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24年度全球藝術品市場的戰報陸續出爐。曾經業內對于該年度的藝術品市場并不樂觀,那么實際交易情況又如何呢?我們試從國內、國際主要拍賣公司中國古陶瓷板塊重要拍品的成交情況,來做一個局部的觀察。
2023年市場上流行著一句話:這是過去最差的一年,但可能是未來最好的一年。因此在2024年,作為內地行業龍頭的中國嘉德,其表現在同行眼中顯得尤為重要,某種意義上就是在為2024年內地拍賣的走勢定調。好在中國嘉德眾望所歸,以瓷器工藝品板塊為例,春拍累計成交額2.7億元,秋拍累計成交額2.16億元,在2020年以后也算是較為不錯的成績,由此打破了市場的流言。
2024年,拍賣公司和藏家普遍采取更為務實和保守的做法,因此并沒有像上一年度清乾隆御制琺瑯彩杏林春燕圖碗這樣的頂級重器上拍,該年全球中國古陶瓷拍賣也就告別了億元時代,成交價位居前十的單品如表1所示。其中春拍占4項、秋拍占6項,下半年也沒有出現滑坡的趨勢,這對整個藝術品市場來說,是一種行情趨穩的信號。

在這份年度榜單所列瓷器中,筆者有幸為客戶參與了其中一部分的競價,也作為自媒體參加了其中幾件的直播推廣,并且和競得或參與競拍的藏家有過深度的交流。結合上述數據來看,2024年度高價位中國古陶瓷在國際上的成交情況具有以下特點:
價格區間明顯下挫
從拍品價格來看,年度最貴的中國古陶瓷標的是倫敦蘇富比11月6日釋出的一對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以963萬英鎊成交,按單品均價則排第4。成交價最貴的中國古陶瓷單品是佳士得香港5月30日以7812.5萬港元釋出的一件望星樓舊藏的清雍正釉里紅波濤錐拱蒼龍教子圖梅瓶。此外,嘉德香港10月8日釋出一對清乾隆松石綠地粉彩桃紋蓋罐,成交價為2583萬港元,如果按標的價來算,也能進入前十。
相較于前一年,2024年度拍賣成交的高價位中國古陶瓷價格區間有明顯下挫,與之相比,2023年度成交排第10位的清乾隆粉青釉淺浮雕五龍圖梅瓶價格仍達4764萬港元,可以排到2024年度單品第3位。而在2024年花2000萬元購買一件中國瓷器,就能進入全球榜前十,這從另一個層面來講,對藏家也是一種特殊的吸引力。
上述拍品中較受非議的是那對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因為相同品種在2017年的佳士得香港曾賣出2.14億港元的高價,由此被一些人解讀為中國古陶瓷行情嚴重下滑的證據。其實這種比較本身就顯得很外行,須知每一件古代藝術品都飽含著獨特的歷史、文化和藝術的信息,都是獨一無二的存在,離開文化屬性,物品本身的價值將大打折扣。就拿2017年這件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來說,它不但先后經由胡惠春、樂從堂等眾多名家舊藏,而且數次創下中國古陶瓷拍賣價格的世界紀錄,是一件標志性的著名藏品。此外該品與2024年成交的蓋罐在品相和品質上也有差異。因此,2024年這對明嘉靖五彩魚藻紋蓋罐的成交價完全在正常的價格區間,最多只能說未見驚喜——如果競爭激烈的話,這對拍品或許是有機會破億元的。

