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當前,以云計算、大數據、人工智能、數字孿生等為代表的數字技術為治理能力現代化提供了新方向,政務數字化已成為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務質量的重要手段。在此背景下,可探索以數字賦能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在順應數字時代發展的同時,提升縣域政府履職能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關鍵詞]" 政務數字化;縣域財政;財務共享中心
[基金項目]" 成都融入雙循環發展新格局研究中心暨四川融入雙循環新發展格局研究中心“政務數字化背景下成都市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路徑研究”(編號:SXH202412)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 香港中文大學;中共成都市委金融委員會辦公室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加快建設網絡強國、數字中國。深入推進數字政府建設,以政務數字化提升政府管理效率和服務質量,是適應信息化發展時代趨勢、加快建設數字中國的必然要求。在當前大力推行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預算一體化改革、政府會計制度改革的背景下,縣域作為國家治理體系的基層單位,其財務管理的現代化對于整個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而建設財務共享中心是推動財務管理現代化、實現財務數字轉型的重要舉措。
政務數字化場景
與財務共享中心有機結合
政務數字化場景蓬勃發展。政務數字化是利用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將政府社會治理和政務服務的各個環節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的一種新型治理模式,與“電子政務”“政務信息化”等一脈相承。政務數字化通過構建數據驅動的政務運行新機制,提高政府信息公開的透明度、加強政府部門間的信息溝通和協作、提升政府的管理效率、服務質量和公眾滿意度,實現政府決策科學化、社會治理精準化、公共服務高效化和內部運行協同化。如成都市政務數字化建設近年發展迅猛,涌現了“一網統管”“一網通辦”“一事全辦”“最多跑一次”“蓉易貸”“蓉易享”等眾多新型政務服務模式,政務APP、微信公眾號等移動政務平臺進一步拓寬了政務服務渠道和服務場景。
財務共享中心是政務數字化的有效應用場景。財務共享中心是將單位不同部門或機構的財務業務集中到專門平臺運行的一種新型管理模式,其統一的核算方法、操作流程和標準,有利于實現財務工作的規范化、標準化和專業化發展。
從財務共享邏輯層面看,財政系統收支兩條線的財務集中管理模式,為行政單位實施財務共享模式奠定了良好基礎。由于財務業務自身特點,財務部門是各單位天然的數據中心,而行政單位財務業務規范性強、類同項多、基礎扎實,在組織架構、制度建設、經費支出、績效評價、審批流程、內部管理、財務人員、信息建設等方面,各單位基本一致,有利于財務共享實施。
從財務共享技術層面看,近年來的政務數字化建設讓縣級以上行政單位具備了財務共享中心所需的服務器、網絡設備甚至云計算平臺等堅實硬件基礎。2020年財政部發布《預算管理一體化規范(試行)》,在財政系統內實施預算管理一體化平臺,將基礎信息、預算管理、單位會計核算、銀行賬戶、預算績效、資產管理、工資管理、部門決算、政府財報整合到一個系統,打通各操作系統數據壁壘,為財務共享中心提供了主要軟件支持。行政單位可以在此基礎上與單位OA辦公系統對接,整合資源,搭建財務共享中心操作平臺。
由此可見,財務共享中心是政務數字化的有效應用場景,在行政單位設立政務數字化賦能的財務共享中心,可起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優化資源配置、提高風控能力等作用。
縣域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的必要性
縣域是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基礎行政區域,縣級政權是最基層的完整政權。在縣域建設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能有效提升縣域財政管理效率和透明度,促進縣域財政資源的合理統籌配置,推動縣域行政單位共性事項集約化管理和政府職能轉變,對進一步推進縣域行政治理具有重要意義。
推動數據橫向打通,實現共性事項集約化管理。建設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能破除縣域行政單位之間的財務數據壁壘,系統推進政務平臺規范化、標準化建設,實現縣域政府共性事項集約化管理,促進政務數據開放共享和業務協同。通過集約化管理和標準化流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可以大幅提升縣域行政單位財務管理效率,減少重復勞動和人為錯誤,節約人員編制,降低人力成本。同時,可以有效減少部門間任務下達、數據上傳的時間成本,為縣域數據底座及時、準確、完整、高效地傳輸數據,助力縣級政府全方位、多元化、深層次提升政府治理效能和服務質量。
提高財務數據利用率,推進政府職能轉變。建設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能深化政務信息系統整合,推進數據匯聚融合和深度利用,實現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財務管理協同,提高財務數據利用率。目前各部門和單位都有專門財務人員,但精通財務工作的領導相對較少,不利于單位財務實時管理。通過建設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將各行政單位共性財務事務抽離合并,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各部門領導能集中精力抓業務,做到各司其職。同時,建立財務共享中心需要捋清各單位業務與財務的關聯邏輯,這個過程也是對各部門和單位業務流程的再梳理、再重塑,有助于推動部分行政單位職能重構,理順工作流程,精簡政務環節,壓縮審批時間,推進政府職能轉變。此外,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對其他縣域行政共性事項,比如共享人力資源管理、共享后勤保障管理等均有重要借鑒意義。
