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xploration of the predictive value of risk factors for 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 in patients undergoing urological surgery and the formation of a risk assessment table
Keywords" urological surgery;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risk factors;predictive value;nursing
摘要" 目的:探究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術后胃腸功能障礙(POGD)的風險因素,并檢驗其聯合預測價值,制定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驗證其預測準確率。方法: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江南大學附屬醫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術病人152例作為研究對象,采用一般資料調查表進行現狀調查,通過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方法篩選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獨立危險因素,并檢驗各因素的聯合預測價值。結果:152例泌尿外科手術病人中有33例發生POGD,發生率為21.71%;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血鉀為泌尿外科手術病人術后發生POGD的獨立危險因素(Plt;0.05);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并發癥、術后下床時間、血鉀等因素在預測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受試者工作特征曲線下面積(AUC)分別為0.726,0.789,0.736,0.745,0.874,0.732,均gt;0.7,各因素聯合預測價值要明顯高于單一預測,AUC為0.859。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預測準確率為91.45%。結論:本研究泌尿外科手術病人POGD的發生率較高,與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血鉀等因素密切相關,且各因素對其發生具有重要預測價值。
關鍵詞" 泌尿外科手術;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風險因素;預測價值;護理
doi:10.12102/j.issn.2095-8668.2025.03.024
術后胃腸功能障礙(postoperative gastrointestinal dysfunction,POGD)是指手術后胃腸道功能異常或受損現象,包括胃腸道的麻痹、胃腸道運動障礙、腸梗阻等,為手術病人常見的并發癥[1]。有研究表明,泌尿外科手術涉及膀胱、腎臟、前列腺等器官,手術本身及術后的生理反應可對胃腸系統產生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發生率高達26.8%[2]。調查顯示,術后胃腸功能恢復情況與術后康復進程具有密切相關性,POGD的發生將誘發營養不良風險,延緩康復進程,增加治療難度和住院時間[3]。因此,及時識別和有效管理POGD對病人康復至關重要。目前,臨床針對POGD的研究多以護理層面為主,如健康教育、藥物治療和飲食指導等,無法實現POGD的早期風險篩查和識別,導致護理方案缺乏前瞻性和針對性[4]。多項研究曾對影響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因素進行分析,發現年齡、麻醉藥物與個體血清指標均存在不同程度的作用意義[5?6],結論尚未一致,無法為POGD的早期風險預測提供依據。故本研究將綜合以往經驗和臨床實際,通過收集相關資料對泌尿外科病人發生POGD的相關危險因素進行明確,并探究其在POGD中的預測價值,為提高臨床決策的準確性,促進術后康復進程奠定基礎,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 臨床資料
采用便利抽樣法,選取江南大學附屬醫院2021年1月—2023年12月收治的泌尿外科手術病人152例作為研究對象。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符合泌尿外科手術指征;3)均為腹腔鏡手術;4)具備正常溝通理解能力;5)3個月內無功能性胃腸道疾病;6)知情同意并自愿參加本研究。排除標準:1)有腹部手術史;2)伴有心、腦、腎等臟器疾病者;3)伴有胃腸道惡性腫瘤者;4)伴有認知、溝通障礙者。根據Logistic回歸分析樣本量計算準則[7],樣本量為自變量數目的5~10倍,通過文獻檢索、篩選、分析,得出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變量共有22個,代入計算最小樣本量為144例,最終納入樣本量152例。本研究已通過醫院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審批號:LS2020098)。