高價位藏品多源自香港
從地域來看,年度最貴的中國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1項來自英國倫敦,6項來自中國香港,3項來自中國內地。
近年來,歐美等中國古陶瓷傳統貨倉的出貨量明顯下滑,存量日漸萎縮。歐美能夠遺存大量的中國古陶瓷是歷史造成的。幾十年來,隨著中國古陶瓷的市場價格不斷走高,加之歐美一代代藏家、古董經紀人的持續釋出和陸續清倉,許多中國古陶瓷經歷了一輪輪的換手。時值中國內地的經濟騰飛,因此許多藏品流轉到中國內地或香港。由于古陶瓷屬于不可再生資源,近年內地又采取文物限制出境的政策,歐美地區的中國古陶瓷資源日趨稀少。其中需要警惕的是,隨著歐美藏家退出中國古陶瓷的收藏,中國瓷器在世界藝術品收藏領域的地位將受到削弱。雖然文物回流非常重要,但是從全球金融一體化以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也未必一定是樂觀的事情。
香港的收藏市場主要建立于20世紀中期以后,至今也已經經歷了兩三代藏家的成長,精品瓷器的保有量較高。在未來一段時間內,香港藏家的藏品釋出將是市場上高價位中國古陶瓷的重要來源,2024年在香港成交的多件高價位中國瓷器就分別出自區百齡和望星樓的舊藏。
中國內地的藝術品拍賣市場發展于20世紀90年代,目前正處在茁壯成長的階段。一個國家國力的強盛和經濟的發展必然伴隨本國藝術品的回歸和價格走高,這一現象在日本、韓國乃至越南均有不同程度的體現。另一方面,目前國內收藏群體仍更多地將藝術品當作一種投資理財的手段,這使得國內藏家對一件藝術品的平均收藏時間要遠遠短于西方藏家,而頻繁的換手率就難以實現藝術品的短期高回報。如2024年度內地成交的明宣德御制青花“永平安頌”高足碗距上次交易僅3年之隔,清雍正御制粉青釉雙龍尊上一次拍賣則是在2017年。這表明中國內地的藝術品市場和藏家的收藏理念還不夠成熟。當然,也可以反過來理解:隨著經濟大環境的向好,中國古陶瓷的價值還有非常大的增長空間,像古朝鮮白釉月亮罐那樣的價格神話在中國瓷器中還從未出現。
業務和格局正在調整
從拍賣公司的具體情況來看,佳士得和蘇富比是世界最老牌也是體量最大的藝術品拍賣公司,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佳士得香港和香港蘇富比更成為中國古陶瓷拍賣交易的重鎮和價格風向標。2024年度最貴的中國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有3件出自佳士得、3件出自蘇富比,其地位至今仍未可撼動。
但即便是佳士得、蘇富比這樣的頂流公司,在經濟下行周期,節約成本、務實經營仍成為業務調整的方向。我們可以看到2024年度佳士得香港、香港蘇富比均已將原來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舉辦的拍賣轉移到自有場地,同時適當調整春秋大拍的規模,增加小拍和網拍的頻次。明永樂青花四季花卉紋玉壺春瓶就釋出于佳士得香港自有場地首秀開幕拍——區百齡珍藏專場。

中國嘉德和北京保利作為國內綜合性藝術品拍賣公司的排頭兵,一直具有不菲的吞吐量,兩家公司為了貼近國際市場,均在香港設立分公司。2024年度最貴的中國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就有3件出自嘉德和保利。
而在近兩年,內地新興從事中國古陶瓷交易的拍賣公司如雨后春筍般涌現,這些公司很多都以瓷器專項為經營門類,因此具有更集中的組貨能力和客戶資源,其中的一些公司在短期內快速成長,勢頭猛烈。如2024年剛剛成立的上海仲軒拍賣,依托專業的眼光和精準的定位,在2024年秋拍中以4485萬元成交清雍正御制粉青釉雙龍尊,可謂一戰成名。
經典名品仍是市場首選
從拍品品類來看,在2024年度成交前十的中國古陶瓷中,元代1件、明代御窯4件、清代御窯5件;其中青花4件、釉里紅1件、顏色釉2件、洋彩2件、五彩1件。在中國古陶瓷的高價位區間,御窯瓷器幾乎是不二之選,而且基本有著固定的搭配,元代和永宣的青花、成化的斗彩、嘉靖的五彩、清三代的琺瑯彩、雍正的顏色釉、乾隆的洋彩,幾乎就是中國古陶瓷精品的代名詞。
因此,要想收藏頂級的中國瓷器,或者要想收藏的瓷器未來有較大的增值空間,仍然需要從這些早已定論的傳統經典中選擇。而對于新品類進行價值挖掘,并能夠得到藏家和市場的認同,則更需要獨辟蹊徑的眼光、高超的詮釋能力以及新穎的媒體運用手段。
2024年度最貴的中國古陶瓷TOP10排行榜中未出現老窯瓷器,其實老窯瓷器中的一些名品也是高價位的創造者。近年來由于政策性原因,老窯瓷器的價格相對低迷,國內較少有上拍老窯專場的公司,境外的一些老窯場次也出現連續流拍的情況,希望2025年新文物保護法的頒布可以給老窯瓷器市場帶來一些改觀。2024年度最貴的一件老窯瓷器是香港蘇富比4月9日釋出的斷代為宋或較晚的官釉八方弦紋盤口瓶,在年代具有爭議的情況下,仍以2041.5萬港元成交,合人民幣1886萬元。

