抗風險能力,人保財險的農業保險覆蓋面穩步擴大,并不僅限于三大主糧。“張雜谷”是張家口農科院從1969年開始選育的谷子新品種,具有高產、節水、耐瘠、耐旱的特點,是當地重要的致富增收支柱產業。為進一步支持“張雜谷”特色富民產業發展,人保財險創新開辦了“張雜谷”收入保險。全國人大代表、河北省張家口市農業科學院首席專家、被譽為“雜交谷子之父”的趙治海表示:“谷子相對三大主糧來講產量低,價格也不穩定,如果能有收入保險給兜著底,我就不擔心種谷子的農戶會減少了。我盼谷子收入保險十幾年了,2023年人保財險終于給實現了。”
三大主糧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是面向全國所有的種糧農戶和全國所有的種糧地域,不僅包括所有種糧縣,還包括北大荒、中儲糧等有種糧業務的中央單位,種糧主體均能享受這項政策。與此同時,我們也驚喜地看到,不光是“張雜谷”,全國范圍內的大豆、油菜、花生、油茶等主要油料作物,以及蔬菜、水果、生豬、肉牛、肉羊、家禽、水產等,也都依托地域特色和人民需要發展了完全成本保險、收入保險以及相應的其他保險產品。
以人保財險為例,現有各類有效農險產品數量已超過3600個,實現了對“米袋子、菜籃子、油瓶子、果盤子、肉案子”近300種主糧作物和農副產品的保險全覆蓋。當然,因為財政預算有限以及我國地大物博、農業新業態快速發展等原因,不可能一下子滿足所有農戶關于農業保險的升級需求。
下一步,在政府支持和政策推動下,農業保險會持續為國家糧食安全保駕護航、促進農民穩產增收,用實際行動真正做到讓種糧農民“旱澇保收”。
責任編輯:林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