1.2 調查工具及方法
1.2.1 一般資料調查表
采用自行設計的一般資料調查表對研究對象展開調查,內容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體質指數(BMI)、合并基礎病(糖尿病、高血壓)、疾病類型、胃腸道病史、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禁食時間、麻醉方式、美國麻醉醫師協會(ASA)分級、手術入路、手術時間、術中出血量、鎮痛泵使用、氣腹持續時間、術前血清清蛋白、術后下床時間、術后飲水時間、術后并發癥(出血、感染等)、血鉀、血鈣、血鎂。
1.2.2 POGD評價標準
病人術后存在以下條件之一,可定義為發生POGD:1)術后gt;3 d腹脹或未排氣排便;2)查體有腹脹、腸鳴音活躍或減少、腹部叩診鼓音;3)經進食后出現惡心、嘔吐,需行胃腸減壓;4)影像學或體格檢查顯示腸道出現過度擴張[8]。
1.2.3 資料收集方法
本研究采用病歷回顧和現況調查,觀察時間為整個住院期間,所有資料由經過專業化培訓和考核的護理人員進行收集整理。建立統一的數據錄入復查制度,以保證數據準確錄入。本研究數據收集完整,無脫落病例。
1.3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6.0軟件進行統計分析,符合正態分布的定量資料采用均數±標準差(x±s)表示,行t檢驗;定性資料采用例數、百分比(%)表示,行χ2檢驗。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Plt;0.05)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采用受試者工作特征(ROC)曲線檢驗其聯合預測價值。以Plt;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現狀
經評估,152例病人中有33例發生POGD,發生率為21.71%,作為POGD組;未發生POGD的病人有119例(78.29%),作為正常組。
2.2 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單因素分析(見表1)
2.3 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
以泌尿外科手術病人是否發生POGD(無=0,有=1)作為因變量,將單因素分析中差異有統計學意義的變量(Plt;0.05)作為自變量進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自變量賦值情況見表2。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血鉀為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獨立影響因素(Plt;0.05),見表3。
2.4 各因素對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預測價值
繪制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血鉀等6個因素預測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ROC曲線,計算ROC曲線下面積(AUC),以評價其預測價值。結果顯示,各因素均可有效預測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風險(AUCgt;0.7),且各因素聯合預測價值要明顯高于單一預測,見表4、圖2。
2.5 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
1)評估表的編制:結合各危險因素的回歸系數,按照四舍五入至整數的原則對6個獨立危險因素賦值,編制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該表總分為0~8分,最佳界定值為3分,lt;3分為低風險,≥3分為高風險,見表5。2)評估表的應用:將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應用于152例病人中,計算該表評分,評價其內部預測準確性。結果顯示,本研究實際發生POGD的有33例,評估評估表預測為28例,實際未發生POGD的有119例,該表預測有111例,其預測準確率為(28+111)/152×100%=91.45%。
3 討論
3.1 泌尿外科手術病人POGD發生現狀與影響因素
POGD是以術后惡心、嘔吐、腹脹、腹痛或排便延遲等為臨床表現的胃腸道紊亂現象,本研究現狀調查顯示,152例泌尿外科手術病人中有33例發生POGD,發生率為21.71%,與劉一芬等[9]的研究結論相似,但低于馬蘭[10]的研究結論,分析原因可能為:泌尿外科疾病手術方式多采取腹腔鏡完成,術中常需要在腹腔內注入氣體來創造操作空間,從而引起腹脹和腹部不適,影響胃腸道的正常功能,同時病人長時間處于麻醉狀態和體位改變中,可能會影響腹腔內器官的位置和血液循環,進而影響術后胃腸功能。然而,馬蘭[10]研究中研究對象為胃腸道腫瘤病人,手術難度更大且耗時更長,加上手術本身對胃腸道造成的損傷,將明顯增加POGD的發生率。張曉等[11]研究表明,盡早掌握病人發生POGD的影響因素,前瞻性實施針對性防治能有效保障術后療效和促進康復。故本研究通過單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探究其獨立危險因素,發現與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術后并發癥、血鉀6個因素存在密切相關,且各因素對其造成的影響機制也存在差異,現將具體內容分析如下。