老窯瓷器由于距今更為久遠,加之歷朝的仿制,對于一件制品年代、窯口等方面的認定就更加充滿了不確定性。反之這也成為一些弄潮兒重點關注的地帶,對藏品性質判斷的不同,就可能帶來價格認知的巨大差異,因此老窯瓷器更成為富有冒險精神和獨到見解的老行家的樂園。
2024年度,從最貴的中國古陶瓷TOP10排行榜來看,這個市場似乎正在調整和萎縮,但是大家又分明看到中國古陶瓷的抗風險性,其保值能力和變現能力依然優于很多其他資產。因為藝術品消費始終處在金融鏈條的末段,當潮來之時,它固然反應最慢;當潮去之時,它又最能打、最抗跌。更何況中國古陶瓷還是具有世界屬性的收藏投資品,具有最為穩定的國際市場表現。那么作為專業收藏家或藝術品投資資金,該如何看待、又該如何應對接下來的市場呢?
毫無疑問,具有金融屬性的藝術品有著特殊的市場地位,尤其在歐美,藝術品已經成為股票、房地產之外的第三類重要投資品。而金融屬性之外的藝術性則又使得藝術品獨具魅力,成為成功人士追求精神富足的終極選項。
中國古陶瓷成為世界收藏的寵兒,其實源自16世紀的大航海時代,此后歐洲貴族就一直為中國外銷瓷而癲狂;20世紀以來中國宮廷瓷器的流出,又進一步打開了歐美藏家的眼界。自此,瓷器不僅僅是中國一張靚麗的世界名片,也成為財富的代名詞。在長遠的持有過程中,一個歐美家族可能享受到收藏中國古陶瓷帶來的上百倍的價格回報,其中既有中國古陶瓷在世界藝術品市場上的原始股紅利,也有歐美藏家不斷推動中國古代藝術品價格的功勞。

當20世紀80年代中國藏家進入國際藝術品收藏領域的時候,已經面臨一個具有成熟規則和價格體系而又蒸蒸日上、日益火爆的市場。20世紀90年代,中國古陶瓷單價破千萬元人民幣;2005年,中國古陶瓷又進入億元時代,中國內地的藏家只能在觀察、學習、競爭中慢慢融入這個市場,小心翼翼地與中國港臺、日韓、歐美地區的藏家競爭中國瓷器。2014年劉益謙先生以2.8億港元在香港蘇富比競得成化斗彩雞缸杯,既刷新了中國古陶瓷在世界市場新的紀錄,也是內地藏家參與國際競爭的里程碑事件。從此,更多的中國人在世界拍賣舞臺頻頻舉牌,將一件件珍貴的中國古陶瓷納入囊中,這當然是文化的盛事。
但既然是市場流通的商品,就一定要符合市場的規律,市場的規律就是具有波動性。當經濟周期開始走弱,剛剛嘗到勝利喜悅、尚處于興奮期的中國藏家似乎還不太明白如何面對藝術品價格的波動。
我們應該看到,包括中國古陶瓷在內的藝術品市場,始終是個小眾市場。據估算,2024年度全球中國古陶瓷交易額也就是數十億元人民幣的體量;相比較而言,2024年中國股市的日均交易量為萬億元級別,2024年“雙11”購物節中國全網總交易額也達到了1.4萬億元。在這樣的國家經濟數據面前,中國古陶瓷所占的經濟份額簡直是微不足道的,因為中國古陶瓷的收藏、投資是一個具有高度專業性的相對封閉的小賽道,市場上一般的投資者和資金是很難進入的。

從中國藝術品的未來來看,哪怕以后中國古陶瓷的收藏將以國內市場為主,不論是作為消費還是投資,這樣的小門類也具有足夠的成長空間。其實當前中國古陶瓷市場所缺乏的遠遠不是成長性,而是成熟、深度的服務。只有建立專業、誠信的服務機制,不論是收藏還是投資,才能有更多藏家、投資者敢于進入這個賽道,這才是中國藝術品市場未來持續成長的動力所在。
所以,如果問我未來幾年中國古陶瓷收藏應如何參與,那我的意見是:
第一,眼光更長遠一點,周期更長久一點,收藏的情結更多一點,這樣才能更加專注于藏品本身,免于市場短期波動帶來的焦慮。
第二,保持樂觀,理性對待,適度而持續地投入,畢竟屬于中國的時代正在到來,只有提前并持續建倉,才能在未來獲得穩定的回報。
第三,對標頭部藏品,摸準行情走勢,提高選品能力,中國古陶瓷內部板塊的輪動效應也是非常明顯的,因此某種程度上選品決定未來。
第四,多依托或咨詢專業機構,避免盲目消費,盡量少犯錯誤。中國古陶瓷始終是一個專業性很強的賽道,機遇與風險并存,規避風險比追求機遇更重要。(注:本文作者來自北京御瓷資料館。香港蘇富比李佳女士、佳士得香港戴岱先生、中國嘉德劉旸先生為本文提供了行業資訊,多寶古瓷寶典為本文提供了年度拍賣數據支持,特此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