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河三角洲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黃河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活態傳承著中華文明的精神基因。《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的頒布實施,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出了新的要求。柳編編制技藝、老粗布制作技藝等一批優秀的黃河三角洲非遺項目,也在保護非遺的過程中,取得了良好的發展和傳承。
在振興優秀傳統文化、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進程中,依舊存在著一定的問題,而現階段,主要集中在傳統工藝的傳承和發展方面。現將有關問題報告如下:
目前,就濱州地區來看,瀕危項目以清河鎮木版年畫、錫壺制作技藝為主。兩項目均后繼無人,使項目傳承難以延續。雖然開展了積極的保護措施,但是只限于文字、圖像、音頻、視頻資料的搜集。非遺保護工作除歷史遺留問題外,傳承人還未完全受到應有的社會承認,并且缺少管理人員和研究隊伍,有專項資金的項目雖然可以保存現階段的情況,但是難以找到后續傳承人。
非遺保護制度建設尚不完善。切實加強制度建設,如傳承人的管理和退出機制,項目保護規劃等。推動“非遺”保護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按照“價值優先、瀕危優先”原則。科學確定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保護單位,明確責任主體,根據項目的不同特點,制定合理的分年度保護計劃和具體實施方案,按照“分級保護、分級管理”的原則,進行有效保護。完善“非遺”存檔制度建設,繼續對列入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項目進行深入挖掘和整理,采取文字、圖片、錄音、錄像等方式,全面真實記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項目的各種珍貴資料。
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大多年事已高,而且整體人數不多,絕大部分年齡在60歲左右,稍大者有七八十歲,老齡化程度明顯。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工作的人員待遇較低、條件較差,存在很大的經濟壓力。年輕一代的傳承人迫于解決生計問題紛紛轉業,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缺乏新鮮血液輸入。
目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隊伍主要以市、縣兩級文化機構業務干部為主干,鎮(街道)文化站站長、村文化協管員為基礎。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隊伍數量不多、知識儲備不足,普遍對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了解不深,大多還停留在文件上,概念不清、家底不清的情況普遍存在。
近年來,在非遺保護工作中,多通過開展展演、展賣等活動,增加非遺的宣傳力度,但是非遺保護之路并非只通過展示就能有效推動其發展和傳承。目前濱州市非遺理論研究工作隊伍較匱乏,理論研究工作不能得到有效地推進,是目前非遺保護工作中的薄弱之處。
加強代表性傳承人的認定與管理,嚴格履行申報、審核、評審、公示、審批等程序。要對代表性傳承人給予一定的資助,改善其工作條件,使傳承人安心開展保護、傳承活動。
鼓勵和支持傳承人帶徒授藝,在青少年中開展教育培訓和傳習活動,讓青少年學生認識和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或技能,增強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責任感。
推動“非遺”保護工作走上科學化、規范化、法制化軌道。按照“價值優先、瀕危優先”原則,分清輕重緩急,指導各地區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規劃。
牢固樹立多出精品的品牌戰略,精心選擇一批“非遺”項目,通過提煉升華、包裝策劃,打造一批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非遺”品牌,進一步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品位和文化形象,增強傳統文化的魅力。
(作者單位:中共濱州市委黨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