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域經濟是國民經濟的基本單元,在推動我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實現共同富裕中具有重要作用。鄉城縣地處川西高原,是四川省級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探索共同富裕路徑,既有歷史必然性又有現實緊迫性。
鄉城縣始終以人民為中心,用新發展理念統領全局,堅持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理念共同發力,謀求縣域經濟全面發展。從2020年摘掉貧困縣帽子,到2023年摘掉四川省欠發達縣帽子,再到2023年被列為甘孜州共同富裕試驗縣,鄉城縣一步一個腳印,逐步實現了創新引領、協調并進、綠色環保、開放合作、共享共建為特點的高質量發展。
總結實踐成效
堅持創新引領,發展動能不斷提升。一是二三產業高速增長。2023年,鄉城縣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分別為7.40億元和9.29億元,2014—2023年年均增長分別為13.35%和14.64%,增速均明顯高于全省同期平均水平。二是二三產業拉動作用顯著。自2016年起,鄉城縣大力發展水電光伏等清潔能源產業,第二產業增加值、規上工業增加值快速提升,2023年二產稅收對縣級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貢獻度達51.32%。同時自2018年以來,鄉城縣大力發展全域旅游和民宿產業集群等,第三產業占地方GDP比重超過45%,2023年這一比重達47.14%。二三產業的迅速發展,顯著拉動了地方經濟增長,并同步帶動人均GDP快速增長。2023年鄉城縣人均GDP為6.47萬元,年均增長13.16%。三是縣級財政自給率不斷提升,2023年鄉城縣財政自給率8.77%,年均增長2.36%。
堅持協調并進,發展結構不斷優化。一是城鎮化率不斷提高。近年來,鄉城縣不斷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投入,推出一系列促進特色產業發展、就業創業的措施,促進了城鎮化率的提升,城鎮化率從2014年的25.89%,增長至2023年的31.15%,年均增長2.08%。二是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23年鄉城縣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分別達3.89萬元、1.66萬元,年均增長6.59%、11.77%。三是城鄉差距不斷減小。近年來,鄉城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村居民收入增速高于城鎮居民,城鄉收入倍差由2014年的3.37縮小至2023年的2.34。
堅持綠色發展,生態環境不斷改善。一是環境質量穩中向好。水質監測達優天數全年占比自2013年起始終保持100%。空氣監測達優天數全年占比始終處于高位,2023年為58.90%,其他天數均在良以上。2014至今,全縣森林覆蓋率、草原綜合植被覆蓋度持續提高,2023年達到29.79%、86.96%。二是綠色低碳產業初見成效。鄉城縣牢牢把握“雙碳”機遇,結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已經構建起以高原特色有機農牧業、清潔能源、生態文旅為主的綠色低碳產業體系。三是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鄉城縣堅持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統治理,堅決守牢耕地保護、生態保護等紅線,嚴厲打擊涉林犯罪、非法采砂等破壞生態行為,深化生態修復工程。四是推進綠色低碳生活方式。2017年,鄉城縣建成垃圾處理廠,2023年垃圾處理率達96%,鄉村環境治理水平得到顯著提升。
堅持開放合作,發展空間不斷拓寬。一是市場主體發展迅速。2014—2023年,鄉城縣不斷優化營商環境,市場主體年均增長12.96%,帶動就業人數、外貿出口量穩定增長,如以野生菌類為主的外貿產品遠銷歐美和東亞。二是民營經濟不斷壯大。近10年來,鄉城縣民營經濟增加值年均增長10.50%。三是基礎設施不斷提升。鄉城縣現已打通了與稻城、巴塘、香格里拉等地區的快速通道和縣域內的鄉村公路,等級公路通車里程近10年年均增長12.90%,為暢通物流客貨運輸提供了保障。
堅持共享成果,人民福祉不斷增強。一是社會服務能力不斷增強。近10年,鄉城縣每萬人教師數、每萬人醫技人員數呈平穩上升趨勢,2023年分別為139人和2.6人,群眾幸福感獲得感不斷提升。二是社會保障更加堅實。近年來,鄉城縣不斷完善民生政策體系,城鄉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比例持續上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年均增長2.44%。三是基層治理水平不斷提高,矛盾糾紛排查化解能力持續提升,調處成功個案數大幅增加,社會和諧穩定。
正視問題挑戰
創新驅動能力不強。一是干事創業氛圍還不足,部分鄉村干部政策理解不透、把握不準、落實不力,群眾干事創業熱情還沒有充分激發。二是產業體系不完善。財政自給率低,三產結構不合理,產業融合發展不充分。數字產業化發展滯后,尚未建立數字化大平臺。三是創新動力不足,缺乏高等院校及科研機構,專利申請和成果轉化少,經濟發展主要靠外來投資,內生動力不足。
協調發展能力不足。一是城鎮化率低,鄉村建設滯后,人口流失嚴重,帶來勞動力短缺和老齡化等問題,制約著鄉村經濟發展。二是居民消費力較弱,村集體經濟和村民人均收益偏低,人均存款遠低于全省平均水平。三是資源配置效率低,縣級財政收入渠道窄,政策激勵不夠,市場調節能力不強。此外,城鎮作為聯結城鄉的紐帶作用未充分發揮。這些問題成為了制約鄉城縣經濟社會協調發展的主要因素,亟待破解。
