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近期,部分地方突然獲得巨大的流量關注,“潑天流量”也讓一些地方措手不及。請問,面對突然到來的輿論關注,各地方政府該做好哪些準備,才能將流量留住,并且轉化為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答:讓流量變成“留量”,讓網紅變成常紅,這是很多地方部門期盼的一件美事。
首先,政府部門要立足長期積累,不圖一夜走紅。不論是名勝風景、傳統文化、民俗風情、特色美食,能夠長盛不衰的項目大多是經歷了長期培養,下了很多功夫的,而不是坐等天上掉餡餅。即使個別項目突然爆火,如果缺乏內涵底蘊,也不過是一時熱鬧。可見,加強對本地優勢的挖掘、特色的打造,特別是人文環境的培塑,是承接住流量的基礎。
其次,“流量”既要靠天賜,更要靠人為。一方面,需要有敏銳的洞察力,對于可能爆火的話題,要迅速捕捉,及時加料升溫,不要錯過這一天賜良機;另一方面,需要有敏銳的判斷力,準確判斷話題屬性、預判話題背后的價值風險、法律風險、道德風險,避免掉入低俗化和商業化陷阱。對于一時辨別不清的,不必急于登場、公開站臺,但可以暗中觀察、伺機而動。
再次,政府部門要勇于創新,不能因循守舊。一旦遇到機會,遵循慣例,四平八穩,流量就可能變成“流星”,一閃即過。要快速調整轉換行政管理系統運行模式,特別是要適應全媒體條件下的傳播特點,通過多種方式迅速跟進和放大流量效應,不斷提升服務和管理水平,推動地方品牌的熱度持續延伸。
最后,政府部門既要熱情積極,又要留有余地。面對突然而至的流量,往往容易過度興奮情緒高昂,這時要保持清醒頭腦,放低姿態,查找不足,不要忘乎所以。要保持克制平和,在確保客戶基本需求得到滿足的同時,適當留白,避免用力過猛,實現可持續發展。
(此問題由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教育培訓委員會主任委員,現任中國傳媒大學媒介與公共事務研究院院長楊宇軍作答。中國公共關系協會供稿。)
責任編輯:趙慧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