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既有的藝術史研究中不乏圍繞某件作品展開的論述,然而,大多研究還是圍繞藝術流派、藝術家展開的,尤其在漢語學界,即便是基于某件作品的討論,也多側重實證,鮮見關于其哲學或思想根基的深度挖掘和闡釋,更少在藝術作品與歷史、哲學之間建立貫通性解釋的案例。自復旦大學藝術哲學系建系以來,如何在藝術與哲學之間搭起一座新的橋梁,探索一條有別于傳統美學、文藝學和藝術史研究的道路始終是我們努力的方向和目標。因此,我們希望在回到藝術作品和藝術現場的基礎上,通過個案的方式和相對切實的路徑,逐步朝這個目標邁進。2023年7月,在復旦藝術哲學研究生暑期班上,賀詢、劉晨、劉云卿、沈語冰、王維嘉、吳瓊、吳怡、張晨、張堅、鄒建林10位中青年學者應邀圍繞西方藝術史上的一件作品或一個藝術家展開了深入的討論。本專題從中選擇了張堅、劉晨和劉云卿三位教授的發言,特此刊發,以饗讀者。