綠色發展程度不夠。一是統籌發展與保護任重道遠。受地理地貌條件所限,鄉城縣可供開發利用的建設用地供給極少,全縣40畝以上可用于建設園區的土地只有3塊,工業化、城鎮化發展空間和環境承載容量嚴重不足,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率不高。二是生態文明建設基礎還不夠穩固。綠色低碳產業結構和能源結構不優,清潔能源開發不充分,風光等清潔能源資源開發后外送電網配套不足,交通缺乏新能源設施及現代化樞紐。三是綠色低碳生活方式尚未完全形成,資源回收循環利用率不高,居民生活垃圾分類不嚴,資源再生利用水平低。
對外開放水平不高。一是開放程度低,出口額少,缺乏區域聯動,外地游客和人才少,利用高端要素困難。二是市場主體發展慢,缺乏龍頭企業帶動,個體工商戶和小微企業發展難。同時電商發展滯后,農產品同質化導致競爭激烈。三是交通樞紐物流網絡不暢,等級公路和公共交通覆蓋不足,現代物流網絡體系尚未建成。
成果共享覆蓋不廣。一是教育醫療相對薄弱,缺乏高級教育和優秀教師,學生外流現象突出,醫技人員不足且醫療水平低,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均等化不足。醫療衛生資源缺乏,醫技人員短缺,健康科普服務覆蓋面不大。二是社會保障體系不完善,養老服務照料中心不足,住房問題突出,對弱勢群體關愛不夠。三是基層治理水平低,群眾法律意識弱,致富帶頭人作用有限,綜合執法水平低,治理方式粗放。
優化對策措施
深化創新引領,增強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一是營造干事創業良好氛圍。立足鄉城實際制定創業創新激勵政策,壯大創新主體、優化創新環境、保障創新要素,促進創新創業能力大幅提升。加強政策宣講,激發群眾干事創業熱情。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提高居民收入在GDP中的占比。二是完善產業體系。持續發展清潔能源,推進“水光風蓄儲”多能互補;突出發展實體經濟,出臺更多金融、產業、人才等支持政策;引導政、企、校共建產學研創新聯盟。同時,要加快推進數字化建設,逐步夯實信息化基礎,以數字賦能社會事務、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三是推進柔性引智。建立本地人才隊伍,深化校地合作,創建科研中心,促進先進成熟適用技術成果應用;促進信息化與一二三產業的融合發展,推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構建“智慧+”農業、文旅等場景。
優化協調發展,構建高質量發展的均衡格局。一是提供平臺留住人才。深入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完善鄉村基礎設施建設,多措并舉加快推進城鄉融合發展,努力吸引和留住人才。因地制宜升級傳統產業和發展新質生產力,提供優質就業崗位,提高生產效率,切實解決勞動力不足的問題。二是促進消費下鄉。堅持“穩定大宗消費、擴大服務消費、促進農村消費、拓展新型消費、完善消費設施、優化消費環境”的原則,通過穩定農產品價格、促進農文旅融合發展、加強職業技能培訓、提供就業創新金融支持、開展消費品下鄉及以舊換新等多種方式,提高居民收入,拉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三是優化資源配置。將涉農資金重點向農業農村經營主體傾斜。加強中心鎮培育創建,推進產業向園區集中,農村人口向城鎮集中,農村土地向種植大戶、能手集中。推動資源變資產、資產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促進村集體經濟融合發展。
堅持綠色發展,夯實高質量發展的生態基礎。一是處理好發展與保護的關系。持續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統治理,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打造生態宜居和美家園。著力從空間布局優化、產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綠色低碳生活等領域協同推進,提高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率。二是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完善清潔能源“產供儲消”產業鏈環節,加強電網、新型儲能設施建設,推進適宜高原地形氣候條件的新能源充電樁建設,推廣普及新能源汽車。三是開展回收循環利用行動,促進垃圾分類收集回收利用,完善廢舊產品設備回收網絡,支持二手商品流通交易,有序推進再制造和梯次利用,推動資源高水平再生利用。
擴大開放合作,拓展高質量發展的外部空間。一是積極融入國內國際大市場。利用自身稟賦優勢“走出去”,結合毗鄰合作優勢“引進來”,建設“飛地”產業園區,探索總部經濟之路。二是培育壯大市場主體。持續優化營商環境,激活社會資本,用好財政和金融政策,促進民營經濟和實體經濟發展。加快發展電商新模式,大力發展“線上服務+線下消費”“線下體驗+線上消費”等新消費模式,鼓勵不同人群創建直播團隊和改善直播環境。攜手周邊縣市聯合打造區域品牌,與資源稟賦相近區域形成互利共贏市場格局,共同提升區域品牌質量和效益。三是加快建設現代綜合交通樞紐,完善縣鄉公共交通設施,擴建鄉鎮物流中轉倉和村級物流服務站點,深化對內對外互聯互通。
促進共享發展,增進高質量發展的民生福祉。一是提升教育醫療發展質效。堅持教育優先發展,持續推進學前教育普及普惠、義務教育優質均衡,加快建設鄉城縣高中和區域性寄宿制學校,探索職業技術教育。推進醫保、醫療、醫藥聯動,探索緊密性縣域醫共體建設,培養骨干教師醫師,探索知名醫療機構定期來訪坐診、人員雙向交流機制。同時,加大群眾健身設施投入。二是健全社會保障體系。逐年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標準,適時調整參保人員繳費檔次和補貼標準,提高企業年金覆蓋率,建成一批城鄉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同時,加強老舊小區改造和廉租房、周轉房等建設,解決城鄉中低收入居民住房問題。三是提升基層治理能力。教育引導人民群眾學法守法用法,健全自治、法治、德治、智治相融的城鄉基層治理體系,提升基層干部學歷和能力,解決一批影響社會穩定和人民群眾安全的突出問題,營造良好的基層治理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