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路徑
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的管理機制。在主體架構上,以縣級財政部門為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平臺建設主體,將各行政單位的財務管理和部分財政內容納入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包括預算管理、經費開支、財務核算、績效評價、數據分析等基礎性、重復性財務管理內容統一納入共享平臺。財務共享中心內部組織架構可按照縣級領導分工設置相應部門進行管理,方便領導及時了解情況,進行科學決策。
在管理模式上,可采用“分級管理、上下對齊”的方式,在縣財政部門建立的財務共享中心,負責縣級各行政單位財務管理及部分財政工作,在鄉鎮設置財務共享分中心或辦事處,負責各鄉鎮財務工作,同時負責對接縣級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工作。縣域財務共享中心試行成熟后,可以在市級部門甚至省級部門建設財務共享中心,再逐步把行政單位下屬事業單位對接納入,打造一體化、高水平財務數據平臺,實現區域內真正的財務管理一網通,從財務角度推動構建完善一體化政務大數據服務體系。
在制度建設上,建立健全與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相適應的規章制度和標準,探索推進財務管理變革與制度創新,重點建立財務共享中心會計核算、費用報銷、資產管理、績效評價、政府采購、內部控制、數據共享等相關制度。完善規則規范和審批流程體系,制定財務共享中心全流程貫通的全模塊全業務操作規程,分類梳理會計核算、費用報銷、資產管理等業務審核標準及流程,制訂統一的審核制度。明確結算中心內部組織架構與管理秩序,厘清結算中心與各行政單位之間的往來關系,重構行政單位財務管理審批流程。
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的運行機制。在運營管理上,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服務運營體系,優化新型政府數字化運營生態圈,打造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的長效運營機制。探索建立運營預算和考核機制,重點根據部門業務需求構建行政單位運行和治理智能財務管理系統。實際操作中應當在集中統一、提質增效原則下,重點探索建立“實體共享”模式,即統一共享系統操作,統一人員辦公地點。各行政單位不再單設財務人員,只放置終端機掃描相關報賬票據(或由報賬員統一收集),上傳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統一進行賬務處理。
在人員管理上,可探索將目前各單位財務人員編制集中到縣級財政統一管理,或者在縣級財政下設事業單位,采用編制內人員加外聘專業人員的模式組建。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要制定人員管理辦法,明確任職人員的標準和規范,明確聘用人員流程、考核及獎勵辦法等。應當結合機構特色編制崗位手冊,明確工作人員的職位目標、基本職責等內容。重視財務人才培養工作,通過繼續教育、輪崗鍛煉、進修培訓等方式提升工作人員財務專業能力、數據分析與洞察能力、信息系統能力、溝通協調能力。
在信息系統運維上,探索在縣域行政財務共享中心建立統一規范、高效協同的信息系統運維體系,促進信息系統網絡互聯互通、數據按需共享、業務高效協同。系統運維應當注重線上線下融合,重點研究轉型規劃設計、數據互操作、運營運維等標準規范,推動財務共享中心的整體優化和提升,促進縣域全域財務管理轉型規范化、高質量發展。
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的保障機制。在推進策略上,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關系到各行政單位財權再分配,涉及人員編制、部門職能重構等問題,牽涉面廣,影響深遠,應統一思想,從長計議。各級領導尤其是各行政單位一把手,應充分認識到當前數字化發展是大勢所趨,財務管理改革是落實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組成部分,長遠來看設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有利于本單位更好發展。可建立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規劃、建設、運維、運營領導責任制,統籌推進共享平臺縱向貫通、橫向聯動。實施中可采取階段性推進,先易后難,分步實施。先將會計核算人員集中,各單位保留一位報賬員(原出納),負責與縣域行政單位財務共享中心對接工作,后續結合人工智能的發展,逐步減少人工,提高智能應用場景。
在機制保障上,充分發揮行政單位令行禁止的工作作風,指導、協調、監督相關部門做好財務共享中心建設工作,加強對財務管理變革的重視,研究制定配套措施,確保財務共享中心依法依規共享和高效利用。可由財政部門統籌合理安排經費,切實加大對財務共享中心建設運行的支持力度,各部門推動行政單位財務架構重組,持續聚焦財務共享中心建設需求,通過建立動態評估、監督糾偏和獎懲問責機制,建立健全實施保障方案。
在風險防范上,應重點針對數據共享難和信息安全問題,強化安全主體責任,健全保障機制,完善數據安全防護和監測手段,優化建設跨部門、跨層級、跨區域數據共享開放機制,破解信息孤島現象。加強數據流轉全流程管理,可通過建立政務數據資源回流共享機制,完善政務數據資源共享目錄和共享交換標準規范,形成制度規范、技術防護和運行管理三位一體的安全保障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