3.1.1 年齡、術前教育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為病人發生POGD的獨立危險因素,年齡越大,病人發生POGD風險越高。原因可能為:隨著年齡的增長,人體器官功能逐漸下降,包括腸道蠕動減慢、胃腸管道對壓力和張力反應的減弱等,從而導致術后胃腸功能恢復較慢,增加發生功能性腸梗阻、胃腸道炎癥等并發癥的風險。且老年病人免疫力和康復能力相對較弱,術后可能面臨感染和器官功能恢復受阻等問題,從而延緩胃腸功能的恢復[12]。術前教育對病人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在蘇錦等[13]研究中已得到證實,與本研究結論相吻合,原因可能為:通過術前教育,病人能更好地了解手術過程、術后恢復過程和可能出現的并發癥,提高其術后正確地進行體位轉換、活動鍛煉以及注意事項等,有助于預防POGD的發生。
3.1.2 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下床時間
本研究結果顯示,術中液體補充量是影響病人發生POGD的重要因素。李志山等[14]的研究顯示,在手術期,采取目標導向液體治療有助于改善組織氧合、促進胃腸蠕動和切口愈合,縮短住院時間,表明規范且合理的液體管理對術后胃腸功能具有重要作用。因為術中過多的液體補充可導致腸道擴充、水腫,使腸道對蠕動刺激和排空變得不敏感,且會導致液體負荷過重,增加術后惡心、嘔吐的發生風險,從而增加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困難程度。同時,大量的液體補充可導致交感神經興奮,抑制胃腸道平滑肌的功能,影響腸蠕動和消化吸收,導致胃腸功能舒適度欠佳[15]。而術后長時間臥床會導致腸道蠕動減慢,導致便秘、腸氣腫等POGD,且增加下肢靜脈血栓形成的風險,導致血栓栓塞癥,影響胃腸功能的康復,該結論與褚曙[16]指出的早期下床活動是縮短首次進食、排便時間有效途徑的研究結果一致。
3.1.3 術后并發癥、血鉀
泌尿外科病人術后常見的并發癥為感染、出血等,感染會引發炎癥反應,釋放促炎介質,導致全身炎癥反應綜合征,進而可能影響腸道蠕動和吸收功能,增加POGD的發生風險。同時,出血可能導致術后貧血和循環衰竭,影響消化系統的血液供應,增加胃腸道黏膜水腫、潰瘍的風險[17]。另外,出現術后感染、出血等并發癥可限制病人飲食攝入,導致營養不良,增加胃腸道功能恢復的風險。本研究還發現血鉀是病人發生POGD的獨立風險因素,與潘梅霞等[18]研究結論相符。原因可能為:血鉀水平異常可能與其他電解質的紊亂相關,其中低鉀血癥可導致腸道血流減少,影響腸道組織的氧供,腸道蠕動減慢,造成便秘或腸梗阻等問題;而高鉀血癥則可能引起血管舒縮或腸道過度興奮,導致腹瀉等胃腸道癥狀[19]。
3.2 各因素對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預測價值及風險評價表的實用性
本研究結果顯示,年齡、術前教育、術中液體補充量、術后并發癥、術后下床時間、血鉀等因素在預測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AUC分別為0.726,0.789,0.736,0.745,0.874,0.732,均gt;0.7,表明以上因素對預測病人發生POGD均具有重要意義。石麗等[20]的研究采用獨立因素構建的風險預測模型對預測手術病人胃腸功能恢復時間的AUC為0.742[95%CI(0.701,0.886)],敏感度為74.81%,特異度為71.04%。本研究ROC曲線結果也顯示,各因素聯合預測價值要明顯高于單一預測,AUC為0.859,提示臨床應結合多項指標進行分析,對以上因素的綜合考量,能避免單一因素預測造成的偏倚和遺漏現象,可更準確地預測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可能性。借助評估工具對POGD進行早期識別和評價是保障護理方案有效性的重要關鍵,為提高臨床風險篩查的便利性,本研究以各風險因素為基礎,制定了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對各危險因素進行評分賦值,給臨床護理人員提供了具體的評估方法和直觀的評分,且該表內容全面簡潔,易于理解,可操作性強,根據評分完成風險等級劃分,能有利于實現分級化的風險管理。同時,將該表在本研究對象中進行內部預測準確性評估,結果顯示,本研究實際發生POGD的有33例,該表預測為28例,實際未發生POGD的有119例,該表預測有111例,其預測準確率為91.44%,表明該表對發生POGD的發生預測準確度較高,預測效能良好。
4 小結
泌尿外科手術病人發生POGD的各危險因素間往往互為因果,相互影響與惡性循環,本研究通過明確各風險因素,且發現其對病人發生POGD的預測價值較高,并以此為依據構建可行性的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能為臨床早期識別和實現分級化管理提供更可靠和便利的工具。本研究從同一所醫院取樣,樣本單一且樣本量偏小,難以保證所選樣本的代表性,且易造成潛在偏倚,導致研究結論可靠性受到影響。其次,本研究簡易版POGD風險評估表為自制評估表,信效度尚未檢驗,且驗證方法僅為內部驗證,未開展一致性與擬合度檢驗,可靠性和科學性尚未得到有效驗證,因此,未來還將繼續探究和驗證,來促進其臨床實用性。
參考文獻:
[1] 張雪逸,王迎斌.術后胃腸功能評估及預防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研究進展[J].北京醫學,2021,43(4):331-333.
[2] 郭忠娟,劉穎,劉妍.婦科腹腔鏡手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紊亂的影響因素分析[J].中國婦幼保健,2021,36(10):2346-2349.
[3] 王梓鑫,魏云巍.胃腸道術后胃腸功能評估及影響因素研究進展[J].中國現代普通外科進展,2019,22(7):576-579.
[4] 張春,謝玉娟,劉卓紅,等.快速康復外科理念聯合心理護理在泌尿外科手術患者中的應用[J].智慧健康,2020,6(29):96-98.
[5] 彭麗仁,王惠芬,王婭妮,等.自制胃腸功能障礙風險評估表用于泌尿系腫瘤手術患者[J].護理學雜志,2021,36(20):23-25.
[6] 龍麗珍,黃秋環,藍常貢.全麻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障礙研究進展[J].右江醫學,2017,45(6):748-750.
[7] 高永祥,張晉昕.Logistic回歸分析的樣本量確定[J].循證醫學,2018,18(2):122-124.
[8] 李偲,劉克玄,鄧小明,等.術后胃腸功能障礙防治專家共識[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21,42(11):1133-1142.
[9] 劉一芬,吳佳麗.泌尿外科術后患者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J].浙江創傷外科,2021,26(6):1140-1141.
[10] 馬蘭.胃腸道腫瘤老年患者術后胃腸道功能恢復的相關影響因素分析[J].現代醫學與健康研究(電子版),2021,5(19):96-98.
[11] 張曉,余先昊.腹腔鏡結直腸癌根治術對老年結直腸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11):2283-2286.
[12] 張瑩,孫淵,王天龍.老年患者術后腸道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J].臨床麻醉學雜志,2021,37(3):269-272.
[13] 蘇錦,楊凱.健康教育聯合思維導圖對腹腔鏡膽囊切除術患者療效及胃腸道功能的影響[J].貴州醫藥,2023,47(3):489-490.
[14] 李志山,于菁,劉友章,等.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腹腔鏡下子宮頸癌根治術后患者胃腸功能的影響[J].腫瘤研究與臨床,2021,33(3):204-208.
[15] 劉佳,汪江,陳立建.術中目標導向液體治療對老年胃腸道手術患者術后恢復影響的Meta分析[J].國際麻醉學與復蘇雜志,2021,42(9):939-946.
[16] 褚曙.早期下床活動對腸癌術后患者腸蠕動恢復的護理效果分析[J].當代臨床醫刊,2019,32(2):137.
[17] 王曉月,周寧,劉威.胃癌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分析[J].癌癥進展,2020,18(1):96-98.
[18] 潘梅霞,蔣君芳,馮舒軼.胸腔鏡下食管癌根治術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影響因素及其護理干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0,17(13):96-99.
[19] 朱惠玲.胃腸道腫瘤患者術后胃腸功能恢復的影響因素分析[J].護理實踐與研究,2021,18(24):3649-3652.
[20] 石麗,夏茂玲,嚴茜,等.老年結直腸癌術后胃腸功能障礙的影響因素及預測模型[J].局解手術學雜志,2023,32(10):906-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